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9月13日
阅读记
图书馆进门书架上,金庸的《雪山飞狐》一眼就被看见,像一个武林高手,隔空点穴,只是摇指,瞬间就把我的大脑启动了。苗人凤,胡斐,苗若兰,胡一刀,这些书中人,就像从天而降似的,不知从什么地方跑了出来。甚至那个田归农,也跳了出来。孩子的世界里,娘亲就是天,我将苗若兰自小失去娘亲,全都归罪到他身上。以一个孩子的认知,所引起的情感共鸣,批判着田归农,把他死死钉在大恶人的耻辱柱上。
一直以来,最为自得的,也是深感庆幸的,是在懵懂的年纪,无知无觉看了一些书。三十多年前,不过二三年级的学生,我刚刚认全了常用汉字,能读通一篇小短文,有了最基础的文字理解力。大四岁的哥哥,在镇上读初中。镇上有一家书店,门面不大,卖书也租书。新书买不起,旧书不管是单本租,还是月租,从零花钱和伙食费里挤一挤挪一挪,到底还能看得起。哥哥像一匹勤快的小马驹,乐此不疲把书搬回来,我像另一匹勤快的小马驹,乐此不疲跟在后面捡书看。父母忙于生计,也没时间管我们,这就决定了我起始的阅读,像一株野蛮任性又恣意生长的野生植物,枝丫乱舞着释放自己蓬勃的生命力。
从体量上看,我阅读的起点不可谓不高,上手就是大部头,从一个初中生的阅读量开始,口味偏于青春期男孩,可谓一书在手,从此江湖。这当然是因为仰人鼻息,无可选择,也未尝不是一得。金庸曾以自己作品的第一个字作过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对号入座,也看到了两位数。梁羽生的也看了些,《云海玉弓缘》《塞外奇侠传》《剑网尘丝》《七剑下天山》。还有古龙的《绝代双骄》。不知名的更多,不记得了。如今能想起来的不过是其名字,或者影影绰绰的一点轮廓而已。
那时,但凡父母出去做事,兄弟们也不在家,我就关上家里所有的门,坐在堂屋里看书。青瓦的屋顶间,盖着几片亮瓦,白日长天,流离明晃的光,从亮瓦里射进来,照亮堂屋的某一小块。我端来一把靠背椅子,再找来一个小板凳,学堂上课一样,坐在亮光里潜心地看。天地宽柔,万物安静。手里的书如有一个耳语者,对着我一个人,轻言慢语地说话。一个小人儿,最远只跟着妈妈去过县城,但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就是觉得好,至于好在哪里,又怎么能知道。
江湖之外,红尘人间,读的书也繁杂。有国内的《第二次握手》《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有外国的《飘》《简爱》《傲慢与偏见》,也有杂志《少年文艺》《辽宁青年》《故事会》,还有琼瑶席娟的言情书籍。一次上课,偷看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结果被老师发现,书被收走了。我急得猫抓心似的,没办法向哥哥交代,更担心以后不准动他的书,天天在老师办公室门口打转,还好,几天后老师把书还给了我。
实在没书看,哥哥的课本也是好的。一次,把他的语文书带到学校,下课的时候,我在外面走廊里晒着太阳看,看到《连升三级》,一个人傻傻大笑,把同学都引来了。大家左右前后,头挨头挤在一起。还有一本书的记忆,同样深刻。那时我已是一名初中生,一天,忽然在家里发现一本《飘》的上集,郝思嘉、白瑞德、艾希礼,这些北美洲的人物,穿越大洲大洋,与一个东方乡村女孩相遇,轻易就穿透人种的、文化的、地域的、国别的障碍,以文学的名义,唤起女孩生命体内阅读的热情。上集看完,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命运走向、爱情结局,像当时学的数学方程式,激发着我往深处探求的欲望。一趟趟往书店跑,向身边同学借,求着哥哥在县城租,着了魔一样,心心念念,直到上师范,才终于买了一整套。
