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6月04日
琅琅书声伴流年
马晓炜

  中考临近,女儿所在班的张老师,每天会将孩子们早读的视频发到微信群,意在告诉家长,孩子十分刻苦,无须焦虑。透过方寸荧屏,注视着孩子们朝气蓬勃朗读的画面,我好像回到了昔日大声读书的惬意时光。

  读书喜欢读出声来,是孩子们特有的习惯。我上小学时,种地的父母深谙“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天天是早早地叫我起床,催促着赶紧读书。揉着惺忪的眼,我从书包里摸出课本,打着哈欠,跑向屋后的河滩。

  站在河岸张望,一抹温柔的晨曦,正徐徐氤氲开来,村庄顿显清新自然;煦暖的晨风,吹动着如仙境般的薄薄雾气,笼罩着绿油油的麦田,静谧而恬静;河里鸭子、白鹅的追逐声,伴随着鸟儿的啾鸣,奏唱出一曲欢快的乐章。如此美景,将我刚才的困倦劲儿一扫而光。翻着书本,渐渐觉得那上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鲜活灵动起来,争相扑棱着在我脑海里跳跃、欢腾。我情不自禁读出声,一边读,一边来回踱步,兴致上来时,不忘爬上那棵老柳树上,坐在树丫上,低头看粼粼碧波间自己读书的模样。不知为何,时光远去,曾经读过的课文,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与在家读书相比,我更喜欢校园里的早读,那时老师很少讲课,说清晨脑子清醒、记忆力好,督促我们读课文。当时,为了显示用心在读,也为了把别的班声音给遮挡住,全班铆着劲、扯着嗓子,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地读,犹如雨后夏日一池荷塘里的蛙鸣,听着别提多带劲了。

  而我引以为豪的是读二年级时,班主任让我领读《邱少云》,在读到“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的句子时,我压抑不住内心的感动,声音哽咽了,好不容易读完,发现班上好多同学抹眼泪。班主任说,英雄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感染了我们不说,还在于我全情投入,字字句句饱含着对英雄的敬仰之情。班主任的夸赞,使我愈加喜欢大声读书。从小学到中学,读课本会读出声,读课外书,亦是如此。因为那美妙的文字,轻轻地从我的唇边飞出去,如同在薄薄的书页、浅浅的文字间徜徉,与作者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其感觉妙不可言。

  参军入伍后,早上不是队列训练,就是体能锻炼,分分秒秒安排得紧绷绷的,想挤点时间读书看报,压根是不现实的。幸运的是,后来我到了机关工作,自主支配时间多了些,早操回来,我还是会读书看报,读到趣味盎然时,仍然会肆无忌惮读出声,特别是古代的军旅诗词,吟诵起来不但雄浑豪迈、慷慨激越,还寄托着不同时代军人心忧天下、情系家国的炽热情怀。比如,我读岳飞的词:“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感受了岳帅满腔激愤和精忠报国、从容赴死的冲天豪气,更体会到作为军人肩负的神圣使命。诵读军旅诗词的习惯,一直坚持到我含泪脱下心爱的军装。

  转业到地方工作这几年,由于受生活琐事和电子产品的影响,我虽然也在断断续续地读书,但是不经意间,大声读书却早已被淡忘了。

  马亚伟老师说,如果读到精彩处,再大声读出来,是读书之最佳境界。我想,为了不给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唯有从现在开始,用声音去体味书中的冷暖,感受文字的深浅,方能使阅读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