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10月20日
40年坚守,父子二人“接力”守护“老味道”
□记者 汪玉
每逢中秋,在东至县洋湖镇,和节日一起隆重登场的,还有“高山麻饼”。
“高山麻饼”原来并不叫这个名字。1935年中秋之夜,丁家人冲破重重封锁线,将制作的丁氏麻饼送到高山革命根据地,后因此得名“高山麻饼”。
如今,“高山麻饼”穿越岁月的长河,带着历史和乡愁的味道,成为东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这份情怀的,是71岁的丁建民和44岁的丁百成父子。
“高山麻饼”香飘四方
“还是儿时的味道,有冰糖有红绿丝。”“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我们农村做房子上梁时就买芝麻饼。”“小时候过节走亲戚,送的就是这种麻饼。”……打开丁百成的抖音号,一条条留言,是对光阴里人情味的深切怀念。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东至县洋湖镇高山村的“高山麻饼”生产基地——安徽季香缘食品有限公司。操作间里,制皮、和馅、捶饼……丁建民和10余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完成每一道工序。厂区大院子里,丁百成带着工人上货,手机里的电话响个不停,取货、订货的人络绎不绝。
“每年能销售麻饼10余万斤。从8月份起,我们每天都在加班加点。”丁百成告诉记者,线下主要是东至县及周边县区的商家订单,线上则远销北京、广东等省市。而让他感动的是,每年临近中秋,总会有老年人过来等候刚刚出炉的麻饼;假期里,在外工作的游子们回来,也会特地来厂里,吃上一口老味道。
“这是我们今年新开发出来的鲜肉月饼,尝尝看。”丁建民耳朵不好,说话很大声,言语里带着热忱,掰开一块刚刚出炉的麻饼递过来。被炭火烘烤的芝麻香味正浓,表皮酥脆,肉馅儿咸淡适宜,带着微微的甜,口感软糯。
丁建民说,之所以叫麻饼,是因为表皮和馅儿里,芝麻都是主要原料,馅儿里的芝麻是黑芝麻,表皮上则是脱皮的白芝麻,制作工艺从配料、和面、分馅、开酥、成馅,到成型、烘烤,在尺寸大小、手艺力度上都有着严格的标准。
坚持品质赢得市场
“我从二十几岁开始做麻饼,这一晃40多年了。”丁建民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末物资匮乏,而单个的麻饼就有6两重,又有芝麻和冰糖作为原材料,显得格外珍贵,是老百姓中秋节走亲访友的“高档”礼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当地老百姓对麻饼的喜爱,麻饼作坊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丁建民意识到“价格战”不会是长久之计,想占领市场必定要品质为王。
那几年的丁建民,在黄山、安庆乃至江西一些地区奔走,拜师学艺,终于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家的配方,让他的麻饼在洋湖及周边乡镇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决定麻饼口感和成型的关键,是糖稀和水的配比,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说话间,丁建民掰开一块刚刚出炉的麻饼。“你看,这块麻饼的边缘像传统的木梳子背一样光滑,说明在制皮和锤饼的环节里没出错,咬一口感觉有掉渣酥脆的口感,这取决于面皮厚度适中,烘烤时火候正好。”
21世纪初期,广式月饼进驻市场,“高山麻饼”遇到销售瓶颈。2009年,丁百成辞去杭州一家公司财务主管的职务,回到家乡挑起父亲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与其说是回乡创业,我更愿意说是回来守住祖辈的手艺。”丁百成重复起父亲年轻时候的足迹。
传承之路充满挑战
“那时候很难,送货到超市,被摆在货架角落里,而且退货率很高。”丁百成和父亲商议,保留芝麻冰糖馅儿的老配方,结合时下的健康理念,降低麻饼的甜度,开发了椒盐味、葱油味的新式麻饼。2011年,“季香缘”商标成功注册,400平米标准化车间建成投入生产。
“我们的麻饼车间没有‘科技和狠活’,但规矩很多。”丁百成觉得守规矩,守的是技艺,更是品质。他对车间内卫生有严格的要求,而纯手工制作、炭炉烤制、老式麻饼馅料里的冰糖和红绿丝等,是他近乎“偏执”的坚持。在包装上,丁百成则大胆创新,开发出独立小包装的麻饼,并延长产品生产周期,常年销售。
为了让更多消费者了解“高山麻饼”,让其闯出大市场,丁百成不放过任何一个参加省内外食品展销会的机会。“学习别人的经验,取长补短。”展会上,丁百成一遍又一遍地讲述洋湖的红色故事,推介“高山麻饼”的老手艺。近年来,丁百成带着“高山麻饼”乘上短视频的东风,开直播、拍短视频,不止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寻童年的记忆而来,“高山麻饼”重回市场巅峰。“现在我的麻饼在超市里,都是占据货架的‘C位’,线上销售也是供不应求。”丁百成笑着说。
中秋前夕,丁百成带着同事们承办洋湖革命老区第三届红色文化节暨“高山麻饼”文化艺术节,吸引众多周边村民和游客。“咬一口,才下舌尖,又上心间。”阔别家乡很久的赵琳感慨道。
“我想通过新颖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高山麻饼”,传承这门手艺。”谈及未来,丁百成盼望麻饼销售越来越好,那样就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手工技艺培训、传承人培养、产品红色文化宣传等方面,同时能把成熟配方和工艺建立档案,让其得到永久保护。
丁家父子坚守匠心,精益求精,造就“高山麻饼”独特的魅力与文化内涵。如今,季香缘共有4种口味的“高山麻饼”,并生产绿豆糕、豆丝等本地特色农产品,年产值呈逐年上升趋势。“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像我一样回到家乡传承老手艺。”丁百成说。
