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5版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15日
不是“网红村”同样能“出圈”
□陈立民
  
  近年来,“村BA”“村超”等相继火爆“出圈”,让一些乡村受到广泛关注,也引发人们思考,如何让普通乡村获得更多发展红利,共促乡村振兴?
  “网红村”的兴起没有特定规律,有的是先天条件“人所未有”,有的是误打误撞“登上热搜”。对普通村庄而言,“网红村”发展的思路、经验和做法有一定借鉴意义,但不能一味去复制粘贴,而要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探寻内在动力,走出适合自身实际、有着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的大棋盘里,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一些地方的乡村产业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有限。对这些乡村而言,应更多地做好基础工作,提高乡村的“自我造血”能力。加大对村级产业经济的打造和支持力度,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的双重目标,才能更好实现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发展乡村产业重点是要把握“特色”。以江苏苏州吴江区八坼松花蛋为例,传统松花蛋加工业受制于粗放的生产方式和低附加值的代工模式,与现代产业相距甚远。吴江区八坼街道一方面在产品转型升级中把松花蛋做成产业,让村民鼓起“钱袋子”,另一方面保留部分传统村落原貌、传统工坊、能工巧匠手工业态展示,把“皮蛋小镇”打造成颇有辨识度的地方名片。这启示我们,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必须和当地资源禀赋紧密结合。
  农民是乡村的居住者、生产者和建设者,更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振兴要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应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家庭农场组建乡村产业共同体,并参与市场化竞争,让农民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如此,普通乡村同样能够“出圈”,实现从“薄弱村”到“明星村”的蝶变。
  来源:《人民日报》

Copyright 2023 池州市传媒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566-231666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566-2029950 举报邮箱:czxwwyx@163.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6-2029950 地址:池州市贵池区长江南路与石城路交叉口广电大楼 机关纪委的电话:0566-2029950

版权所有:池州市传媒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4120220004 联系电话:0566-231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