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7月09日
那年那月的那些事
刘钰娴

  山水相连 丁权 摄
  今年的夏天热得有些早,单位门口的法国梧桐行道树伸展出密密的新绿,叶片交叠着,在温热的空气里微微颤动。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灼,我站在路边等车,百无聊赖地滑动手机,一条推送闯进来,惊觉又到了一年的高考季,而这距离我参加高考已经整整过去了十二年。
  对于中部地区高考大省的学子而言,谈及高考,总是容易产生一种复杂又浓烈的情绪。以至于过去很多年,这道隐藏在心灵深处的坎儿,依然会在某个老同学相聚或者不知道什么偶然的时刻,突然蹦出来绊你一跤,像不经意间射出的箭,偏偏准得离谱,正中靶心。
  其实我的高中生活整体过得还算不错,市区的学校没有县城中学的管理那样严苛,学校鼓励我们课余参与兴趣小组活动,丰富提升自己的文化生活和审美感知。那时候我参加了学校诗社,和同学老师们一起创作诗歌作品,并参与遴选所有征集到的诗歌作品,最终编印成刊物。林林总总的细碎工作虽然牵扯精力,但却成为了慌张的学习生活里让自己“透口气”的最好调剂。
  考试前夕,紧张的阴云笼罩在每一个人头上,弓箭的弦越绷越紧,倒计时读秒般等待着最后的发射。对于那段生活的全部回忆,都浓缩成了高考当天的场景。那天的太阳很大很亮,晃得人睁不开眼,空气里蒸腾着令人口鼻发痒的灼烧热浪。考场门口的小路上挤满了前来送考的家长和老师,我和同学站在靠墙的一点阴凉下等待入场,强装镇定地说笑着,耳边是老师反反复复地叮咛,混合着嘈杂的人声,协奏成一堵嗡嗡不知所云的巨大背景音墙,隔绝开两个世界。终于,踏着时间的指针,我们默默地穿过这堵墙,走进那个掌管着我们未来去向的房子里。
  我感到一股气,轻轻吐了出去,夹杂着很长一段时间里积聚的压抑情绪,都随着考试结束铃响起的那一刻放掉了。父母和其他的父母们一样,站在校门外,默默等待,默默祝福。回到家,我睡了长长的一觉,仿佛卸下了之前十几年读书的疲惫。然而新的一天总要到来,睁开眼,前面还将有读书的路要熬走。考试的成绩不甚理想,但我已不想再经历一遍高三的磨难,父母也心疼我苦苦熬夜读书背书,他们宽慰我,现在这样已经很好了。拿着有限的分数,我和父亲坐在茶几旁的小板凳上,抱着厚厚一层志愿填报参考书,左左右右翻了整整一天,最后终于选定了几所学校,不单纯考虑学校的排名好坏,选的都是我想去的城市和想学的专业。母亲很满足地说,选择的都是自己喜欢的,这可比我们当年好得多了。母亲当年考大学的时候,被分到了完全不熟悉也不感兴趣的农机专业,一个年级总共也就几名女生,几年下来不仅顺利毕业了,还在男生堆里拿到了优异的成绩。我实在不能想象,如果让我去学习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专业,我该有多么痛苦。
  终于,我在学生们的脸上看到了万分的痛苦。大学期间,我额外修习了四年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课程末尾是见习实习环节,我被安排进一所高中带班。这是一所生源不是很好的学校,我带的是高三年级上学期课程。高三的学生已经没有什么新课要讲,主要是反复地做题练习和批改讲解。令人惊讶的是,收上来的试卷,有一多半都是空着,大部分时间里班级是一派死寂,成群连片的学生都在睡觉,倒是不玩闹也不闲聊,只有个别学生在偷偷看手机。班主任告诉我,班里很多学生,这学期就要回家了。我疑惑,他们回家干什么去呢?不复习高考吗?班主任说,他们都是不愿意学也自知考不上的学生,不打算参加高考了,坐在这里也是浪费时间,家长让他们直接提前回家找工作。
  我在他们脸上看到了一种煎熬和茫然,煎熬是在学校待着实在无聊无趣,茫然是不知道要到哪里去,要去干什么。我问他们回家打算做什么,只有一两个学生能明确说出来要做的事,照顾家里的生意或是陪着父母出去打工,其余大部分都是一种不知所谓、没想过、回去等等看看的状态。那些留在班级里继续学习的孩子,都是准备参加高考的,他们的试卷写得密密麻麻,听讲时也会认真记笔记。过一阵子,班里会走空掉一大批人,这里将变成他们的专属自习室。一个人拥有怎样的命运,如何去选择,又如何去成就,实在是一门人生的大学问。我无法替他们做出判断,但我知道,他们将走向各自不同的生活轨迹,不必然地区分好坏,只愿他们最终都能过上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学生们的命运掌握在你们手中啊,咱们的学生太苦了。培训课结束前,专家组组长语重心长地叮嘱大家。那一刻,某种神圣的使命感充溢着我的心脏,我感到头脑发胀,仿佛一晃之间又回到了高三的课桌旁,看到成堆的试卷和一张张疲惫的脸。然而这次,我不再是答题交卷的学生了。研三毕业前,我们被抽调去参加高考试卷的批改,短短的十天时间里,我们这一栋楼里的人马,要批改完八十万份语文试卷,其中相当一部分试题还要随机重复批改多次。在集中学习完标准答案与批改规范后,我们和来自各地市抽调上来的老师们一起,开始了夜以继日地批改工作。电脑的实时数据,鞭策着我们提升速度的同时也要降低差错率。在飞速的键盘敲击声中,我突然深刻理解了过往老师们的各种唠叨和提醒,曾经耳边风一样的絮语,如今也想大声嚷嚷给答题的学生们听。然而这世上绝大多数的经验,都难听人言,只有自己跳进坑里,才可能真正领悟到一点。
  彻底离开校园后,我已经很少与人再谈论起考试或者高考的事,仿佛那些曾经带着浓重色彩的考试过往,连同我的学生时代,都一并向后退进不可察的记忆深谷里去了。然而回望过去,我又不得不承认,在这一次次与之相关的经历中,我不断地汲取经验也收获感悟,让我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能以更开阔的视野去认识和把握事物。
  跳脱出那个困顿其中的时刻,你会发现,人生实在是一场马拉松,一个节点的胜利并没有什么大得了不起,暂时的落后也没有想象中那样恐怖。我们要训练和提升能让自己终身受益的技能: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能力,自我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独立分析、判断、选择的能力,细心、耐心、责任心的品质,健康的身体和独立的人格。惟其如此,才能让我们修炼成一根有弹性的皮筋,不惧怕任何挫折,有极大的调试和容错的空间,并能以健康的面貌迎接真正的荣耀时刻。人生的厚度靠丰厚的体验来达成,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拓展体验的宽度和深度,离不开终身学习,离不开身体力行的尝试与实践,离不开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在眼下这个学历贬值、就业艰难的场景下,这些或许更值得我们思考。
  刘钰娴,女,河南郑州人,著名作家,河南大学古代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