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8月03日
姚先红:奏响创业致富“三步曲”
□记者 张敏
大暑时节,记者来到东至县大渡口镇杨桥村,稻田里移栽不久的晚稻秧苗一片新绿。
“村里水稻育秧工厂的晚稻育秧工作将告一段落,目前进入清场整理阶段,接下来将迎来一段休整期。”姚先红笑着说。
虽然育秧时节已过,但姚先红停不下来,他除了常去种鸭厂安排孵化计划,还要帮助村民联系禽类、蛋类的销售。
从养鹅到孵化蛋鸭,再到开办育秧工厂,姚先红返乡后不断尝试,奏响了创业致富“三步曲”。
转让工厂 回乡养鹅
姚先红是大渡口镇杨桥村人,2009年从安徽工贸学院毕业后,只身前往宁波打工,三年后便办起了一家小型塑料加工厂,事业蒸蒸日上。“在外面发展再好,父母不在身边,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不踏实。”姚先红说,一直以来,他对农业就感兴趣,爱钻研养殖、种植方面的知识。
2012年,在父母极力反对的情况下,姚先红“先斩后奏”,转让了宁波的加工厂,收拾行李回到家乡。为了让父母接受他重回农村的现实,一开始,姚先红在大渡口镇开了家母婴店作为过渡,父母见其忙前忙后,创业项目也还“体面”,便妥协了。然而此时,姚先红已经在忙着四处考察养殖业。
大渡口镇紧邻长江和升金湖,水资源丰富,发展养殖产业的村民比较多,姚先红瞅准了“投资少、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的白鹅养殖。
2013年3月,姚先红尝试购进了2000只白鹅苗,开启了返乡创业的第一大步。养殖之初,姚先红遇到不少难题,但他勤奋钻研,问题被一一攻破,最后还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当年9月,杨桥村委会需要一批年轻人充实干部队伍,经过招聘考试,姚先红成了村里的后备干部。
转型孵化 带动养殖
村里养殖户对鹅苗的需求量较大,但一直都是从浙江、合肥等地购进,不仅价格高,而且成活率也大打折扣。如何帮助乡亲压缩养殖成本?姚先红一直在思索。随着对养殖业的深入了解,姚先红发现孵化鹅苗或许能带来大的改变。
2013年11月,姚先红购买了几台孵化机,精选优质的扬州白鹅做母本、六安白鹅做父本进行品种培育,聘请专业孵化师对质量全程把控。“没想到,第二年就孵化出10余万只鹅苗,供不应求,方便了村民,自己也赚了十多万元。”2014年底,通过创业担保贷款,姚先红投资近100万元建设拥有4套全自动孵化设备的孵化场,并注册成立了东至县鸿慧禽业有限公司,依托“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带动乡亲们发展养殖业,一时间杨桥村掀起了“养鹅热”,2015年全村白鹅销售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
为了帮助贫困户增收,当时担任村扶贫专干的姚先红将鹅苗赊给贫困户养殖,出栏后还直接回收,并全程提供技术指导。
然而在2016年上半年,受省外禽流感影响,村民们养殖的白鹅销售成了难题。为了兑现承诺,姚先红掏出全部家底并贷款几十万元,回收了村里养殖户近两万只鹅。幸运的是,一个月后,禽流感疫情就被控制住,家禽市场出现转机。“禽流感结束之后,市场对大鹅的需求量猛增,大鹅全部卖出。”姚先红说。
姚先红意识到发展养殖业,销售是关键。2017年,他整合全村资源,创立东至县首家扶贫驿站,并将杨桥村的电商运营网点建成农村电商示范点,不仅打开了产品销售渠道,还带动了25户贫困户就业创业,人均增收6000元。
2018年以后,随着形势变化,升金湖周边养鹅农户越来越少,姚先红敏锐地察觉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到了。为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姚先红果断停掉孵化鹅苗项目,考虑到周边养殖户对鸭苗需求量日益增长,便转型孵化蛋鸭苗,一直坚持至今,姚先红的创业平稳步入了第二阶段。
7月23日,在脱贫户李用成家后院,几百只鸡鸭鹅正在欢快地抢食。“鸡、鸭、鹅一旦到了不好销的时候,我就找姚主任帮忙卖,每年能卖1万多元呢。”李用成乐呵呵地说。
这些年来,通过线上渠道,姚先红累计帮助村民销售了价值1000万元左右的鸡鸭蛋以及鸡鸭鹅活禽。
