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9月12日
“泳”往直前逐“浪”少年
□记者唐馥娴
在日前结束的2023年安徽省中小学生游泳锦标赛上,我市代表队表现亮眼,共斩获8枚金牌、1枚银牌、4枚铜牌,10名选手成功晋级全国比赛。随后在强手如云的2023年全国青少年游泳U系列总决赛中,来自青阳中学的沈羽轩夺得16岁组50米、100米自由泳双冠军,青阳三中的鲁宜莎和杨烨、贵池区杏花村实验小学的王颂漪、池州十中的产文玟、贵池区秋浦小学的徐梓恩和卞佳琪、贵池区杏花村小学的朱磊均取得个人历史最好成绩。
消息传来,人心振奋。我市青少年游泳运动“燃”了!那么,这些孩子为何能取得如此佳绩?为此,记者走进池州市少体校游泳队、青阳县少体校游泳队以及青阳中学等地,对我市青少年游泳教育工作进行深度采访。
打好基础 全梯队培养游泳队员
在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游泳馆里,每天晚上六点半到八点,是池州市少体校游泳队员们的训练时间。教练一声令下,他们便如离弦的箭“嗖嗖嗖”跳下泳池,快速游向对岸,矫健的身姿后面留下一串浪花。
“青少年游泳要从小抓起,我们注重全梯队培养。”池州市少体校游泳队主教练刘燕介绍道,“这些游泳队员是从主城区多所中小学精挑细选出来的。通过训练,这些孩子的身高、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协调性、身体形态,还有‘水感’,在同龄人中都是佼佼者。”
“青少年时期是游泳运动员发展速度素质的最佳时期,所以我们抓住这个时期,招收5至15岁从幼儿园到中学各年龄段的孩子。目前,我们的运动员最小的才5岁,最大的16岁。”刘燕告诉记者,对于低年级的新队员,以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为主,从长远规划,要求他们掌握技术更精细,发展更全面。对于高年级的老队员则采取竞训模式,加大体能、强度、力量、技巧等方面的练习。
池州市少体校游泳队成立于2018年9月,目前已有市级注册运动员200余名,长训人数达100余人,其中国家一级运动员3名、国家二级运动员近20名,近年来在省内外比赛中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例如在此次2023年安徽省中小学生游泳锦标赛中,市少体校游泳队队员、贵池区实验小学的吴子涵就荣获50米、100米自由泳等5项冠军;队员产文玟在今年省中小学生游泳锦标赛中有1项成绩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6项成绩达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成为我市青少年泳坛全能的后起之秀。
市少体校游泳队总教练李明澈告诉记者:“发展青少年游泳运动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竞技和赛事,推动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和健康水平维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观察,我们发现参与游泳训练的孩子不但身体素质出色,而且理解力和专注力比一般孩子要好,游泳队里就有不少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在班级甚至年级名列前茅,竞争力、进取心和抗压力更强。”
逐浪赛场 每次训练都是极限挑战
日前,载誉归来的沈羽轩、鲁宜莎又回到青阳县少体校,在教练的带领下进行赛后复盘训练。在傲人战果的激励下,“参与比赛”成了游泳队全体队员的目标。
“训练很辛苦,但孩子们都坚持得很好。”青阳县少体校教练曹原说,游泳训练全年开展,上课期间,每天晚上六点半到八点,每周7天;放假期间,一天两训,每天至少4小时。由于每天都在水里泡几个小时,很多队员的指纹都泡得看不清了。一周三次的力量训练,不少队员手上都磨出了水泡和老茧。
走上竞技道路,孩子们不仅要吃苦耐劳、顽强坚定,还要在生活上高度自律。曹原告诉记者,得益于家长和学校的全力配合,队员们每天都能保证一定量的高蛋白摄入,有充足的睡眠保证。为使孩子训练、学习两不误,家长们风雨无阻接送,有的甚至孩子比赛也全程陪同。此外,在青阳中学等校,以班主任为核心,随时了解运动员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补缺补差。在孩子们外出比赛时,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相关学科教师补课,保证学业不受影响,解决家长和孩子的后顾之忧。
不懈的努力终得报偿。在2023年安徽省青少年冠军赛中,青阳县少体校共派出12名游泳运动员参加比赛;在2023年“奔跑吧·少年”第一届全国青少年游泳俱乐部联赛中,又派出27名游泳队员参赛;在2023年安徽省青少年游泳锦标赛中,沈羽轩一人独揽3枚金牌;在2023年全国青少年U系列游泳资格赛(滁州站)中,除沈羽轩勇夺双冠军外,队员鲁宜莎也夺得女子14岁组50米自由泳第三名。近日,还传来鲁宜莎被选入国家青少年集训营、沈羽轩有望进入国家名牌高校就读的喜讯。
“目前我市已有3名国家一级运动员,但这个成绩还不够。”市教体局青少年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戴军说,“发展青少年游泳运动,人才是关键,‘好苗子’要选好更要育好。”今年上半年,市教体局与上海市长宁区体育局签署《友好市区体育事业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合作,以“请进来、走出去”方式赋能池州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这个暑假期间,青阳中学沈羽轩、池州十中产文玟和柳子博、贵池区实验小学吴子涵、贵池区杏花村实验学校王颂漪等游泳队队员赴长三角开展交流活动,有幸受到长宁少体校游泳国家级(正高级)教练张琼面对面的悉心指导。
