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一位老师的辞职信火遍全网:“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激发了很多人的旅行欲望。实话实说,我当时看到这句话时,很是敬佩。我承认:我没那胆量,辞职很容易,但辞职后的日子如何过?好饭不怕晚,当时就想,退休后一定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
退休后,我婉言谢绝了两家团体的盛情邀请。我明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才会内心淡然,安宁。于是便有了旅行。泰戈尔写过这样的诗句:“人只有在外面四处漂泊,才能到达内心最深的殿堂。”英国作家毛姆说,旅行使他丢弃了知识分子的全副傲慢,他在旅行中找到了自己。
起初,我是跟团旅游,但很快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种“被安排好”的模式,而且走马观花的旅行安排没了游玩应该有的那份闲情,每天似乎都在赶路,有如蜻蜓点水一般,去哪里好像都只为“到此一游”。于是毅然放弃,选择自由行。在自由行的过程中,我充分享受到了“自由自在”的乐趣,正如余光中所说:“独游有双重好处。第一是绝无拘束,一切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去做。另一种好处是能够深入异乡,游伴愈多,愈看不清周围的世界。”
每次出发前,我都会做大量功课,做出详尽的旅游攻略。当我面对精彩纷呈的自然景观时,心胸豁然开阔,大自然的无限美好使视野和思想变得顺达,灵感瞬间迸发:一路艰辛越过十八盘后登上玉皇顶,山河尽在眼底,那巍峨壮观的美顿时激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万丈雄心;来到如诗如画的水墨江南,细雨纤纤、枕河漫漫最能触动文人敏感的情怀,看着雨水滴落在青石板、滴落在窄巷,眼前就出现一位撑着油纸伞漫步的婉约清丽的女子;置身塞北大漠,唯见黄沙莽莽,远方的落日、孤烟以及粗犷雄浑的边塞鼓乐能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无比尊重和敬畏;来到河西走廊中心城市武威,饶有兴趣地端详着雷台汉墓博物馆里的“马踏飞燕”,虽然只是仿品,但一首《凉州词》、一条丝绸之路已令人肃然起敬……
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一定会坐公交、进菜市场、逛夜市,跟宾馆的保洁阿姨聊天,和出租车司机成朋友。我深知要了解一个地方,特色美食往往是最真实的内核,也是当地历史、地理和民俗的最直接最淳朴的体现。一盘菜,一钵汤,你体验的不仅是物质的滋味,更是当地历史与人文交错的馥郁绵长。曾经专门比较过黄州、杭州、儋州三地的东坡肉,心仪的不是美食,而是那个才冠千年、乐观豁达的东坡居士,阴云一直围绕着他,他却总能在夹缝中找到阳光,娱乐了生活,也感染了世界……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旅行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其次,写游记的过程也是心灵的一次重新旅行过程。
当然,旅行于我,并不是有意地为了写作。带着某种目的和功利心去旅行,并不会有意外的惊喜或启发。人生有太多的惊喜,来自于没有目的和预想。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我看到的和听到的,以及想到的都变成文字,按照我的习惯书写出来。
去过的地方多了就发现,旅行之美,往往不在于山水,而关乎心境。真正的旅行,不是为了在名胜古迹留下自己的身影,也不是为了向他人炫耀自己的经历,而是想要领略不一样的文化,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心中有爱、脚下有路、手中有笔,所到之处皆是风景。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旅行,而每个人,都是这天地间匆匆的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