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5版
发布日期: 2023年08月11日
“两山”理论视角下的乡村茶旅融合发展研究
——以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为例
  □贵池区委党校 姚超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如今,“两山”理论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指南,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霄坑村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探索出集茶叶种植、文化展示、研学教育、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茶旅融合模式,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山水池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一、霄坑村茶旅融合现状

 
  霄坑村位于贵池区梅村镇,地处九华山西脉的高山峡谷中,省级老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坐落其间,龙舒河穿境而过,拥有5000多亩优质良种茶园。村域面积52平方公里,12个村民组、446户、1688人,山场总面积48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6%。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旅游试验基地之一,良好生态环境是霄坑村的最大优势和最宝贵财富,该村以产业为根、文化为魂、乡村为景,促进茶旅融合,努力探索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一)茶叶产业做大做强。该村遵循先保护后发展的理念,一方面禁止毁林种茶,避免茶园面积的无序扩大;另一方面,建设绿水青山综合监管系统和茶叶生产物联网追溯系统,保护好绿水青山。在此基础上,对外与高校联合开展种茶、制茶研究和技能培训,参与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专项评估;对内成立茶叶协会,整合26个茶叶小品牌,培育霄坑绿茶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全村年产茶14万斤,茶叶销售收入5500多万元,品牌价值由2013的0.76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8.76亿元。
  (二)文化挖掘稳步推进。立足地域优势,霄坑村积极挖掘红色文化、诗歌文化、民俗文化。霄坑村修复中共黄西工委在境内开展游击战争的革命遗址,收集相关故事和展品,先后建成全省首家以保密为主题的中共黄西工委纪念馆、全市首个保密实训基地,共吸引3.2万人参观学习,带动农民增收200多万元。活化利用诗歌文化、名俗文化,结合霄坑村发展现状,创作的村歌《九华深处神奇霄坑》获全国村歌大赛一等奖。
  (三)旅游发展雏形初显。坚持政府、市场和农户三方联动,不断夯实旅游发展基础。近5年以来,霄坑村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建设美丽乡村,整治村庄环境,着力打造一个有山、有水、有乡愁的花园式霄坑。成立专业旅游公司,打造霄坑大峡谷和龙池瀑布两个特色景区,引导村民开设农家乐21家,努力让游客进得来、有得玩、住得下,带动红色旅游、康养度假等业态发展。 
  

二、霄坑村茶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茶叶品牌价值不高,产业基础薄弱。霄坑绿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起步较晚,产业化程度不高。横向比,仅依靠茶叶开园节、展销会等平台,影响力提升有限,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仅排名98位,是安徽上榜品牌的最后一位,与六安瓜片(47.51亿元)、黄山毛峰(46.06亿元)等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纵向比,一直以来,霄坑绿茶发展受天气、市场等影响明显,茶叶销量的60%集中在池州市及周边县市,急需茶旅深度融合促进转型升级,助力霄坑绿茶走出安徽、走向全国。
  (二)资源整合深度不够,产业链条单一。该村茶旅融合更多的是茶、文、景的“物理相加”,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化学相融”。茶叶整合还只涉及茶叶产销,中间较为重要的加工环节还存在散、多、乱现象,制茶标准也不统一。本土红色文化、诗歌文化、民俗文化深入挖掘不够,茶叶用品、茶道用具开发没有破题。旅游方面的农家乐只能提供用餐等服务,游客能够带走的产品少,缺乏体验制茶、品茶等体验游和茶文创产品。
  (三)产业要素支撑不足,融合发展受限。缺乏资金投入,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景区景点开发进度缓慢,旅游接待能力有限,没有建立行业规范,难以容纳大型团体游。对外交通不够便捷,尤其是进村道路弯道多、路面窄,旅游指引等标识不规范。茶旅融合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招引难度较大。 
  

三、推动茶旅融合对策建议

  新华网《中国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报告(2022)》梳理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六大典型模式,霄坑茶旅融合属于功能拓展模式,可以借鉴都江堰茶溪谷等地建设经验,加快资源整合、完善基础设施,推动茶旅融合向深度发展。
  (一)坚持资源导向,推动深度整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也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霄坑村最重要的资源、最大的优势,要保护好绿水青山,也要做大做强茶叶产业,推动各类资源深度整合。建议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的实施,保护本地优质茶叶良种,建设大叶马兰枝地方茶树保护区。鼓励产业联盟、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调动广大茶农的积极性,整合全村30余家小茶厂,推动茶叶加工智能化、清洁化、标准化,建设一条兼具观光功能的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从种茶、制茶、卖茶的全链条升级。利用高山茶园和独具特色的霄坑大峡谷,做好资源整合文章,引进有实力的市场主体投资开发,破解资金、人才等难题,努力把山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打造皖南山区特色文化旅游网红地。
  (二)强化要素保障,着眼功能拓展。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自身发力,更需要政策扶持,建议以争创全省精品示范村建设为契机,积极向上争取土地、资金、基础设施、技术等要素保障和支持。围绕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等目标定位编制乡村发展规划,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功能区合理分布。统筹推进路网、电网、5G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依据一至六队的村民组依山分布的特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自然村落,建设一批好看的最美庭院。拓宽进村道路,打通与德上高速、S358线的快速通联,设置旅游指示牌、导览图,实现快进慢游。丰富载体建设,打造茶谷驿站、茶文化展示馆、生物多样性标本陈列馆,引导更多的茶主题民宿、农家乐规范化发展。
  (三)强化内外联动,持续扩大影响。乡村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既是自身发展水平的体现,更能带来流量与机遇。以党建为引领,发挥乡贤、新农人、乡创客等多股力量作用,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开展各类道德模范评比、道德超市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精神支撑。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邀请更多的媒体记者、文艺爱好者和网红主播宣传霄坑,通过霄坑村歌、节庆赛事、皖美推荐官等活动扩大知名度,利用好红色文化、诗词文化、民俗文化,讲好霄坑故事,提升霄坑影响力。成立产业联盟,将西山焦枣、乌沙小花生、珍溪艾叶及霄坑绿茶等打包成贵池礼物,通过电商等平台进行推广销售;加强区域合作,与九华山、杏花村、牯牛降等景区景点联动,将霄坑村纳入精品旅游线路,借力引流出圈。
  霄坑村生态环境良好、主导产业鲜明,要抢抓高品质旅游强省建设和“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的政策叠加机遇,以绿水青山为本底,以金山银山为愿景,加快茶旅融合步伐,打造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高效、村庄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Copyright 2023 池州市传媒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566-231666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566-2029950 举报邮箱:czxwwyx@163.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6-2029950 地址:池州市贵池区长江南路与石城路交叉口广电大楼 机关纪委的电话:0566-2029950

版权所有:池州市传媒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4120220004 联系电话:0566-231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