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9月13日
老街上的包子铺
罗民燕
  老街上的一家包子铺,天天满客,排队买包子的队伍,总是拉得老长老长的。
  包子铺开了多少年,没人说得清楚,总之,从我记事起,它就在那里了。清晨,天还没亮,包子铺的夫妇就起床生火。浓浓的雾气中,一盏昏黄的灯光在老街亮起。夫妻俩隔着蒸气说话,一派岁月静好、现实安稳的模样。老街坊都说,这夫妻俩做人实诚,做事稳重,再加上包子的味道又好,包子铺在他们经营下,越开越红火。
  儿时,吃包子是件奢侈的事儿,每逢赶集的日子,才有机会跟着母亲走上十几里路,只为吃上两个包子。包子真是香啊,排队等候的途中,眼睛直溜溜地盯着,好像要掉进蒸笼里一般。老板用袋子装好递给我,我立即双手托着,小口吃着,连落在手上的葱粒,也要用舌头舔干净。长大后,国内国外到处跑,吃过很多山珍海味,但脑子里最香、最眷恋的记忆,还是老街的包子。
  卖包子的夫妻,从青丝到白发,在岁月中,陪着老街一起,慢慢变老。尽管世事变迁,老街上的店铺换了一茬又一茬,包子铺却依然开着,还是那几张旧桌椅,还是那一个老碳炉,还是老窖面团,还是酱肉馅儿的味道。
  街坊们都说,吃这家包子,总能吃出不一样的味道。具体什么味道?很难说得清楚。或许,是熟悉的一群人,隔三差五来此相聚,一口一口,和着老时光,伴着老故事,慢慢品出的情怀。是啊,这些故事,都是关于老街的从前。
  从前,是什么时候呢?远到明末清初的年代吧。那时候战乱不断,老百姓的日子苦啊,食不果腹,居无定所,一群人从遥远的湖南湖北,迁居到此。他们当中一部分人留在了这里,他们和当地老百姓混杂而居,通婚易俗。于是,人越来越多,就有了小镇,也就有了老街。也是一对勤劳的年轻夫妇,他们用仅有的盘缠,搭着棚子,做起了卖包子的生意。他们家的包子个大馅儿多,味道正宗,卖得也实惠,名声一传十,十传百,好多人都慕名而来。后来,这对夫妇养育了一双儿女,他们老了之后,把家业传给了子女,子女又传给下一代,就这样一年年、一代代。当初那个草棚子,成了老街的一个门面,也就是如今的包子铺。
  老故事讲到这里,差不多也就说完了。听故事的人,将剩下的半个包子塞进嘴里,就着一碟咸菜、一碗稀饭下肚。站起身来,掸一掸尘,口福耳福都有了,心满意足得很呢。
  如今,每次回故乡时,我都要绕道去老街买上一笼包子,只是为了尝上一口——儿时的记忆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