后来知道《飘》还有一个名字——《乱世佳人》。女主角郝思嘉,一个喜欢和欣赏的文学女性,在战争和家庭变故中,总能筹谋动手解决一切困难,想尽办法守住塔拉庄园,让自己和亲人不仅活下去,还要活得更好。她守护自己的情感,坚守内心的爱情,从任性虚荣的少女,成长为坚强智慧的女性。她身上不仅有女人的骄傲任性,也有女人的狡诈虚荣,这丝毫不影响她精神灵魂的光芒。她的犹如灵魂之语,“不管怎么样,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贯穿了我整个青春,直到现在,还言有余力。杨绛先生说,看《飘》犹如走进原始森林,越深越美。
前几年一个初夏,回娘家帮母亲晒霉。翻箱倒柜,晾到一面纱帐,看到它上面有一个火烧的洞,忽然想起自己的荒唐行径。夏天晚上,看书正起劲,父母在隔壁,几次三番催着睡觉,只得把灯灭了,可怎么睡得着呢。夜深了,估计父母睡着了,偷偷爬起来,就着淡淡的月色点亮蜡烛,趴在桌上看。没奈何蚊子太多,只好躲进蚊帐里。起先还知道留神,看着看着,就忘了这回事。直到身边的蚊帐呼地一下着火了,人才惊醒过来。说时迟那是一个快,灭了蜡烛随手扔掉,两手直接上去,连扑带揪,到底把火灭了。小心脏吓得突突直跳,此后再不敢这样了。
至于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书,次数是数也数不清的。实在电池电量消耗太快,父母察觉了,就把手电筒看紧了,睡觉都放在床头枕边。多少个夜晚,人在床上,书在枕边,两两相亲,辗转不眠。
考进师范,学校有一座图书馆,建在一座小丘上。一条水泥的石阶路,到处是上了年岁的老树,枝丫粗壮,浓荫蔽日。人走在下面,像是走进了幽深的日月古井。图书馆在小丘最上面,第一次走进去,一种深沉威严的压迫直面而来,心里又是异常兴奋快乐。走到这里,就像一条山涧里的小鱼,忽然得了一个机会,进入了汪洋的大海,即使掬不起一捧水,仅沾到了一点水气,也是十二分的鲜美知足。
师范三年,班主任高老师教我们《阅读与写作》,常常在课堂上开书单,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阅读的路径。常往图书馆和书店里跑,或借或买或租,变着法把书搬回来。“细嚼慢咽”的少,多是“生吞活剥”“胡吃海喝”,往往将老师“读书不要贪,贪多嚼不烂”“看一本要有一本的收获”的教导忘在脑后。没办法,一本在看,另一本就在边上等着,来不及呀。做不到细读精读,更谈不上做笔记,写读书心得。
然而,这阅读也自有收获。渐渐发现,一面月轮从阅读的海洋渐渐升起,能记得的语句随波涌动,而忘记和错过的,则是大海本身,同时也是世界的本身。
三年毕业回乡,走上讲台。课余报了汉语言文学大专本科自学考试。设置的课程里,读了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其中的古代汉语和外国文学,就像两块硬邦邦的骨头,“啃”得实在辛苦费力。一口“啃”不动,再加上几口;三分力道不够,再加上七分力。古文的翻译理解不易,记忆不易。期间开始尝试写作,投出去第四篇稿子,收到了当地日报的样报,是1999年的秋天。
人生走到这里,已是中天的月亮。阅读和写作互相交织支配,推动着我往前,成为生活的日常。现在,一天不看看书,几天不写写字,心里就会慌张发急,我享受这发自内心的慌张发急,它让生活变得充盈和安宁。
现在的阅读,更多时候,像一个上手术台的医生,拿着一把手术刀,如果能得其门而入,试着去做的,就是解剖它们,它的血肉包裹的筋络,它筋络连接的骨骼,它骨骼支撑的血肉,它整个生命吞吐呼吸的灵魂。希望通过这样的阅读,能够从中得到一点什么,为自己的写作所用。
