发布日期:
2023年07月24日
腾出新空间激活新动能
□记者鲍勇
近年来,为整合有限资源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大力实施“腾笼换鸟”专项行动,通过盘活闲置地块、收购合作共建园资产、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全力保障项目落户建设,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要素支撑。
引进新项目,盘活老地块
位于凤鸣大道以东龙腾大道以北C2-2地块的成功盘活是集中区近年大力“腾笼换鸟”行动的缩影。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这里从一片低效用地迅速转变为商业火箭研发和产业化制造基地,开启了集中区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的序章。
据了解,该地块256亩的土地使用权原为安徽省交控工业化建造有限公司于2018年8月通过挂牌出让方式获得。交控项目主要从事装配式建筑,因与集中区主导产业定位不符而搬离。2022年,集中区将该地块转让给安徽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自去年8月份项目开工以来,星河动力围绕打造“国内首家民营重复使用液体商业火箭产业化基地”的目标,高标准、高效率推动项目建设,于今年5月成功完成首台液体火箭总装下线,让该地块实现了完美蝶变。
236国道沿线原卓达项目地块因投资方自身原因而搁置。今年,集中区成功引进中清12GWTOPCon高效光伏电池智能化生产线项目在此落户,目前已顺利开工,进入桩机建设阶段……
“近年来,集中区对长期圈而不用、供而未建土地,实行有偿收回政策。”据集中区土地收储中心副主任王为羊介绍,截至目前,集中区已通过收储、解除合同等方式收回土地25宗4139亩,盘活利用土地3240亩;通过重组嫁接、产权转让等方式盘活利用土地289亩,司法拍卖盘活利用土地488亩,有力推动了星河动力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迅速落户、建设投产。
收购旧资产,嫁接新产业
按照“‘回购’‘投用’无缝衔接,既解决老问题、又避免新问题”的原则,集中区创新运用市场化方式收购合作共建园资产,并通过提升改造,用于新项目、新产业落户入驻,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占地210亩的安徽徽印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油气智能生产系统制造项目产业园,因市场变化等影响一度停滞不前。2022年,集中区以市场转让方式收购徽印产业园,改建为集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用于承接电子信息类产业项目。现在,这里塔吊林立、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建筑工人挥汗如雨,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据了解,集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一期占地面积118.6亩,总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项目创新采用“工业上楼”的新模式,在原有规划方案基础上对徽印产业园进行升级改造,将原来规划的单层厂房改建为多层厂房,并优化园区布局,项目容积率由原来的1.36提升至2.0,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按照改建计划,拟新建9栋高度20.4米的4层框架结构厂房。现有6栋在建,建设进度已完成30%左右。”据建设现场负责人孙强介绍,后续还将配套建设产业园二期道路、停车场、给排水、供配电以及绿化等必要的基础设施。
截至目前,集中区已与凯投、万凯、盛尊、兴锋、正源和汇金等合作共建园部分产权人签订了建筑单体56栋、总建筑面积约30.43万平方米的资产转让合同。现已完成39栋建筑单体、总建筑面积约23.33万平方米资产的过户登记手续,占签订合同约定资产的76.66%,其余合作共建园资产收购工作正在加紧推进。
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
为推动园区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集中区开展专项行动,整顿处于作坊式经营、低端化运行状态,生产设施简陋、安全环保隐患较大的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厂房、土地等资源要素,为高质量、高效益项目“拎包入住”提供空间。
集中区科技孵化园B1厂房原企业搬离后,去年3月,总投资5亿元建设的锂电新能源高科技技术企业——恒万新能源(池州)有限公司入驻。该公司主要生产储能电芯及储能模组系统,产品广泛应用于家庭储能、工商业储能、通讯基站、电力储能、风光消纳、电网调频、军事科研等储能领域。目前一期项目生产设备已进场调试,二期项目规划设计已完成,计划2024年一季度建成封顶,二季度投产。
凯投产业园A5厂房原企业搬离后,由从事新能源动力电池模块铜铝软连接、硬连接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安徽佳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去年4月投产,当年实现产值3000万元。新能源产业园B4-1厂房原企业搬离后,由池州昀钐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入驻,现该公司半导体中高端引线框架生产项目已建成投产……
江之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资产管理科负责人王伟透露,截至目前,集中区已淘汰24家低效企业,腾出厂房16.41万平方米。今后,集中区将立足园区发展大局,通过“腾笼换鸟”“二次开发”等方式,依法依规有序盘活闲置土地和厂房,进一步完善要素保障,全力打造有限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的新格局,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奋力开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