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秋、十五年(1502年)春及正德十五年(1520年)春,王阳明多次造访池州,游九华山及齐山,并有讲学活动,每居月余,留下大量诗文。其中,为九华山作诗文计62件,数量为历代游山名人之最。明代中晚期,九华山阳明书院周围精舍林立。以阳明书院为核心,辐射其它书院,九华山聚集了一大批儒家学子,相互研习切磋,弘扬儒家学说,尤其是阳明良知之学,成一时盛况。
纵情山水
弘治十五年春,王守仁写下《九华山赋》时,还没有“王阳明”这个称呼。那年他三十一岁,时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王文成公全书》收录山水类游记(赋)两篇,一篇《来雨山雪图赋》,写的是他家乡的会稽山;另一篇就是《九华山赋》,其序曰:“九华为江南奇特之最,而《史记》所录,独无其名,盖马迁足迹之所未至耳。”足见九华山在王阳明心中的地位。此文采用骚体赋的格式,讲究辞藻和韵律,描写十分铺张。龙场悟道以后,他再也没有一篇专门写景的游记文章。
弘治十四年秋、十五年春,王守仁借公差之便,“循长江而南下,指青阳以幽讨”,三个月内两游九华山。这位入仕不久的年轻人既非走马观花到此一游,亦不为有求而许愿。《九华山赋》开门见山曰:“予将穷秘密于崔嵬,极玄搜而历考。”既然司马迁留有遗憾,王守仁决心要对九华胜境进行全方位考察。
江南山雨无准头。为了完成考察心愿,王守仁因雨在九华山闲等了十日之久。十九年后,其仍记忆犹新:“当年一上化城峰,十日高眠雷雨中。”大雨封门,这位贵家子弟只是作诗、下棋、格物兼思考人生。且看这首《题四老围棋图》:“世外烟霞亦许时,至今风致后人思。却怀刘项当年事,不及山中一著棋。”那时,山上没有宾馆与民宿,生活条件自然不好,但他甘之如饴。有诗为证:“茶分龙井水,饭带石田砂。”“饭遗黄稻粒,花发五钗松。”好水煮好茶,只是饭里夹了点砂(黄稻非陈化粮,是一稀有稻种)。
“掬水洗双眼,披云看九华。”雨过天晴,王守仁于是走开了:攀山越岭,登高望远;趟溪观瀑,汲水煮茶;食九节菖蒲,折龙须草,观钵囊花;参观滕子京书堂,探寻赵知微修炼处。出入烟霞,枕明月而听虎啸,携朝阳以踏云海;随遇而安,欣然应邀到农家喝酒吃饭。途中,“麋鹿群游于左右”“鸟呼春于丛篁”,置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灵山九华,好不快哉。《九华山赋》颇似探宝秘籍,文中直记或经文学加工而嵌入句中的地理名称,涉及峰、岭、岩、台、洞、泉、涧、溪、潭、池、濑、亭等六十多处。例如:“二神升于翠微,九子邻于积稻。”此句包含了四座山峰:二神峰、翠微峰、九子峰、稻积峰。“试明(胡)茗于春阳,汲垂云之涧湫。”春阳,实指春阳台,在九华山西洪岭东,沉机石侧。垂云,指垂云涧,位于九子峰东侧。春和景明,汲取天河下凡的垂云涧水,于山野煮茶吟诗,超然自得。
王阳明还饶有兴趣地描述了九华十种山鸟。“唤起促余之晨兴……”据了解:唤起鸟,春晓则鸣,连呼“起”字。谁曾料,九华山小小的唤起鸟,曾为一位大思想家叫早呢。
正德十五年春,王阳明因平定宁王叛乱,遭遇危机。“平生山水已成癖”“只把山水作课程”,在三名青阳籍门生陪伴下,他再次遁迹九华山。《登云峰二三子咏歌以从欣然成谣二首》曰:“飘飘二三子,春服来从行。咏歌见真性,逍遥无俗情。”《江施二生与医官陶野冒雨登山人多笑之戏作歌》有曰:“予亦对之成大笑,不觉老兴如童时。”学子们换上春服,衣袂飘飘,陪同老师行吟在九华山间,阳明先生欢喜溢于言表。他面对险境的这份淡定,不亚于以东晋八万兵力完胜前秦百万大军的谢安。
齐山在池郡之南五里许,杜牧、包拯、岳飞等众多名人均在此留下遗迹。王阳明每游九华,亦顺道游齐山,吊先贤。其《游齐山赋并序》曰:“苟长生之可期,吾视弃富贵如砾瓦。”其心可鉴,其情可明。
九华问道
王守仁二十一岁时,曾格竹七日,求理未得,却劳思成疾,从此质疑当时最权威的朱熹理学。道在何方,他一直苦苦探寻。
据钱德洪《王阳明年谱》,而立之年的王守仁在九华山遇到了两位奇人,一个说他终究脱不了官相,放不下家国;一个点明了他的哲学思想,非取道于朱子,而是承周程心学一脉。
