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闵园社区的高山“行”者们看望独居老人,陪老人聊天。
□记者 汪玉/文 张延鹤/图
九华镇闵园社区地处九华山风景区核心景区,是安徽省海拔最高的城市社区。6.1平方公里的社区居住着495名居民,日常游客众多,山高路陡给社区治理带来很大不便。近年来,该社区“两委”推行网格化管理,一批通过群众推荐、社区考察的网格员走上岗位,他们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高山“行”者。
“我们建立三级议事机制,让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闵园社区党支部书记胡克宁是总网格长,他说,“行”者之“行”,是行走之意,网格员行万里路让群众少跑路;是“有我能行”之意,提醒着网格员要勇于担当、责任心强;更是彰显网格员只行善事、无问西东的无私奉献精神。
寒露过后,山里些许寒意。闵园社区的凤凰松下,记者见到胡克宁和一群“行”者时,他们拎着大包小包,正准备去上闵园居民组看望独居老人。
“大家伙儿把马甲翻过来穿,别让老奶奶觉得太严肃,就见外了。”胡克宁叮嘱着,便把马甲上带有“高山‘行’者”标志的一面贴身穿着。见记者诧异,胡克宁解释道,“行”者马甲正面有标志,反面和普通服装无异,便于网格员们根据工作性质来快速换装,拉近和群众的距离,是网格员们的变身“神器”。
上坡下坡,山里的台阶起起伏伏。说话间,一群人步行到92岁老人周南凤家。
“奶奶,您这次认得出我们不?”
“认得哟,你们是‘村’里的人,给我送过许多吃的用的。”
被久居山里不常与外界交流的老人认出来,是件不容易的事,网格员们都乐了。在闵园,“下网格”是网格员们每日的必修课。山里比不得城里,群众忙农活、忙挣钱,白天常常不在家,只能利用他们休息时间走访,而很多老年人习惯住在山里老房子,得步行才能抵达。
“伢子,我头发要理了,下山路太远了。”
“小伢呀,这几天我头晕,不知道是不是血压又起来了。”
……
返程的路上,网格员们边走边记。胡克宁开始了盘算:得请老江出马了。
老江名叫江习光,退休后成为一名网格员,并牵头组建成立闵园社区老年协会。协会定期组织志愿者,为老人们理发、磨刀、量血压,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我生于斯长于斯,退休了还能发挥余热,感到很幸福。”江习光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老年协会成立以来,共举办公益活动26次,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12次。
深秋时节,山里进入枯水期,而在闵园开饭馆的章代荣再也没有为用水而烦恼了。闵园社区平均海拔800多米,辖区群众的饮用水以山泉水为主,商户们用水量大,便用水管从山洼里引水下山,水流中断是常有的事。
一年前的一天,章代荣饭店忽然停水,看着满屋子的客人,天色渐暗,情急之下,她拨通了网格长吴文杰的电话。“小吴从下午五点,一直检查到下半夜,才知道是别家在上游接了管子,为此还摔了好几跤。”说到用水,章代荣想起那个与吴文杰摸黑爬山的深夜,不由得热泪盈眶。
摔伤后的次日,吴文杰顾不上休息,赶紧同另一位接水的商户沟通,再次上山帮助他们合理规划好引水管接口的位置,很快,两家商户的水管都均匀地淌出甘甜的山泉。
闵园社区共有58家商户,还居住着86名务工人员,山高路远,下山购物和办事都不方便。“像换煤气罐、购买生活用品、代寄包裹等事情,一个电话,就有网格员上门提供服务。”从事挑夫工作的夏师傅觉得,行走在山间的网格员,如一个个流动的“物业管家”,在风雨中守护着“闵园人”。
站在闵园社区环顾四周,高山耸立,纵横交错的景区道路和山间小路,可抵达天台、百岁宫、花台等景区。路熟、事熟、人熟是高山“行”者的优势,他们在景区里时常充当着巡逻员、救援志愿者等角色。
“这些年多亏了这些高山‘行’者当向导,不然我们一头扎进山里真不知如何是好,尤其是晚上,路就更难找了。”施剑是青阳县蓝天救援队队长,提及在景区里开展救援工作,他对网格员们心存敬意。
“闵园是我们的家,客人到家里来了,哪有不服务好的道理呢。网格长万火霞告诉记者,网格员行走在高山之巅,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文明劝导、免费导游等服务,是山里人待客的日常。
行到山里最深处,走进群众心坎里。正是这群高山“行”者的执着与付出,闵园社区先后荣获安徽省百家生态村、全市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九华山风景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截至目前,闵园社区共有网格员18名,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成为高山“行”者,他们用双脚丈量山高路远,用细心耐心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不断提升服务居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