庖丁解牛,我把它当作一种读书的境界和所得。只是那么多大师的作品,皮坚肉厚,骨硬神寒,实在不得而入,不得要旨,让人气馁又无可奈何。贾平凹读张爱玲的文章都感慨:我往往读她的一部书,读完了如逛大的园子,弄不清了哪儿进门的,又如何穿径过桥走到这里。
能怎么样呢。就当作种庄稼吧,挖下去一锄,是一锄。
一直以来,最为自得的,也是深感庆幸的,是在懵懂的年纪,无知无觉看了一些书。三十多年前,不过二三年级的学生,我刚刚认全了常用汉字,能读通一篇小短文,有了最基础的文字理解力。大四岁的哥哥,在镇上读初中。镇上有一家书店,门面不大,卖书也租书。新书买不起,旧书不管是单本租,还是月租,从零花钱和伙食费里挤一挤挪一挪,到底还能看得起。哥哥像一匹勤快的小马驹,乐此不疲把书搬回来,我像另一匹勤快的小马驹,乐此不疲跟在后面捡书看。父母忙于生计,也没时间管我们,这就决定了我起始的阅读,像一株野蛮任性又恣意生长的野生植物,枝丫乱舞着释放自己蓬勃的生命力。
从体量上看,我阅读的起点不可谓不高,上手就是大部头,从一个初中生的阅读量开始,口味偏于青春期男孩,可谓一书在手,从此江湖。这当然是因为仰人鼻息,无可选择,也未尝不是一得。金庸曾以自己作品的第一个字作过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对号入座,也看到了两位数。梁羽生的也看了些,《云海玉弓缘》《塞外奇侠传》《剑网尘丝》《七剑下天山》。还有古龙的《绝代双骄》。不知名的更多,不记得了。如今能想起来的不过是其名字,或者影影绰绰的一点轮廓而已。
那时,但凡父母出去做事,兄弟们也不在家,我就关上家里所有的门,坐在堂屋里看书。青瓦的屋顶间,盖着几片亮瓦,白日长天,流离明晃的光,从亮瓦里射进来,照亮堂屋的某一小块。我端来一把靠背椅子,再找来一个小板凳,学堂上课一样,坐在亮光里潜心地看。天地宽柔,万物安静。手里的书如有一个耳语者,对着我一个人,轻言慢语地说话。一个小人儿,最远只跟着妈妈去过县城,但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就是觉得好,至于好在哪里,又怎么能知道。
江湖之外,红尘人间,读的书也繁杂。有国内的《第二次握手》《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有外国的《飘》《简爱》《傲慢与偏见》,也有杂志《少年文艺》《辽宁青年》《故事会》,还有琼瑶席娟的言情书籍。一次上课,偷看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结果被老师发现,书被收走了。我急得猫抓心似的,没办法向哥哥交代,更担心以后不准动他的书,天天在老师办公室门口打转,还好,几天后老师把书还给了我。
实在没书看,哥哥的课本也是好的。一次,把他的语文书带到学校,下课的时候,我在外面走廊里晒着太阳看,看到《连升三级》,一个人傻傻大笑,把同学都引来了。大家左右前后,头挨头挤在一起。还有一本书的记忆,同样深刻。那时我已是一名初中生,一天,忽然在家里发现一本《飘》的上集,郝思嘉、白瑞德、艾希礼,这些北美洲的人物,穿越大洲大洋,与一个东方乡村女孩相遇,轻易就穿透人种的、文化的、地域的、国别的障碍,以文学的名义,唤起女孩生命体内阅读的热情。上集看完,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命运走向、爱情结局,像当时学的数学方程式,激发着我往深处探求的欲望。一趟趟往书店跑,向身边同学借,求着哥哥在县城租,着了魔一样,心心念念,直到上师范,才终于买了一整套。
