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6版
发布日期: 2023年08月17日
时间带不走记忆 罪行逃不脱审判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感悟中华民族的坚定信念
  新华社南京电(记者 邱冰清、蒋芳)8月1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幸存者照片墙上,又有3张“面孔”由彩色变为黑白。每一位老人离世,就要“熄灭”一个灯箱,这面由百名幸存者肖像照组成的照片墙,灯光日渐稀疏。
  抚摸着母亲阮秀英变暗的照片,刘俊在照片下放一朵白菊。“我从小就听妈妈讲,南京大屠杀发生时,外公被侵华日军带走,受尽了折磨。”刘俊说,母亲的眉毛上有一块被日军砍伤的刀疤,比肉体疼痛更难痊愈的是心伤,她总是回忆一次就哭一次。
  1937年12月,战争的浩劫让无数普通人的命运被彻底改变。
  照片墙前,肖雅萍要缅怀今年6月刚去世的妈妈杨静秋和去年3月去世的姨妈王素明(原名杨明珠)。1937年,她的外公被日军抓走杀害,外婆因躲避日军而流产。生计难以维持,外婆只能将杨明珠送人领养,原本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
  “多年后妈妈和姨妈才重逢,她们也都选择在晚年站出来为历史证言,遗愿都是希望能等到日本政府的真诚道歉。”肖雅萍难过地说。
  时间的证人正在凋零。据统计,2023年已有11位幸存者离世,他们是:马庭禄、郭林大、李美兰、葛道荣、周湘萍、张惠霞、王长发、郑锦阳、阮秀英、杨静秋、高恒发。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9位,平均年龄超过93岁。
  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每次经过史实展序厅,都感觉百名幸存者肖像照组成的照片墙似乎在提醒着他。“强烈的明暗对比似乎在对我说,‘活证人’正越来越少,关心关爱幸存者的工作要做得更细致些,抢救证言、传承历史记忆的工作愈发迫切。”
  依靠家族记忆的传承正被视作一条重要途径。2022年8月15日,首批13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上岗。2023年8月15日,第二批10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上岗。他们多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家庭的二代、三代,也有部分第四代加入,既有父子、母子搭档,也有夫妻、兄弟搭档。
  葛凤瑾从周峰的手中接过了“传承人”的证书。去年,他的弟弟葛凤亮成为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之一。对这对兄弟来说,向全世界披露南京大屠杀史实是家族的责任。“希望通过讲述父亲葛道荣的故事,让更多人知晓这段历史,让他们了解南京大屠杀是千千万万个鲜活的个人、家庭的灾难。”葛凤瑾说。
  “传承历史、传播真相、传递信念,相比遗属身份,传承人相当于传承历史记忆的主力军,对使命的认识更深入,履职方式也更丰富。”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他说:“时间会带走证人,但带不走记忆。很遗憾,幸存者和幸存者家族最想要的道歉至今没等来。”
  “我已经89岁了,不知道自己还能等多久,但我一直在等,等待日本道歉的那一天。”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方素霞说。

Copyright 2023 池州市传媒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566-231666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566-2029950 举报邮箱:czxwwyx@163.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6-2029950 地址:池州市贵池区长江南路与石城路交叉口广电大楼 机关纪委的电话:0566-2029950

版权所有:池州市传媒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4120220004 联系电话:0566-231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