每逢中秋,在东至县洋湖镇,和节日一起隆重登场的,还有“高山麻饼”。
“高山麻饼”原来并不叫这个名字。1935年中秋之夜,丁家人冲破重重封锁线,将制作的丁氏麻饼送到高山革命根据地,后因此得名“高山麻饼”。
如今,“高山麻饼”穿越岁月的长河,带着历史和乡愁的味道,成为东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这份情怀的,是71岁的丁建民和44岁的丁百成父子。
“高山麻饼”香飘四方
“还是儿时的味道,有冰糖有红绿丝。”“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我们农村做房子上梁时就买芝麻饼。”“小时候过节走亲戚,送的就是这种麻饼。”……打开丁百成的抖音号,一条条留言,是对光阴里人情味的深切怀念。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东至县洋湖镇高山村的“高山麻饼”生产基地——安徽季香缘食品有限公司。操作间里,制皮、和馅、捶饼……丁建民和10余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完成每一道工序。厂区大院子里,丁百成带着工人上货,手机里的电话响个不停,取货、订货的人络绎不绝。
“每年能销售麻饼10余万斤。从8月份起,我们每天都在加班加点。”丁百成告诉记者,线下主要是东至县及周边县区的商家订单,线上则远销北京、广东等省市。而让他感动的是,每年临近中秋,总会有老年人过来等候刚刚出炉的麻饼;假期里,在外工作的游子们回来,也会特地来厂里,吃上一口老味道。
“这是我们今年新开发出来的鲜肉月饼,尝尝看。”丁建民耳朵不好,说话很大声,言语里带着热忱,掰开一块刚刚出炉的麻饼递过来。被炭火烘烤的芝麻香味正浓,表皮酥脆,肉馅儿咸淡适宜,带着微微的甜,口感软糯。
丁建民说,之所以叫麻饼,是因为表皮和馅儿里,芝麻都是主要原料,馅儿里的芝麻是黑芝麻,表皮上则是脱皮的白芝麻,制作工艺从配料、和面、分馅、开酥、成馅,到成型、烘烤,在尺寸大小、手艺力度上都有着严格的标准。
坚持品质赢得市场
“我从二十几岁开始做麻饼,这一晃40多年了。”丁建民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末物资匮乏,而单个的麻饼就有6两重,又有芝麻和冰糖作为原材料,显得格外珍贵,是老百姓中秋节走亲访友的“高档”礼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当地老百姓对麻饼的喜爱,麻饼作坊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丁建民意识到“价格战”不会是长久之计,想占领市场必定要品质为王。
那几年的丁建民,在黄山、安庆乃至江西一些地区奔走,拜师学艺,终于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家的配方,让他的麻饼在洋湖及周边乡镇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决定麻饼口感和成型的关键,是糖稀和水的配比,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说话间,丁建民掰开一块刚刚出炉的麻饼。“你看,这块麻饼的边缘像传统的木梳子背一样光滑,说明在制皮和锤饼的环节里没出错,咬一口感觉有掉渣酥脆的口感,这取决于面皮厚度适中,烘烤时火候正好。”
21世纪初期,广式月饼进驻市场,“高山麻饼”遇到销售瓶颈。2009年,丁百成辞去杭州一家公司财务主管的职务,回到家乡挑起父亲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与其说是回乡创业,我更愿意说是回来守住祖辈的手艺。”丁百成重复起父亲年轻时候的足迹。
传承之路充满挑战
“那时候很难,送货到超市,被摆在货架角落里,而且退货率很高。”丁百成和父亲商议,保留芝麻冰糖馅儿的老配方,结合时下的健康理念,降低麻饼的甜度,开发了椒盐味、葱油味的新式麻饼。2011年,“季香缘”商标成功注册,400平米标准化车间建成投入生产。
“我们的麻饼车间没有‘科技和狠活’,但规矩很多。”丁百成觉得守规矩,守的是技艺,更是品质。他对车间内卫生有严格的要求,而纯手工制作、炭炉烤制、老式麻饼馅料里的冰糖和红绿丝等,是他近乎“偏执”的坚持。在包装上,丁百成则大胆创新,开发出独立小包装的麻饼,并延长产品生产周期,常年销售。
为了让更多消费者了解“高山麻饼”,让其闯出大市场,丁百成不放过任何一个参加省内外食品展销会的机会。“学习别人的经验,取长补短。”展会上,丁百成一遍又一遍地讲述洋湖的红色故事,推介“高山麻饼”的老手艺。近年来,丁百成带着“高山麻饼”乘上短视频的东风,开直播、拍短视频,不止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寻童年的记忆而来,“高山麻饼”重回市场巅峰。“现在我的麻饼在超市里,都是占据货架的‘C位’,线上销售也是供不应求。”丁百成笑着说。
中秋前夕,丁百成带着同事们承办洋湖革命老区第三届红色文化节暨“高山麻饼”文化艺术节,吸引众多周边村民和游客。“咬一口,才下舌尖,又上心间。”阔别家乡很久的赵琳感慨道。
“我想通过新颖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高山麻饼”,传承这门手艺。”谈及未来,丁百成盼望麻饼销售越来越好,那样就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手工技艺培训、传承人培养、产品红色文化宣传等方面,同时能把成熟配方和工艺建立档案,让其得到永久保护。
丁家父子坚守匠心,精益求精,造就“高山麻饼”独特的魅力与文化内涵。如今,季香缘共有4种口味的“高山麻饼”,并生产绿豆糕、豆丝等本地特色农产品,年产值呈逐年上升趋势。“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像我一样回到家乡传承老手艺。”丁百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