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茜
扫码点餐、扫码停车、扫码下单……随处可见的二维码,让移动支付更加方便快捷。但在现实场景中,扫码和消费之间多了一些程序,如关注微信公众号、授权商家获取个人信息等。
作为数字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扫码消费代替了人工服务,能够节约人力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但如果处处是“强制扫码”“强制关注”,似乎让扫码变成了扫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商家为了向消费者推送各类营销信息,获取消费者各类画像信息,增加用户黏性,采用各类方式强制消费者扫码验证并关注,为后续各类营销活动做准备,或者用流量来变现。”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军认为,强制扫码的背后是利益驱动。
“扫个码”还“扫”出负担了。一波操作下来,消费者看似自愿,实则被强制;商家看似“圈粉”,实则“掉粉”。
除了麻烦,扫码消费还暗藏隐患。消费者不经意一扫,可能就把自身隐私和合法权益扫没了。
不难发现,消费者扫码后,相关公众号及小程序会自动获取头像昵称、手机号、生日、地理位置等数据,与本次消费无必然联系,属于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哪怕消费者取消关注、注销账号,个人信息数据仍可能存储于商家信息库中,一些商家甚至不提供删除个人信息和注销账号的功能选项。
北京盈科(合肥)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智圆表示,商家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甚至强制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显然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他指出,法律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
也就是说,个人信息受到法律保护,在个人不知情和未同意的情况下,非必要强制收集个人信息就构成了侵权。
任何消费方式和对应的服务模式都应该有边界,保障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是最起码的要求。
遏制扫码消费乱象,各方都应当行动起来。
监管在持续跟进,不断完善。国家网信办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提出,未经互联网用户知情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订阅关注其他用户公众账号。
去年6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的消费监督工作。各地消协就“扫码强制关注使用”发布倡议、组织经营者进行自律承诺、开展专项消费监督等维权工作。
消费者要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日常消费时,应注意扫码后不要填写非必要信息、不连接未知来源的Wi-Fi、不随意点击网页链接等,妥善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
如果遭遇强制扫码,消费者有权拒绝。可及时向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求助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扫码消费不应是“必选项”。是否愿意扫码纯属消费者个人自由,商家应当充分尊重消费者意愿。
另一方面,考虑到老年人等群体不熟悉手机操作,存在“扫码难”问题,应坚持智能服务与传统人工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将贴心服务落到实处。
中国科大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助理葛章志建议,经营者要注意新消费方式与传统消费方式的兼容,针对特定人群、特殊情况提供多元化、替代性的选择。
期待扫码消费成为消费者和商家的双赢,而不是扫来扫去,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