姚先红的干事热情,村民们看在眼里。2021年,村两委换届,姚先红全票当选杨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再建工厂 科技兴农
“村民们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负他们。”这是姚先红常念叨的一句话。这两年,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大家共同富裕,成了姚先红等村两委班子苦苦思索的问题。
“这里土地肥沃,附近却没有育秧工厂提供秧苗,水稻机械化插秧率一直不高。”姚先红分析道。2022年下半年,姚先红又踏上了水稻育秧工厂的考察之路,年底便开始酝酿水稻育秧工厂的筹建。今年5月13日,水稻育秧工厂正式开始育秧,姚先红带领村民跨越了创业致富第三步。
“水稻育秧工厂主要是服务好种植大户。从育秧到机插秧一整套服务下来,每亩只要支付180元,而这只相当于过去人工除草的费用,对种植户来说减少了成本,也解放了劳动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着重提到‘加快发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我对育秧工厂未来发展更有信心。”姚先红坚定地说。
据统计,今年该水稻育秧工厂共服务农田面积5000多亩。姚先红正计划扩大育秧工厂产能,争取明年服务农田面积突破20000亩。
除此之外,杨桥村还谋划与周边兄弟村抱团发展辣椒种植。目前,该村已种植55亩,预计增加村集体收入约40万元。“加上我们前期土地入股收入,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达到100万元。”
十年来,姚先红扎根基层,与村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带领村民一起致富,将青春镌刻在家乡土地上。近年来,姚先红先后获得“全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农村致富青年先进个人”、“安徽好人”荣誉称号,荣获“第七届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池州市青春扶贫大赛优秀奖”。
大暑时节,记者来到东至县大渡口镇杨桥村,稻田里移栽不久的晚稻秧苗一片新绿。
“村里水稻育秧工厂的晚稻育秧工作将告一段落,目前进入清场整理阶段,接下来将迎来一段休整期。”姚先红笑着说。
虽然育秧时节已过,但姚先红停不下来,他除了常去种鸭厂安排孵化计划,还要帮助村民联系禽类、蛋类的销售。
从养鹅到孵化蛋鸭,再到开办育秧工厂,姚先红返乡后不断尝试,奏响了创业致富“三步曲”。
转让工厂 回乡养鹅
姚先红是大渡口镇杨桥村人,2009年从安徽工贸学院毕业后,只身前往宁波打工,三年后便办起了一家小型塑料加工厂,事业蒸蒸日上。“在外面发展再好,父母不在身边,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不踏实。”姚先红说,一直以来,他对农业就感兴趣,爱钻研养殖、种植方面的知识。
2012年,在父母极力反对的情况下,姚先红“先斩后奏”,转让了宁波的加工厂,收拾行李回到家乡。为了让父母接受他重回农村的现实,一开始,姚先红在大渡口镇开了家母婴店作为过渡,父母见其忙前忙后,创业项目也还“体面”,便妥协了。然而此时,姚先红已经在忙着四处考察养殖业。
大渡口镇紧邻长江和升金湖,水资源丰富,发展养殖产业的村民比较多,姚先红瞅准了“投资少、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的白鹅养殖。
2013年3月,姚先红尝试购进了2000只白鹅苗,开启了返乡创业的第一大步。养殖之初,姚先红遇到不少难题,但他勤奋钻研,问题被一一攻破,最后还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当年9月,杨桥村委会需要一批年轻人充实干部队伍,经过招聘考试,姚先红成了村里的后备干部。
转型孵化 带动养殖
村里养殖户对鹅苗的需求量较大,但一直都是从浙江、合肥等地购进,不仅价格高,而且成活率也大打折扣。如何帮助乡亲压缩养殖成本?姚先红一直在思索。随着对养殖业的深入了解,姚先红发现孵化鹅苗或许能带来大的改变。