后来知道《飘》还有一个名字——《乱世佳人》。女主角郝思嘉,一个喜欢和欣赏的文学女性,在战争和家庭变故中,总能筹谋动手解决一切困难,想尽办法守住塔拉庄园,让自己和亲人不仅活下去,还要活得更好。她守护自己的情感,坚守内心的爱情,从任性虚荣的少女,成长为坚强智慧的女性。她身上不仅有女人的骄傲任性,也有女人的狡诈虚荣,这丝毫不影响她精神灵魂的光芒。她的犹如灵魂之语,“不管怎么样,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贯穿了我整个青春,直到现在,还言有余力。杨绛先生说,看《飘》犹如走进原始森林,越深越美。
前几年一个初夏,回娘家帮母亲晒霉。翻箱倒柜,晾到一面纱帐,看到它上面有一个火烧的洞,忽然想起自己的荒唐行径。夏天晚上,看书正起劲,父母在隔壁,几次三番催着睡觉,只得把灯灭了,可怎么睡得着呢。夜深了,估计父母睡着了,偷偷爬起来,就着淡淡的月色点亮蜡烛,趴在桌上看。没奈何蚊子太多,只好躲进蚊帐里。起先还知道留神,看着看着,就忘了这回事。直到身边的蚊帐呼地一下着火了,人才惊醒过来。说时迟那是一个快,灭了蜡烛随手扔掉,两手直接上去,连扑带揪,到底把火灭了。小心脏吓得突突直跳,此后再不敢这样了。
至于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书,次数是数也数不清的。实在电池电量消耗太快,父母察觉了,就把手电筒看紧了,睡觉都放在床头枕边。多少个夜晚,人在床上,书在枕边,两两相亲,辗转不眠。
考进师范,学校有一座图书馆,建在一座小丘上。一条水泥的石阶路,到处是上了年岁的老树,枝丫粗壮,浓荫蔽日。人走在下面,像是走进了幽深的日月古井。图书馆在小丘最上面,第一次走进去,一种深沉威严的压迫直面而来,心里又是异常兴奋快乐。走到这里,就像一条山涧里的小鱼,忽然得了一个机会,进入了汪洋的大海,即使掬不起一捧水,仅沾到了一点水气,也是十二分的鲜美知足。
师范三年,班主任高老师教我们《阅读与写作》,常常在课堂上开书单,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阅读的路径。常往图书馆和书店里跑,或借或买或租,变着法把书搬回来。“细嚼慢咽”的少,多是“生吞活剥”“胡吃海喝”,往往将老师“读书不要贪,贪多嚼不烂”“看一本要有一本的收获”的教导忘在脑后。没办法,一本在看,另一本就在边上等着,来不及呀。做不到细读精读,更谈不上做笔记,写读书心得。
然而,这阅读也自有收获。渐渐发现,一面月轮从阅读的海洋渐渐升起,能记得的语句随波涌动,而忘记和错过的,则是大海本身,同时也是世界的本身。
三年毕业回乡,走上讲台。课余报了汉语言文学大专本科自学考试。设置的课程里,读了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其中的古代汉语和外国文学,就像两块硬邦邦的骨头,“啃”得实在辛苦费力。一口“啃”不动,再加上几口;三分力道不够,再加上七分力。古文的翻译理解不易,记忆不易。期间开始尝试写作,投出去第四篇稿子,收到了当地日报的样报,是1999年的秋天。
人生走到这里,已是中天的月亮。阅读和写作互相交织支配,推动着我往前,成为生活的日常。现在,一天不看看书,几天不写写字,心里就会慌张发急,我享受这发自内心的慌张发急,它让生活变得充盈和安宁。
现在的阅读,更多时候,像一个上手术台的医生,拿着一把手术刀,如果能得其门而入,试着去做的,就是解剖它们,它的血肉包裹的筋络,它筋络连接的骨骼,它骨骼支撑的血肉,它整个生命吞吐呼吸的灵魂。希望通过这样的阅读,能够从中得到一点什么,为自己的写作所用。
庖丁解牛,我把它当作一种读书的境界和所得。只是那么多大师的作品,皮坚肉厚,骨硬神寒,实在不得而入,不得要旨,让人气馁又无可奈何。贾平凹读张爱玲的文章都感慨:我往往读她的一部书,读完了如逛大的园子,弄不清了哪儿进门的,又如何穿径过桥走到这里。
能怎么样呢。就当作种庄稼吧,挖下去一锄,是一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