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9月26日
深化改革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供给结构、育人方式、保障机制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对接,努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强体系建设 推进产教融合
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
下好职业教育“一盘棋”,体系建设至关重要。我市依托高活性微纳粉体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建设半导体、绿色化工产业学院;协同省级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和职教集团,打造智能制造、半导体、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生态园林产业学院。积极培育电子信息、镁铝新材料、绿色化工、旅游、智能制造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园林、“数字+实体”等4个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推进中职学校以“厂中校”“校中厂”方式建设产学研用协同的实习实训基地6个。
调整供给结构 匹配发展需求
将职业教育与产业地图紧密对接,优化供给结构,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我市按照做优中职、做强高职、稳步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的思路,市域内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全过程衔接贯通。推进市属中高职资源整合,在安徽交通技术学校挂牌成立池州职业技术学院东校区;贵池、东至两县区先后启动新校区建设,把校区建在园区、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以高职为引领,区域内职业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统筹全市专业布局,“一校一案”制订专业建设方案并组织评估验收,确保专业建设标准不降、靶心不偏。合理调控专业招生结构,压缩教育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增加电子与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类专业的招生计划,与全市八大新兴产业相匹配的专业招生比例达到70%。
改进育人方式 提升培养质量
我市持续改进育人方式,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显著提升,提质培优跨越发展的态势愈加明显,增值赋能提档增效的能级快速提升。
校企合作方面,出台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组建池州职业教育集团,职业院校与138家企业开展合作,全面推进订单培养和中国特色学徒制,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教学创新团队,校企发展实现深度捆绑。
产教融合方面,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广泛使用国家智慧职教平台的优质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投入1200万元支持安徽交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智慧校园基础建设,推动池州工业学校信息化平台接入“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2所学校申报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健全保障机制 夯实发展根基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更要“切中肯綮”。
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等平台统筹协调作用,健全校政企协同发展机制,促进职教资源共建共享共用。以31个创新发展试验区培育、50个提质培优建设项目为抓手,落实常态调度机制,保证各项工作落实。2018年以来,全市中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年增幅7.41%。对照A、B类学校建设标准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5所中职学校100%通过B类学校达标认定。
此外,坚持任务牵引和目标导向,建立职业教育年度工作任务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纳入对县区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和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落实压力传导机制,确保任务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通讯员 胡长平)
加强体系建设 推进产教融合
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
下好职业教育“一盘棋”,体系建设至关重要。我市依托高活性微纳粉体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建设半导体、绿色化工产业学院;协同省级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和职教集团,打造智能制造、半导体、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生态园林产业学院。积极培育电子信息、镁铝新材料、绿色化工、旅游、智能制造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园林、“数字+实体”等4个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推进中职学校以“厂中校”“校中厂”方式建设产学研用协同的实习实训基地6个。
调整供给结构 匹配发展需求
将职业教育与产业地图紧密对接,优化供给结构,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我市按照做优中职、做强高职、稳步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的思路,市域内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全过程衔接贯通。推进市属中高职资源整合,在安徽交通技术学校挂牌成立池州职业技术学院东校区;贵池、东至两县区先后启动新校区建设,把校区建在园区、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以高职为引领,区域内职业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统筹全市专业布局,“一校一案”制订专业建设方案并组织评估验收,确保专业建设标准不降、靶心不偏。合理调控专业招生结构,压缩教育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增加电子与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类专业的招生计划,与全市八大新兴产业相匹配的专业招生比例达到70%。
改进育人方式 提升培养质量
我市持续改进育人方式,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显著提升,提质培优跨越发展的态势愈加明显,增值赋能提档增效的能级快速提升。
校企合作方面,出台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组建池州职业教育集团,职业院校与138家企业开展合作,全面推进订单培养和中国特色学徒制,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教学创新团队,校企发展实现深度捆绑。
产教融合方面,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广泛使用国家智慧职教平台的优质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投入1200万元支持安徽交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智慧校园基础建设,推动池州工业学校信息化平台接入“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2所学校申报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健全保障机制 夯实发展根基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更要“切中肯綮”。
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等平台统筹协调作用,健全校政企协同发展机制,促进职教资源共建共享共用。以31个创新发展试验区培育、50个提质培优建设项目为抓手,落实常态调度机制,保证各项工作落实。2018年以来,全市中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年增幅7.41%。对照A、B类学校建设标准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5所中职学校100%通过B类学校达标认定。
此外,坚持任务牵引和目标导向,建立职业教育年度工作任务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纳入对县区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和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落实压力传导机制,确保任务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通讯员 胡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