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观飞
过去为儿女们办婚嫁喜事,多半在正腊月里。那是农闲时节,老屋里飘溢着一丝喜庆的气息。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了一年,虽收入微薄,但家里还是准备了一点年货。杀了年猪,宰了鸡鸭,打了豆腐,蒸了粉丝,熬了米糖,炒了花生瓜子,晒干了红芋粉……
大姐的出嫁喜宴办在中午,招待亲戚朋友,全生产队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人作为陪客。半下午,一挂鞭炮响起,大姐穿着婆家做的“八套半”新衣,由婆家派来的伴娘扶着走出家门。身后是母亲的哭声。哭声必须有,名曰“哭发”,预示着大姐到婆家后兴旺发达,开枝散叶多子多孙。婆家来的接亲人用染成红色的木杠抬着贴红喜字的嫁妆——柜子、箱子、几床新棉被,用裹着红纸条贴着红喜字的扁担挑着三盆两桶。十几个人走在暮色里,其中一人专门准备了一些烟和糖果,散发给沿途村庄的大人孩子。
在村口翘首企盼的小伢子们欢喜地蹦着跳着叫着:“来啦,来啦,新娘子来啦!”一支花花绿绿的队伍“兜水上”而来。我们一拥而上,拽着新娘子和接亲的人要糖果吃。大孩子会非常老练地到棉被和“子孙桶”里摸红鸡蛋和方片糕。往往是一无所获,早在路上就被洗劫一空。一大一小两挂鞭炮响起,新娘子被拥入洞房里。门口会撒上几把糖果,大人小伢抢成一团。大人们和娘家客人客气着,倒茶递烟。
婚宴开始,呆舅子(新娘子的兄弟)和长辈亲戚坐首席,照例要客客气气地谦让一番。邻里们每家一个“围”坐陪客。喜宴都是六大盘:鸡、鱼、肉,茶干、粉丝、圆子。“酒司令”要给全桌人斟酒,大家会你谦我让。“酒司令”吃几口菜便开始给客人陪酒,笑容满面地站起来先喝为敬,客人哪怕有海量也谦说喝不了多少,于是七嘴八舌地劝客人多喝点。其实大多虚张声势,营造喜庆气氛,保持让新亲喝好但不喝醉。
酒宴毕,放一挂鞭送走呆舅子一班人,大家开始闹洞房。有人嘴里叼一根烟要新娘子点火,新娘子点了几次都被他的鼻息吹灭,旁边有人说:“往前凑一点。”本来就羞答答的新娘子脸上又飞上了红云。我们嚼着糖果拍着小手唱着:“新娘子新,坐床厅……”少不更事,鹦鹉学舌。直至夜静更深,我们却不急着回家,被大人连扯带拽着拉走,还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