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5月17日
寻找刘城墓
江山
  寻找刘城墓,既艰难,又十分幸运。
  刘城(1598年—1650年),字伯宗,号峄桐,明末清初贵池人。刘城“善诗、古文辞”,文采卓然,著作等身,有《春秋左传地名录》《峄桐集》《古今事异同》《南宋文范》等传世。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繆荃孙赞其“魁能冠伦,足绍前哲”。
  说起刘城,就不能不说明末另外一个贵池人——吴应箕。吴应箕(1594年—1645年),字次尾,号楼山,明末贵池县兴孝乡高田村(今石台县大演乡高田村)人,著名社会活动家、文学家、复社领袖和抗清英雄。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兵渡江,史可法殉难,弘光帝出走。闰六月,吴应箕在贵池起兵,一度占踞贵池、石埭等地。这年秋末冬初,他率义军在原贵池县泥湾山口阻击清军,寡不敌众,兵败被杀于今贵池区涓桥镇联合村石灰冲(又称“鸡罩山”)。
  刘城与吴应箕年龄相仿,二人“同志趣,同学术,同入复社负重名,同在下而不得畅行其志,危言危行,不顾祸患之至。”明亡后,刘城“栖隐峡川,冠服不改”。吴应箕就义,刘城冒着巨大危险为吴应箕收尸,将其安葬,整理其遗稿,并主动担起“抚孤”重任。
  清初文化名士朱彝尊认为刘城与吴应箕“才、气相敌”“足称贵池二妙”。也因为才华和气节,贵池人素来尊崇吴应箕与刘城。民国初年,贵池人曾在百牙山建吴应箕、刘城二公祠,以尊其人旌表其行。清末民初著名刻书家刘世珩将吴应箕和刘城代表作《楼山堂》和《峄桐》汇刻成集,名之《贵池二妙集》。
  吴应箕殉难后,到其殉难处吊唁者不断。后来,人们又在其殉难处立碑以记,并将池州城西大街改名为“楼山街”。前些年,我市重修了吴应箕殉难处,把它作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列入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城去世后,后人为他修建了墓园,后世官民也频频到其墓园凭吊。一九九九年,原贵池市文物管理所曾在进入刘城墓园的山口立碑纪念。
  本世纪以来,城市大建设,池州城日新月异,刘城墓在这城市发展中消失了踪影。近年来,寻找刘城墓,成了池州一些文化学者念念不忘的心事。
  刘城墓在哪?《光绪贵池县志》记载:“乡贤刘城墓,在下清溪檀树岭。”刘城晚年隐居贵池东南五十余里的梅街峡川,为何死后要葬在贵池城东北十多里的下清溪檀树岭?这事说来话长,得从宋元之际说起。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元军渡江,时任池州太守王起宗闻风弃官而逃,通判赵昴发主动担起守城担子。当年二月,元军统帅伯颜率大军进攻池州。南宋池州城掌兵都统张林暗里向元军投降,赵昴发知城已不可守,对自己的妻子雍氏说:“城要破了,我作为守城之臣不应当离开,你走吧。”雍氏说:“我不走!夫君你为忠臣,我独不能当忠臣妇吗?”于是,赵昴发夫妻二人盛服从容自缢而死。当时,池州府学有两名不知姓名的学生,赶到赵昴发夫妻殉城处,“抚昴发尸哭”,然后在南门弄水亭纵身跃入清溪河而死。感其忠烈,人们收敛二人尸体,将他们葬于下清溪檀树岭,并“建祠祀之”。因为素来景仰“清溪二生”,刘城嘱咐后人自己死后也葬在檀树岭,与“清溪二生”相伴。
  四百多年过去了,池州大地沧桑巨变,刘城墓湮没在历史和自然的风尘里。寻找刘城墓十分艰难:其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墓前石人、石马、石龟、石碑与墓圹等均被毁,墓地已无明显标示;其二,上世纪六十年代,贵池推行“湿地改旱”“兴修水库”等举措,在城东北修建了今天称之为“平天湖”的白沙湖水库,下清溪作为一条河融入湖底,寻找刘城墓因此失去参照;其三,本世纪以来,随着平天湖风景区建设不断推进,附近村庄大量拆迁,村民变市民入城居住,寻找刘城墓的向导难寻。
  早在五年前,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吴世民就开始寻找刘城墓。他曾对我说:“刘城的墓在平天湖东岸不知哪个位置,我问了些人,也找了几次,没找到。太遗憾了!”“要是找到了,修缮一下,平天湖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就会拓深,池州城也会多一处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年年底,吴世民去世。为了完成他的遗愿,我和他的同学谢文胜、好友许海斌、学生万余胜等人决心一定要找到刘城墓。我们用心查阅史料,并四处打听相关信息。今年4月12日,谢文胜在一本资料中查到,刘城墓所在地现已改名为“江口街道办事处顺利村枣冲组乌龟山”,他立即告诉万余胜。万余胜先后两次前往踏勘,用无人机航拍辨识,在灌木丛、树林中找寻。林海茫茫,灌木丛密,寻一荒坟谈何容易?结果是耗尽心力,两次都无功而返。
  打听得知,资料里提到的顺利村现已改为顺利社区。“我来联系社区,请他们帮忙找找!”许海斌马上联系顺利社区,社区负责人二话没说,应承下来,让大家约定日子过来,他请几位当地老人带路去找。
  4月24日中午,不到上班时间,谢文胜、万余胜和我便急切地赶到顺利社区办公处,社区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听我们介绍后,一名年轻的社区工作人员马上说:“这事,只有找朱书记,他是那地方人。”朱书记名叫朱文兵,他曾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后因病改任支委。“找我,算是找对了!”朱文兵顾不上休息,立即带我们前往寻找。
  从顺利社区办公处向西出行到平天湖东岸环湖公路,沿公路折向北走百余米,再折向西侧,爬过一个土坎,沿着一处灌木掩映的小径前行七八十米,朱文兵停住脚步,转身向南。顺着他的视线看去,一片密密的野竹林里,一簇簇洁白的荼蘼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映入眼帘,微微触动我的心灵。朱文兵稍稍张望了下,一低头,双手扒拉开野竹林,躬身钻入。在竹林里钻行十来米,眼前出现一处微微隆起的土堆,地面散落着几块厚积着青苔的断砖。“这就是刘城墓。”他指着土堆,很确定地告诉我们。“您怎么知道的?”看着眼前的残砖荒堆,我们都不敢相信。“这片地是我家的承包地,二十多年前文物部门来看过,认定的。他们还在这往东一两百米的地方竖了一个纪念碑。”随后,朱文兵又带我们原路返回,穿过环湖路,爬上东面小山坡,在距路三四十米的灌木从中找到一块纪念碑,只见碑体上端赫然阴刻着“明乡贤隐士刘城墓”八个大字,中间是介绍刘城生平事迹的文字,落款为“贵池市文物管理所”。
  “终于找到刘城墓了!”大家十分兴奋。回程路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言说着如何恢复刘城墓园,让美丽的平天湖平添一份历史的厚重和文化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