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6月14日
杜牧留给池州的文化遗产
檀继来
  诗人杜牧与池州的结缘,是晚唐时期的一段风云佳话。虽然时间不算太长,影响却很深远。
  在杏花村文化旅游区里有一栋牧之楼,楼内大厅正对面有一尊杜牧塑像,墙上悬挂着杜牧亲笔书写的《张好好诗》复制品。这是杜牧唯一存世手迹。据当时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志说,“牧之楼”门楣上的三个大字,就是从这幅真迹中抠出来的。更有意思的是,这首诗中,杜牧写“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时,误写成了“霜凋小谢楼”,本该是“树”字却写成了“楼”字,并在旁边补写了一个“树”字,差一点就把“楼”字弄丢了。好在,“牧之楼”三个字来自杜牧的真迹。
  杜牧出身名门,祖父杜佑曾任宰相,23岁作《阿房宫赋》,26岁进士及第,论政谈兵颇有见地,是晚唐著名诗人,擅长诗词、文赋与军事研究,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曾注释《孙子兵法》。杜牧胸怀远大抱负,以为可以大展拳脚,却不想被排挤出京。
  唐会昌年间,杜牧从湖北黄州转任池州刺史,任职时间头尾三年。从杜牧作于会昌六年、为青阳木瓜山祈雨所写的《祭木瓜神文》推断,杜牧任池州刺史大约是唐武宗会昌四年至六年(公元844—846年)。在池州任职期间,杜牧经常深入民间,遍历池州山水,勤政善治,深得时人好评。尤其是在池州写下24篇诗文,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诗文是历史的见证,是时代的真实记录,也体现了当政者的心路历程,从中可以窥见遥远年代的山川风貌、民生风情。纵观唐代,历任池州刺史(太守)的约有29人,在志书典籍中有政绩记载的只有9位,而声名最好、影响最大之一的就是杜牧。
  “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一首《清明》诗,使池州杏花村名播千古。历史上的杏花村,坐落在池州府西门(秀山门)外,其核心区域在湖山之上。湖山位于三台山西南部,面向南湖。在新开河修建之前,清溪河水南来,被湖山阻挡,向东注入南湖,与东湖、白沙湖融为一体,从东门外流入长江。如今的湖山已经让位于新开河。
  杏花村上的酒家不少,最有名的是黄公酒垆。杜牧在清明节期间冒雨外出,因为路径不熟,才向牧童问路,于是就有了千古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说的是在清明前后这个时间段,不一定是清明当日。杜牧不会想到他的这首诗,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骚人墨客,为杏花村留下浩如烟海的篇章,无数的商旅行客对杏花村流连忘返,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现象。
  杜牧诗风豪健,在晚唐独树一帜。尤其是四言绝句,在文学史上备受称颂。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至今仍然流传在人们的心中。
  池州东门外的齐山,是杜牧的另一处大手笔。在理政之余,杜牧在齐山顶上修建了翠微亭。建亭子也就罢了,他还邀请官员文人饮酒赋诗。当诗友张祜失意来访时,与之在齐山开怀畅饮,写下了著名的《九日齐山登高》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虽然当了刺史,也是个不如意的诗人,离家千万里,远隔千山万水,在池州所写的诗里,也有很多的愁绪。“为郡异乡徙泥酒,杜陵芳草岂无家(《登九峰楼》)。”“有家归不得,况举别君觞(《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面对比自己还要落魄的诗友,杜牧只能发出感慨,“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
  从那之后,齐山成了人们登高望远、怡情放欢的场所。正因为杜牧的吟咏,齐山洞天的声名,在唐宋时期超过了九华山。尽管杜牧的翠微亭倾颓了,后来人还是把它建起来,在齐山顶上熠熠生辉。杜牧的这首诗,还被宋代的苏轼、黄庭坚、朱熹等人改写成词,可见他们对杜牧无比追捧。
  一千多年来,池州城西边的杏花村,东边的齐山洞天,因为杜牧而相映生辉。
  诗文是现实生活的观照,既照见万象,也对应内心。杜牧不仅喜欢喝酒,也喜欢喝茶,这在他的诗文里都有涉及,不仅把杏花村的酒写出了名,也为池州的茶作了代言。滋生于中唐的茶道,在晚唐文人雅士的审美观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崇,饮茶韵致更加浓厚。杜牧任地方主官多年,先后在沿江一带任刺史,这些地方都产茶,使得他谙熟茶事,沉醉于茶香,自称“茶仙”。
  杜牧在《游池州林泉寺金碧洞》诗中写道:“携茶腊月游金碧,合有文章病荗陵。”大家腊月都在忙着过年,而杜牧仍然坚守在刺史岗位上,一边游洞一边喝茶,从司马相如的文章里读家乡家人。司马相如因病免职后居住在荗林,这里“病荗林”指的是司马相如。杜牧的老家杜陵,与荗陵相距不远,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思乡情结。杜牧晚年还写了一首《题禅院》诗,回忆在江南的岁月,“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诗里写了酒的豪迈,又写茶之静谧,体现了旷达、清幽和唯美的意境,在最美茶诗评选中这首诗排名68位。
  诗文是不朽的历史记载。杜牧情感丰富,后人说他是“风流才子”,杜牧自己也不讳言。他在《遣怀》诗中自侃,“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放浪于青楼,与杜牧生逢乱世,长时间在江西、宣城等地做幕僚有关。虽然后来杜牧回京任左补阙、比部员外郎,但不久又离开京师,先后任黄州、睦州、池州、湖州刺史,始终感到不得志,因而纵情于山水、歌舞场所。
  文化承载着灿烂文明,维系着民族精神,照亮着复兴征程。今天来看,作为“千载诗人地”的池州,杜牧无疑是关键性人物之一,其留给池州的文化遗产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