预防溺水 让更多孩子学会游泳
转肩、转头、换气……在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游泳馆,记者发现,除了常年训练的市少体校游泳队队员,还有一些主城区的小学生也在这里上“防溺水”游泳普及课。游泳正从一项兴趣爱好、竞技体育变成更多学生的必备技能。这一转变源自市教体局开展的体教融合探索。
近年来,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深入推进‘六个身边’工程”,进一步加强和改革青少年体育工作,在市教体局的指导下,市少体校游泳队安排专职教练承接了不少主城区学校的游泳普及课。如贵池区实验小学、城西小学、百荷小学、秋浦小学、杏花村小学、杏花村实验学校等,将二至五年级的课后服务和游泳课融合在一起,由游泳队专职教练开展游泳教学训练。经过一学期的“防溺水”游泳培训,参训学生至少能掌握一至两种泳姿,会游率达到100%。截至目前,已有近500名主城区小学生参加了这项游泳普及课。
“开展游泳普及课,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普及游泳安全知识和游泳技能,有利于从源头遏制学生溺水事故发生,也利于我们更多更好地发现游泳专项人才。”李明澈告诉记者,“从零基础到专业队,目前游泳队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晋级输送通道。除了争金夺银,我们更要为池州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普及游泳安全知识,提升学生的游泳技能、身体素质和急救能力,可以从源头遏制学生溺水事故发生。戴军说:“体教融合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爱上体育,把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体教融合的落脚点,让体育和教育的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我们将努力把游泳变成学校课程,通过合作共建、教体融合、体社联办等形式,在有条件的县区和学校先动起来。目前,市教体局正在制定‘雏鹰计划’池州市青少年游泳发展实施方案,计划推动幼儿园也加入青少年游泳运动行列,这样既能扩大游泳运动员的选拔面,更能提高‘防溺水’游泳课普及率。同时通过体教融合,从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扩大为服务广大在校学生,最终目标就是使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掌握游泳技能,实现阳光运动、健康成长。”
在日前结束的2023年安徽省中小学生游泳锦标赛上,我市代表队表现亮眼,共斩获8枚金牌、1枚银牌、4枚铜牌,10名选手成功晋级全国比赛。随后在强手如云的2023年全国青少年游泳U系列总决赛中,来自青阳中学的沈羽轩夺得16岁组50米、100米自由泳双冠军,青阳三中的鲁宜莎和杨烨、贵池区杏花村实验小学的王颂漪、池州十中的产文玟、贵池区秋浦小学的徐梓恩和卞佳琪、贵池区杏花村小学的朱磊均取得个人历史最好成绩。
消息传来,人心振奋。我市青少年游泳运动“燃”了!那么,这些孩子为何能取得如此佳绩?为此,记者走进池州市少体校游泳队、青阳县少体校游泳队以及青阳中学等地,对我市青少年游泳教育工作进行深度采访。
打好基础 全梯队培养游泳队员
在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游泳馆里,每天晚上六点半到八点,是池州市少体校游泳队员们的训练时间。教练一声令下,他们便如离弦的箭“嗖嗖嗖”跳下泳池,快速游向对岸,矫健的身姿后面留下一串浪花。
“青少年游泳要从小抓起,我们注重全梯队培养。”池州市少体校游泳队主教练刘燕介绍道,“这些游泳队员是从主城区多所中小学精挑细选出来的。通过训练,这些孩子的身高、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协调性、身体形态,还有‘水感’,在同龄人中都是佼佼者。”
“青少年时期是游泳运动员发展速度素质的最佳时期,所以我们抓住这个时期,招收5至15岁从幼儿园到中学各年龄段的孩子。目前,我们的运动员最小的才5岁,最大的16岁。”刘燕告诉记者,对于低年级的新队员,以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为主,从长远规划,要求他们掌握技术更精细,发展更全面。对于高年级的老队员则采取竞训模式,加大体能、强度、力量、技巧等方面的练习。
池州市少体校游泳队成立于2018年9月,目前已有市级注册运动员200余名,长训人数达100余人,其中国家一级运动员3名、国家二级运动员近20名,近年来在省内外比赛中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例如在此次2023年安徽省中小学生游泳锦标赛中,市少体校游泳队队员、贵池区实验小学的吴子涵就荣获50米、100米自由泳等5项冠军;队员产文玟在今年省中小学生游泳锦标赛中有1项成绩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6项成绩达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成为我市青少年泳坛全能的后起之秀。
