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无寒暑无时令,人不炎凉不世情。”大暑节气一年中最热,大暑之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全国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此时炉火正旺。然全国暑热之冠当属新疆的“火焰山”吐鲁番,有人这样描述:试将面饼贴砖壁,少顷烙熟烈日畏。
记忆里的大暑时节,日头好似带着毒气的蛇信子,舔在人脸上,人脸就会起皮发红,火辣辣地痛。曾经放荡不羁的风也被太阳晒得晕头转向,气息奄奄。村子里,树林中,田野里,到处翻滚着白花花的热浪,空气仿佛已经凝滞,一根火柴就可将其点燃。路上鲜见行人,偶尔有几声蝉鸣,迎着太阳,顶着近40度的高温,一声声地呼唤着大暑。
大暑,正值农历六月,六月为“荷月”,此时也是赏荷的最佳时节。而我所在的北方,这几天,茉莉花却更加精神了起来,花朵儿愈来愈大,花香愈来愈浓。植物最能养眼和养心,天气愈热,它们却更加精神抖擞,你也总能从它们身上获得诸多灵感与启迪。
大暑就这样来了!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一说起大暑,大家都有些畏惧,但大暑也有一幅漂亮的画卷。
天空中飘着细雨,池塘里的假山上有一只青蛙在独唱,雷雨声在为它伴奏。青蛙一边歌唱,一边东张西望的。荷花在水中舞蹈,雨滴落在荷叶上,荷叶愈加碧绿了。荷叶映衬着荷花,荷花分外娇艳。邻家的墙上贴上了一层绿壁纸,上面还镶嵌了许多小碎钻,怎么那么美呢?走近一看,原来是满墙的爬墙虎和蔷薇,乳白色的、红色的、鹅黄色的、粉色的,一丛丛一簇簇依偎在一起,让人看见就觉得一阵清凉。粉色的花散落在叶间,演绎着夏天的童话,温馨而浪漫。
对于大暑的节气特点,觉得还是东汉刘熙的《释名》解释准确,“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大暑节气,热是主题。气温居高不下,刚好适合居于室内修身养性。盛夏,蝉鸣不止,阳光焦灼,人总是会心生焦虑。这时,宜静坐,让心回归平静。
大暑在六月,在伏天,天热之极,热得糟糕。无时无刻,人身上都黏糊糊的,滚烫的暑天,一刻都不让人清爽消停。
心静自然凉。白居易《消暑》诗说:“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古时,没有电扇,没有空调,唯有绿树清风。把屋里屋外整理得干净简洁,静坐树荫下,心静身安,凉风自在心中轻拂。抑或“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懒懒地,闲闲地,躲在屋里睡懒觉,也是极好的。
赏荷纳凉,最是别有情趣。南朝诗人徐勉在《晚夏》中写道:“夏景厌房栊,促席玩花丛。荷阴斜合翠,莲影对分红。此时避炎热,清樽独未空。”夏夜纳凉,来到莲池旁,赏水中芙蓉,独酌几杯小酒,清爽惬意之极!杨万里亦有同感,他的《暮热游荷池上》曰:“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描述了炎夏夜在荷花池畔纳凉的快感,意趣盎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让人神清气爽,不由自主地萌生回归乡野的念想。
诚然,不是每个人的大暑都能过得自在闲适,诗人司马光看起来就颇有愁绪。“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明明正是苦夏,却一下子感受到了秋凉,字里行间,感慨时光流逝,岁月易老。
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大暑时节,给我们又一轮季节的感受,田野生长着希望,阡陌间花红绿染,美丽家园如诗如画,金蝉弹琴蝴蝶舞,蛐蛐也在低吟浅唱,纺花虫的织布机夜半开启。
秋即将分娩,夜不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