2013年11月,姚先红购买了几台孵化机,精选优质的扬州白鹅做母本、六安白鹅做父本进行品种培育,聘请专业孵化师对质量全程把控。“没想到,第二年就孵化出10余万只鹅苗,供不应求,方便了村民,自己也赚了十多万元。”2014年底,通过创业担保贷款,姚先红投资近100万元建设拥有4套全自动孵化设备的孵化场,并注册成立了东至县鸿慧禽业有限公司,依托“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带动乡亲们发展养殖业,一时间杨桥村掀起了“养鹅热”,2015年全村白鹅销售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
为了帮助贫困户增收,当时担任村扶贫专干的姚先红将鹅苗赊给贫困户养殖,出栏后还直接回收,并全程提供技术指导。
然而在2016年上半年,受省外禽流感影响,村民们养殖的白鹅销售成了难题。为了兑现承诺,姚先红掏出全部家底并贷款几十万元,回收了村里养殖户近两万只鹅。幸运的是,一个月后,禽流感疫情就被控制住,家禽市场出现转机。“禽流感结束之后,市场对大鹅的需求量猛增,大鹅全部卖出。”姚先红说。
姚先红意识到发展养殖业,销售是关键。2017年,他整合全村资源,创立东至县首家扶贫驿站,并将杨桥村的电商运营网点建成农村电商示范点,不仅打开了产品销售渠道,还带动了25户贫困户就业创业,人均增收6000元。
2018年以后,随着形势变化,升金湖周边养鹅农户越来越少,姚先红敏锐地察觉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到了。为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姚先红果断停掉孵化鹅苗项目,考虑到周边养殖户对鸭苗需求量日益增长,便转型孵化蛋鸭苗,一直坚持至今,姚先红的创业平稳步入了第二阶段。
7月23日,在脱贫户李用成家后院,几百只鸡鸭鹅正在欢快地抢食。“鸡、鸭、鹅一旦到了不好销的时候,我就找姚主任帮忙卖,每年能卖1万多元呢。”李用成乐呵呵地说。
这些年来,通过线上渠道,姚先红累计帮助村民销售了价值1000万元左右的鸡鸭蛋以及鸡鸭鹅活禽。
姚先红的干事热情,村民们看在眼里。2021年,村两委换届,姚先红全票当选杨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再建工厂 科技兴农
“村民们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负他们。”这是姚先红常念叨的一句话。这两年,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大家共同富裕,成了姚先红等村两委班子苦苦思索的问题。
“这里土地肥沃,附近却没有育秧工厂提供秧苗,水稻机械化插秧率一直不高。”姚先红分析道。2022年下半年,姚先红又踏上了水稻育秧工厂的考察之路,年底便开始酝酿水稻育秧工厂的筹建。今年5月13日,水稻育秧工厂正式开始育秧,姚先红带领村民跨越了创业致富第三步。
“水稻育秧工厂主要是服务好种植大户。从育秧到机插秧一整套服务下来,每亩只要支付180元,而这只相当于过去人工除草的费用,对种植户来说减少了成本,也解放了劳动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着重提到‘加快发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我对育秧工厂未来发展更有信心。”姚先红坚定地说。
据统计,今年该水稻育秧工厂共服务农田面积5000多亩。姚先红正计划扩大育秧工厂产能,争取明年服务农田面积突破20000亩。
除此之外,杨桥村还谋划与周边兄弟村抱团发展辣椒种植。目前,该村已种植55亩,预计增加村集体收入约40万元。“加上我们前期土地入股收入,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达到100万元。”
十年来,姚先红扎根基层,与村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带领村民一起致富,将青春镌刻在家乡土地上。近年来,姚先红先后获得“全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农村致富青年先进个人”、“安徽好人”荣誉称号,荣获“第七届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池州市青春扶贫大赛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