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2月02日
浮山纪行
潘世鹏

  浮山,又名浮渡山,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浮山镇、长江北岸的白荡湖滨。在成千上万座名山大川中,浮山算不上声名显赫,但在我心里,却如谜一般存在。

  还在池州师专就读时,同宿舍的两个室友都是枞阳人,室友王海萍还从浮山中学毕业。那些年,听他们聊得最多的就是浮山,浮山是多么充满文化内涵,浮山中学的高考是如何了不得,枞阳这座县城是如何充满文化魅力等等,浮山的印象便从此在心中落下了。毕业后,同在校报锻炼过的师兄吴福成也回到了家乡枞阳,在县融媒体中心做起了与我同样的行当。许是因为同出师门和共同职业的缘故,我们毕业后反倒交流得多了起来,每每闲聊必少不了浮山,他也多次邀约来一次浮山之行。

  池州长江大桥修通后,一桥飞架南北,枞阳与贵池变得近在咫尺,师兄笑着说:“枞阳开始点菜,贵池赶过去正好上菜。”尽管如此,但每次师兄邀约,只是客气地说下次,一年一年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对于近在咫尺的浮山,仍未一睹其真面目。

  初冬一次休假回乡,师兄再次邀请几位老师和我一起去枞阳转转,与师同行,岂不快哉!

  当天我们早早就从贵池出发,不多久便到了枞阳县城,第一站来到位于县城的旗山,与贵池的齐山一字之差。枞阳县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枞阳春秋时为群舒之地,战国时属楚地,在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江边县城,很难不有历史的沧桑感。

  站在旗山之巅,蜿蜒曲折的枞阳长河就在脚下,一路流向不远处的长江。凭风远望,大江东去,平原如画,历史的图景仿佛在眼前一一浮现,人生当如这岁月长河。同行的余德成老师对长江文化颇有研究,饶有兴趣地聊起了枞阳闸、长江历史文化等小故事,引得大家一阵阵惊叹,原来厚重的历史背后有那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下午当车抵达浮山脚下时,并未看出浮山有啥特别之处。山不高不奇也不险,浮山究竟多么神奇?我在心中泛起了疑问,该不会与大多小山一样平庸吧!正想着,一家店铺前的小水桶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桌上摆放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石头,这些便是浮山特色的观赏石——浮石,重的估计有好几斤重,可丢进装满水的桶里,这些石头竟然都神奇般地浮了起来,任凭怎么往下按都沉不下去。

  火山石见得多,但像浮山这样不会沉水的石头还真奇妙,怪不得这山叫浮山,瞬间对浮山来了兴趣。再一细问才知道,原来三面环水的地理特点,构造了浮山“山浮水面水浮山”的独特奇观。

  导游带我们循小道而上,路旁的石阶满是摩崖石刻,一段段诗篇和文字潇洒豪放,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书法角度都不禁让人驻足惊叹。导游介绍说,浮山独特的火山奇观造就了36岩、72洞,洞幽壑奇,美不胜收。独特的自然景观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观光游览,孟郊、白居易、王安石、范仲淹、黄庭坚、左光斗、张英、方苞等都慕名游历过浮山,留下众多遗迹、典故、诗篇和摩崖石刻,浮山也因此收获了“中国第一文山”的美誉。

  浮山摩崖石刻,是历史文化沉淀的见证。现有石刻483块,上起唐宋,下至民国,文体各异,书法万千。有的铁画银钩,有的清瘦严谨,有的丰韵饱满,有的端庄秀丽,有的龙飞凤舞。

  这些保留至今的石刻,为我们再现了当年浮山文风的鼎盛和繁荣。当年交通不便,山中条件简陋,却有那么多文人墨客寻访到此,有的甚至长期在此隐居生活,历史上的浮山该是一座多么远近闻名的文山。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浮山就是这样,曲径通幽处的一个个文章雕刻不正是浮山的灵魂和魅力吗?正如那遒劲有力的“江南会胜”四个石刻大字一样,江南所有的胜迹都在这浮山体现。

  神奇的地质岩造就了浮山奇特的石头构造,这里可见大大小小的岩洞,为文人墨客坐而论道、潜心修炼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滴水洞”当属浮山最神奇的景观了,沿着石头走入洞中,只见洞顶天光一线,顶处落下的水滴如线条、如珍珠散落般掉在石头上,坚硬的石头硬是滴出了深深的凹槽,难怪导游说“滴水穿石”就是告诉人们只要功夫深,就能努力实现梦想。

  来到浮山不可不看浮山中学。在浮山之顶,浮山中学近在眼底,校门口“名山名校”几个字清晰可见。从1924年创办这所历史名校开始,历经百年风霜,远离尘嚣、不扰世俗的浮山中学始终安静地位处一隅,成就了千千万万农家学子的求学梦,也成为枞阳千载文道的传承之所。

  看不尽的浮山,赏不尽的文风,短短半天的浮山之旅很快就结束了。下山时,天色已暗,车经田野村庄回望浮山,车里一时忽然安静下来,大家都在回味着浮山的点点滴滴,仿佛这已不是一座寻常的山,可以让每一个来此的朋友为她的自然雕琢和人文魅力所折服。

  望着山那边的夕阳,不由想起石壁上的那首《记游》诗,“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