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3年09月12日
老井
􀳂江兴旺
  老井,是山村一枚名片。从山村走出来的人,谁心中没住着一眼老井呢?
  家乡位于皖南山村。在老屋北边的山脚下,有一眼老井。用“眼”而不用“口”,那是因为这井是泉水井,据说已有百年历史。
  因是浑然天成,老井古朴敦厚,无半点人工雕琢之痕。井口不成规制,无论方圆。至井口,铺六七级条形石阶。石阶呈青灰色,凹凸不平,历经岁月沧桑。井壁峭立,附苔藓点点,青草簇簇,挂满水珠,晶莹剔透。站在井边,听水滴坠落,如大珠小珠坠玉盘。
  井旁,生一棵百年桦树,巨大的树冠遮天蔽日,留下片片阴凉。井口,有一条人工挖掘的小水沟,弯弯曲曲,将长年不断的井水引至下端的洗衣池。
  印象里,老井水质清亮,夏天冰凉清爽,冬天温润清冽。尝之,有着母乳般淡淡的甜,那种深嵌在心坎上的故乡味道,总让人想念难忘。
  在家乡,晨作晚息均始于井旁。每日,晨光初泛,万籁俱静,老井旁便开始热闹起来了。男人们挑着木桶,哼着走调的山歌,陆陆续续来到井旁担水;女人们则端着盆子或提着竹篮,到井边淘米、洗菜、搓衣裳,一边手里忙着,一边张家长、李家短地发布马路新闻:“李婶家的儿子定亲了,听说女孩还挺漂亮的呢”“听说,李嫂家的二姑娘又生了个女孩,她家想男孩都快疯了。哎!”
  劳作间隙,井旁是乡亲们休憩的首选之地。渴了,趴在井口,“咕咚咕咚”,如牛尽饮,顿觉通体舒爽,如同打通任督两脉。热了,扯下搭在脖子上的毛巾,用井水打湿,洗脸擦身。行经处,燥热消退,凉爽陡生。累了,桦树下席地坐卧,抽着香烟,嗑着瓜子,拉着家常,扯着往事。
  水井旁是我们儿时的玩乐场,尤其是夏日。夏日正午,酷热难当,我们一波波涌向井口,俯身喝水,水面映照出一张张幼稚的小脸,也荡漾着澡盆大小的蓝天,如一轮满月,明晃晃的,煞是好看。
  傍晚,鼓噪一天的知了终于歇息,热浪也渐渐消散。父亲搬来一张凉床、一张躺椅和几个竹凳,置于大桦树下。父亲躺在凉床上,抽着香烟。我们姐弟三人挤在一张躺椅上,母亲则坐在竹凳上,用蒲扇不断为我们驱赶蚊虫。
  当大雁排成人字形,从村庄上头飞过,冬天很快就来了。白雪覆盖着井口,像盖了一层棉被,井口不停地冒着热气。
  “踏冬腌菜”是皖南山村过冬的一个重要习俗。将收获的大白菜用老井的水洗净,在竹竿上晾干,然后将它们放入腌菜缸中,码一层撒一些盐,然后赤脚踩严实,置上木盖,并用大石压紧。半月后,就可以吃了。据老人说,腌菜程序简单,但要求挺高:大白菜必须用老井的水清洗,踩菜前必须用老井的水洗脚,否则腌出来的大白菜不会爽口。
  故乡这眼老井,陪伴着我从童年走到少年,再从少年走向军校。工作后,远离家乡,与它的亲近越来越少。再后来,成了梦里依稀了。
  去年夏日,我重返故里。令我惊讶的是,新农村建设使家乡大变样了:黢黑屋墙刷白了,泥泞小道成水泥路了,村里安装路灯了。晚上,我独自一人前往老井乘凉,却怎么也找不到井口,转而问二叔,二叔说因修高铁,井被填平了。
  听到此,我心里不禁有些感伤。我知道,我再也看不见老井了,我再也回不到往昔了!
  因为,我所留恋的,是孩提时代的欢快生活;所要留住的,是内心深处的浓浓乡情。

Copyright 2023 池州市传媒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566-231666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566-2029950 举报邮箱:czxwwyx@163.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6-2029950 地址:池州市贵池区长江南路与石城路交叉口广电大楼 机关纪委的电话:0566-2029950

版权所有:池州市传媒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4120220004 联系电话:0566-231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