市少体校游泳队总教练李明澈告诉记者:“发展青少年游泳运动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竞技和赛事,推动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和健康水平维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观察,我们发现参与游泳训练的孩子不但身体素质出色,而且理解力和专注力比一般孩子要好,游泳队里就有不少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在班级甚至年级名列前茅,竞争力、进取心和抗压力更强。”
逐浪赛场 每次训练都是极限挑战
日前,载誉归来的沈羽轩、鲁宜莎又回到青阳县少体校,在教练的带领下进行赛后复盘训练。在傲人战果的激励下,“参与比赛”成了游泳队全体队员的目标。
“训练很辛苦,但孩子们都坚持得很好。”青阳县少体校教练曹原说,游泳训练全年开展,上课期间,每天晚上六点半到八点,每周7天;放假期间,一天两训,每天至少4小时。由于每天都在水里泡几个小时,很多队员的指纹都泡得看不清了。一周三次的力量训练,不少队员手上都磨出了水泡和老茧。
走上竞技道路,孩子们不仅要吃苦耐劳、顽强坚定,还要在生活上高度自律。曹原告诉记者,得益于家长和学校的全力配合,队员们每天都能保证一定量的高蛋白摄入,有充足的睡眠保证。为使孩子训练、学习两不误,家长们风雨无阻接送,有的甚至孩子比赛也全程陪同。此外,在青阳中学等校,以班主任为核心,随时了解运动员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补缺补差。在孩子们外出比赛时,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相关学科教师补课,保证学业不受影响,解决家长和孩子的后顾之忧。
不懈的努力终得报偿。在2023年安徽省青少年冠军赛中,青阳县少体校共派出12名游泳运动员参加比赛;在2023年“奔跑吧·少年”第一届全国青少年游泳俱乐部联赛中,又派出27名游泳队员参赛;在2023年安徽省青少年游泳锦标赛中,沈羽轩一人独揽3枚金牌;在2023年全国青少年U系列游泳资格赛(滁州站)中,除沈羽轩勇夺双冠军外,队员鲁宜莎也夺得女子14岁组50米自由泳第三名。近日,还传来鲁宜莎被选入国家青少年集训营、沈羽轩有望进入国家名牌高校就读的喜讯。
“目前我市已有3名国家一级运动员,但这个成绩还不够。”市教体局青少年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戴军说,“发展青少年游泳运动,人才是关键,‘好苗子’要选好更要育好。”今年上半年,市教体局与上海市长宁区体育局签署《友好市区体育事业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合作,以“请进来、走出去”方式赋能池州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这个暑假期间,青阳中学沈羽轩、池州十中产文玟和柳子博、贵池区实验小学吴子涵、贵池区杏花村实验学校王颂漪等游泳队队员赴长三角开展交流活动,有幸受到长宁少体校游泳国家级(正高级)教练张琼面对面的悉心指导。
预防溺水 让更多孩子学会游泳
转肩、转头、换气……在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游泳馆,记者发现,除了常年训练的市少体校游泳队队员,还有一些主城区的小学生也在这里上“防溺水”游泳普及课。游泳正从一项兴趣爱好、竞技体育变成更多学生的必备技能。这一转变源自市教体局开展的体教融合探索。
近年来,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深入推进‘六个身边’工程”,进一步加强和改革青少年体育工作,在市教体局的指导下,市少体校游泳队安排专职教练承接了不少主城区学校的游泳普及课。如贵池区实验小学、城西小学、百荷小学、秋浦小学、杏花村小学、杏花村实验学校等,将二至五年级的课后服务和游泳课融合在一起,由游泳队专职教练开展游泳教学训练。经过一学期的“防溺水”游泳培训,参训学生至少能掌握一至两种泳姿,会游率达到100%。截至目前,已有近500名主城区小学生参加了这项游泳普及课。
“开展游泳普及课,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普及游泳安全知识和游泳技能,有利于从源头遏制学生溺水事故发生,也利于我们更多更好地发现游泳专项人才。”李明澈告诉记者,“从零基础到专业队,目前游泳队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晋级输送通道。除了争金夺银,我们更要为池州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普及游泳安全知识,提升学生的游泳技能、身体素质和急救能力,可以从源头遏制学生溺水事故发生。戴军说:“体教融合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爱上体育,把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体教融合的落脚点,让体育和教育的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我们将努力把游泳变成学校课程,通过合作共建、教体融合、体社联办等形式,在有条件的县区和学校先动起来。目前,市教体局正在制定‘雏鹰计划’池州市青少年游泳发展实施方案,计划推动幼儿园也加入青少年游泳运动行列,这样既能扩大游泳运动员的选拔面,更能提高‘防溺水’游泳课普及率。同时通过体教融合,从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扩大为服务广大在校学生,最终目标就是使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掌握游泳技能,实现阳光运动、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