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5月17日
古镇东流三题
东流是我读书、工作、成长的地方。虽算不上“东流通”,至少也是个老东流人了。我自少年直至退休,东流的发展与变迁,都深深烙在了我的脑海中。而古镇老街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如今,老街通过“修旧如旧”方式,一部分保存完好的公房都得到了修缮和保护,建立了美术展馆、摄影基地、雕塑馆、博物馆等。在时代大潮的洗礼中,东流古镇也逐渐焕发了无限生机。
柳堤
东流是安徽省重点旅游小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来东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东流老街、双塔和陶公祠,往往忽略了一处最佳观光点,那便是东流的柳堤。柳堤全长1360米,又名护城圩,这里曾经是抵御尧渡河上游和长江的洪水的,其形成一景,则是得益于栽植了一堤的垂柳后。来过东流的人,都要在柳堤上走一走。春夏之时,微风拂柳,心旷神怡。漫步堤上,可遥望陶公祠和秀峰、天然二塔;可在菊江亭上小憩、聊天。移步至长江之畔,远远地就看见一座辛弃疾汉白玉雕像巍然屹立在长江岸边,他右配宝剑,左持书鉴远眺浩浩汤汤的长江。在江岸柳堤,坐在石凳上看过往船只,浏览江景;闲时在柳树掩映的江堤散散步,看云卷云舒……
学湖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东流,古为长江管钥,历史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眼下,东流镇正努力打造旅游小城镇,做好湖文章,学湖、月亮湖像两颗闪亮的明珠,镶嵌在古镇东西两侧,护佑着生生不息且勤劳、智慧的东流人,为住居在这里的人民提供着新鲜的鱼虾、莲藕、螃蟹。而在古镇南面就是东流古八景之一的七里湖,昔日的“仙湖皎月”,如今已成东流的粮仓和水产品的集散地。古镇的北面还有一座湖,名为“北门湖”,北门湖如今也成了养鱼人的天堂,它靠近东流中学、粮站、航运公司、化肥厂和纺织厂,见证了东流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兴衰。在这几个湖中,我与学湖见面的机会特多,几乎每天都与它见面,因为我有散步的习惯,每天散步都要经过这里。湖的沙石路栽有绿植,如垂柳、红叶石楠、女贞等,特别到了夏季,荷花铺满整个湖面,微风吹来,阵阵荷花清香直扑鼻腔,好不惬意。
老街
“青砖小瓦马头墙,珠檐飞角鱼悬梁”。采风于东流古镇,赫然入目的便是立于江岸的清乾隆时建的双塔,镇南曰秀峰,镇北曰天然。双塔既是东流的别称,也是东流标志性建筑。而具有典型徽派建筑风韵的东流老街,更有保存完好和等待修缮的徽派明清建筑300余幢,如今有一部分已修旧如旧,恢复昔日壮观原貌。东流古街,呈“十”字形,东西长880米,南北长约450米。自唐代初步形成,后历经兵灾水患,建筑形式屡屡变化,但街道始终如前。古镇东流1989年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上陶渊明、王安石、范仲淹、辛弃疾、黄庭坚、陆游、朱熹、昭明太子及于谦、梅尧臣等众多历代名流,均到过或驻足过东流。东流南侧的陶公祠(又名靖节祠),如今也已修缮一新。相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偏爱东流的黄菊,常常是“日驻彭泽,夜宿东流”,曾在东流艺菊,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传世佳作,并作《九日闲居》《劝农》等诗文,故东流早年又称菊所、菊邑、黄菊乡,而流经东流一带的长江,又称菊江。后人仰慕陶公高风亮节,建祠以祀之。
柳堤
东流是安徽省重点旅游小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来东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东流老街、双塔和陶公祠,往往忽略了一处最佳观光点,那便是东流的柳堤。柳堤全长1360米,又名护城圩,这里曾经是抵御尧渡河上游和长江的洪水的,其形成一景,则是得益于栽植了一堤的垂柳后。来过东流的人,都要在柳堤上走一走。春夏之时,微风拂柳,心旷神怡。漫步堤上,可遥望陶公祠和秀峰、天然二塔;可在菊江亭上小憩、聊天。移步至长江之畔,远远地就看见一座辛弃疾汉白玉雕像巍然屹立在长江岸边,他右配宝剑,左持书鉴远眺浩浩汤汤的长江。在江岸柳堤,坐在石凳上看过往船只,浏览江景;闲时在柳树掩映的江堤散散步,看云卷云舒……
学湖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东流,古为长江管钥,历史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眼下,东流镇正努力打造旅游小城镇,做好湖文章,学湖、月亮湖像两颗闪亮的明珠,镶嵌在古镇东西两侧,护佑着生生不息且勤劳、智慧的东流人,为住居在这里的人民提供着新鲜的鱼虾、莲藕、螃蟹。而在古镇南面就是东流古八景之一的七里湖,昔日的“仙湖皎月”,如今已成东流的粮仓和水产品的集散地。古镇的北面还有一座湖,名为“北门湖”,北门湖如今也成了养鱼人的天堂,它靠近东流中学、粮站、航运公司、化肥厂和纺织厂,见证了东流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兴衰。在这几个湖中,我与学湖见面的机会特多,几乎每天都与它见面,因为我有散步的习惯,每天散步都要经过这里。湖的沙石路栽有绿植,如垂柳、红叶石楠、女贞等,特别到了夏季,荷花铺满整个湖面,微风吹来,阵阵荷花清香直扑鼻腔,好不惬意。
老街
“青砖小瓦马头墙,珠檐飞角鱼悬梁”。采风于东流古镇,赫然入目的便是立于江岸的清乾隆时建的双塔,镇南曰秀峰,镇北曰天然。双塔既是东流的别称,也是东流标志性建筑。而具有典型徽派建筑风韵的东流老街,更有保存完好和等待修缮的徽派明清建筑300余幢,如今有一部分已修旧如旧,恢复昔日壮观原貌。东流古街,呈“十”字形,东西长880米,南北长约450米。自唐代初步形成,后历经兵灾水患,建筑形式屡屡变化,但街道始终如前。古镇东流1989年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上陶渊明、王安石、范仲淹、辛弃疾、黄庭坚、陆游、朱熹、昭明太子及于谦、梅尧臣等众多历代名流,均到过或驻足过东流。东流南侧的陶公祠(又名靖节祠),如今也已修缮一新。相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偏爱东流的黄菊,常常是“日驻彭泽,夜宿东流”,曾在东流艺菊,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传世佳作,并作《九日闲居》《劝农》等诗文,故东流早年又称菊所、菊邑、黄菊乡,而流经东流一带的长江,又称菊江。后人仰慕陶公高风亮节,建祠以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