也许在九华受到了某种启发,王守仁离开九华山回京复命后,当年八月即请假归越,筑室会稽山阳明洞天。从此,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
东岩宴坐
正德十四年(1519年)七月,王阳明出差福州途中,闻讯宁王朱宸濠就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起兵叛乱。来不及上报,他立即转身召集人马,只用了四十多天就平定了宁王叛乱。岂料发生“忠泰之变”,平叛立功未得到嘉奖事小,反而招来群小的诬陷与君王的猜忌。哭笑不得的是,武宗竟令王阳明把叛王释放到鄱阳湖,他要亲自与叛王打一场水仗。张忠、许泰等佞臣污蔑王阳明擅离职守、越权行事,甚至诽谤他与叛贼一伙,并竭力怂恿武宗“御驾亲征”,阻挠献俘。王阳明被迫在长江上来来回回,漂来荡去。期间,他三次路过长江池州段,遥望九华,心心念念:“五旬三过九华山,一度阴寒一度雨。”在如此特殊的情况下,正德十五年(1520年)三月,王阳明遁入九华山。他在《游九华道中》叹曰:“世途浊隘不可居,吾将此地营兰若。”
锦衣卫尾随而至。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王阳明整日于九华山东岩打坐(史称“东岩宴坐”),锦衣卫就盘坐在不远处的一块大石(后称“锦衣石”)上,时刻监视他的一举一动,终究一场空。王阳明淡定诗曰:“尽日岩头坐落花,不知何处是吾家。静听谷鸟迁乔木,闲看林蜂散午衙。翠壁泉声穿乱石,碧潭云影透晴沙。痴儿公事真难了,须信吾生自有涯”。武宗虽昏沉,却也不算无道,起码他在关键时刻起用的锦衣卫比较忠直,终究还了王阳明清白。一场灾难,在九华山化险为夷。
据明代吕柟《仰止亭记》:“阳明王公与其徒讲学九华山中,一时青衿之士如云雾集,而致良知之说以行为知之论由此其发也。”除了打坐、游山,王阳明还在九华山开展了讲学活动,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心学。一时间,周边地带的儒士云集九华。皖南本是偏僻山区,突然来了一位政治地位与学术地位在全国执牛耳者,还要举办高层论坛,又不收门票,对于寒窗苦读的儒生来说,真乃天赐良机。只是不知有没有锦衣卫现场听课。
正德十五年春,王阳明离开九华后不久,即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
高足弟子
王阳明在池州收有四名弟子,其中青阳三名,贵池一名。门生柯乔知行合一,堪当实践阳明心学,知行合一之典范,也在九华山麓留下了柯乔门坊。
柯乔,明弘治十年(1497年)生,青阳县柯村人。其在沔阳为官期间,建江堤,设集市,兴办学校,平雪冤狱,受到当地百姓爱戴。离任时,数千人为其送行,并以其靴帽建生祠。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升任福建布政司参议、按察司副使,协办浙、闽海防事务。期间亲自带兵镇守泉州、漳州等海防要地,清剿海盗,堵击倭寇。晚年因触犯权贵,蒙冤入狱。获释回乡后,于阳明书院右侧筑精舍,闭门读书。后又于池州府治其师讲学处神交亭侧筑室读书,以志不忘其师。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朝廷察知柯乔冤情,诏令进京授职,时柯乔已病逝。
书院千秋
弘治十四年(1501年)秋,王守仁首次上九华山,第一站直奔太白祠凭吊。他特别尊崇李白,早先曾作《太白楼赋》。在九华山,他作有《太白祠二首》。时光流转,王阳明与李白一样成为九华山厚重的历史。
嘉靖戊子年(1528年),在阳明弟子齐心协力下,青阳县令祝增在九华山建阳明书院。书院中建正堂,大书曰“勉志”;亭其后,曰“仰止”。当年底,阳明辞世,改书院为仰止祠。万历年间,青阳知县苏万民、蔡立身重建,门前为石坊,题额“高山仰止”,两侧楹联为:千载良知传道脉,九华宴坐见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