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喜欢莳花弄草。稍得闲,便围在盆景边,东看看西望望,叶子枯了,她就剪下来。她常说,盆景要保持青春,旺盛的绿色有生命的力量,看着养眼,舒服惬意。
花草离不开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现在改了,是国土,但意思未变。土是有等级的,尤其在养花人的眼里。小区里的土既瘦且硬,板结死块,是下等土,不易栽花种草。我学过土壤学,记得老师有句口头禅:最好的土壤就是通透性好,松散肥沃,就跟腌菜炒肉丝。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容易记,逗得我们这些学生对学习土壤产生极大兴趣。这种土极宜耕种,是养花者首选。
妻子建议我们去野外“偷”土。
到哪里去?我们漫无目的,驾车兜兜风。细细的春雨打在车窗上,淅淅沥沥,漫山遍野笼罩在薄薄的轻纱里,清新明快。水田里的土浸在水里多日,是烂泥一摊,烂泥不上墙,无法使用。好不容易看到一户独居,门关得严实,门前一小片菜地,菜长势很好,土自然也很肥沃。我们悄悄地拿起工具,准备取土。忽然大门洞开,一位主妇走出来,莫名其妙地看着我们,看得我们莫名其妙。我们被吓得不轻。好在我们尚未动手,立即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扬长而去。
雨并没有要停的意思。可在雨中,我们看到一个火粪堆,袅袅地冒着烟。现在因为环保,不准农村烧秸秆,说是打好蓝天保卫战。大概昨夜有人偷偷地作业。我们也准备偷偷地作业。可此时,有一位老年人背着一把锄头过来了。我们终究做贼心虚,不敢妄动,装作雨中散步的情景。待他一离开,我们迅速拿起“武器”,一锹接着一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四个塑料桶装得满满的,放进车子的后备箱里,然后又装作漫不经心散步的情景,最后才坦然打道回府。尽管是取土,可“偷”的感觉一直存在,东张西望,慌慌张张,胆战心惊,比小时候偷田埂上的黄豆还紧张。
土有了,却觉得还缺点什么。妻子说去山里挖点青苔,我说又是偷啊。妻子说这哪算偷。我说青苔是自然资源,是不能随意取的。妻子坚决地说我不管,犯法我去。我们把车直接开到山里。
沿着宽宽仄仄的山路,无疑是一次身心愉悦的旅行,随处可见青苔绿绿青青的身影。
青苔有八千多种,有丝状、草状、伞状、网状、树枝状等,还有悬浮在水的表面上的水棉状和囊袋状。有的像细碎的麦秆,有的像扁扁的薄瓜,更有的像小小的绿色星星,要将整个山谷点亮。我们仿佛来到了青苔的世界。这里的青苔拥有无穷的生命力,它们覆盖着山石和树木,给整个山谷增添了一抹翠绿的色彩。走在青苔覆盖的小径上,我忽然觉得与大自然亲近了许多。青苔柔软地踩在脚下,有无比舒适的触感。
青苔不仅形态各异,还有着丰富的生态功能。它们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净化环境;能吸收雨水,防止滂沱大雨冲刷土壤;还能保持湿度,为山中植物提供水分。
山中青苔的多姿令人赞叹不已。它们以不起眼的存在,将山谷装扮得如诗如画。看来,美丽并不一定需要花园中的花朵,山中青苔也能给人带来惊喜与喜悦。有些青苔暗淡,色泽呈草灰,不太好看,但并不影响整体面貌。你看那陡峭的崖壁上,有许多绿色鲜艳的青苔,茂盛而又不可思议,有的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集色、形、境界美于一体。那种绿,柔柔弱弱的样子,很可爱。有的挤成一团,仿佛在清凉地低语,有《绿岛小夜曲》的韵致。妻子兴奋极了,我们快速地用铲子铲。可惜有许多长在高处,往往越在高处青苔越漂亮,可是壁陡湿滑,无法攀援,只能望洋兴叹。其实,留一丝遗憾在山里,挺好,遗憾是一种美。
一回到家,妻子便动手制作盆景。她一边摆弄一边问我,这块石头放哪儿好,这里是不是放置这片青苔,那里有个假山就好了。我有时因为看书没听到,她就大声地吆喝一下,问你话哩!
四个盆景终于制作完成。妻子问我怎么样,我说值八千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