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19日
仁和桥
那天,她踱上桥头,抚摸着斑驳的石栏,凝望着远处的木镇……
突然有一辆车从景仁村方向驶来,车上下来一男一女,径直向她走来。
男子问:“你是宋莲花吗?”她瞥了他一眼,没吭声。女子说:“我是电视台的记者,特意来采访宋莲花的。”
她羞怯一笑,低声道:“我有什么好采访的。”
原来,男子是木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的胡胜,女子名叫冯烨烨,市委宣传部派来的记者。寒暄过后,三人过了桥,来到樟树下,宋莲花坐在石桌边,冯烨烨架起了摄像机。
宋莲花脸面黑瘦,梳齐耳短发,着素淡衬衣。面对镜头,她有些紧张,满脸局促不安。冯烨烨鼓励她:“莲花姐,别紧张,你就从这座石拱桥讲起吧。”
许是对石拱桥有着深厚的感情,宋莲花显得自然了许多。她家距桥不足百米,三间洁净平房,装修非常简朴。她从家中端来茶水、花生,坐下后娓娓道来。
眼前这条河发源于褒忠山,流经景仁、景和两村,以前没有桥,人们到镇上要绕道数十里。五百多年前,一何姓先贤捐资筹钱,带领族人修建石拱桥,长三十六米,宽五米,桥面铺花岗岩,麻石砌护栏,两墩三拱,方便乡邻出行。桥左植樟树,如今腰粗枝硬,冠盖如伞,搁石桌石凳,供纳凉歇息。河水清浅,水草毕现,鱼儿游来荡去。
“怪不得这桥看上去那么古朴厚重哟!”冯烨烨发出一声感叹,继而问道:“听说你婆婆患有尿毒症,每年的医疗费用也不少,你边打工边给婆婆治病,照顾得无微不至,被评为全省最美军属,请问您有什么想说的?”
“我听何劲讲过,仁和桥曾是通往318国道的交通要道,几次山洪暴发都平安无事,日本鬼子侵略时炸了个大窟窿……七十多年前,我公公身披大红花,穿上了军装,我婆婆送他过桥,送了一程又一程。我公公历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一次雪地阻击战中,腿部受伤动不了,是团长把马让给他,命他火速撤退……公公复员回到景和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带领村民维修仁和桥,上山凿石,清理淤河,用混凝土填平窟窿,保障桥面安全顺畅。公公临终前还念叨着团长的名字哩。”宋莲花起身续水,哽咽道:“这些年风里雨里,婆婆也不容易,我服侍她是应该的。”
“几千个日日夜夜地坚守与付出,值得为你点赞!”
“我是替何劲尽孝呢。”宋莲花鼻子一酸,两眼湿润,冯烨烨赶紧递上纸巾。
三十多年前,何劲循着父辈的足迹,热血满怀地成了一名军人。
“那天他站在桥中央,微笑着朝我挥手,让我别送了……他步子矫健,人潇洒,我站在樟树下,想好的话一句也没说出口……来来来,吃花生,我自己种的!”宋莲花擦擦眼睛,站起来招呼客人,脑海里却不断浮现出那些难忘的画面:他们在部队举行了简单的婚礼,首长讲话热情洋溢,战友们掌声雷动;儿子阿猛出生在军营,一家三口留下了唯一的“全家福”合影;有一次执行边防任务,何劲为掩护战友光荣牺牲了……
“谢谢莲花姐,你真了不起!”冯烨烨起身收拾好摄像机,说:“我想拍几组你婆婆的镜头,老人家在哪里?”
宋莲花说:“婆婆在镇医院,身体消瘦得不行,但精神不错,我外出干活,基本生活她能自理。”
冯烨烨说:“那就去医院吧。”
河水蜿蜒曲折,两岸稻香氤氲,汽车驶出村子,仿佛在画里徜徉。路上,冯烨烨聊起了阿猛。宋莲花要服侍婆婆,无暇管阿猛,阿猛寄住舅舅家。阿猛从小懂事,读书用功,从谷水中学脱颖而出,考上了市一中,各科成绩名列前茅,有望入读重点大学。高考前,他作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偷偷地报名参军,直到体检、政审合格后才告诉宋莲花。她的心情好复杂,笑中带泪,目送阿猛奔赴军营。阿猛已服役十二年,表现优秀,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三个月后,有几位桥梁专家专程来到木镇,对仁和桥展开细致的勘察,当地政府按原貌进行了修缮加固,使得桥体更加牢靠。它像彩虹一样横卧两岸,默默地守护着这方碧水蓝天,“仁和桥”三字尤为刚劲有力,在阳光下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突然有一辆车从景仁村方向驶来,车上下来一男一女,径直向她走来。
男子问:“你是宋莲花吗?”她瞥了他一眼,没吭声。女子说:“我是电视台的记者,特意来采访宋莲花的。”
她羞怯一笑,低声道:“我有什么好采访的。”
原来,男子是木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的胡胜,女子名叫冯烨烨,市委宣传部派来的记者。寒暄过后,三人过了桥,来到樟树下,宋莲花坐在石桌边,冯烨烨架起了摄像机。
宋莲花脸面黑瘦,梳齐耳短发,着素淡衬衣。面对镜头,她有些紧张,满脸局促不安。冯烨烨鼓励她:“莲花姐,别紧张,你就从这座石拱桥讲起吧。”
许是对石拱桥有着深厚的感情,宋莲花显得自然了许多。她家距桥不足百米,三间洁净平房,装修非常简朴。她从家中端来茶水、花生,坐下后娓娓道来。
眼前这条河发源于褒忠山,流经景仁、景和两村,以前没有桥,人们到镇上要绕道数十里。五百多年前,一何姓先贤捐资筹钱,带领族人修建石拱桥,长三十六米,宽五米,桥面铺花岗岩,麻石砌护栏,两墩三拱,方便乡邻出行。桥左植樟树,如今腰粗枝硬,冠盖如伞,搁石桌石凳,供纳凉歇息。河水清浅,水草毕现,鱼儿游来荡去。
“怪不得这桥看上去那么古朴厚重哟!”冯烨烨发出一声感叹,继而问道:“听说你婆婆患有尿毒症,每年的医疗费用也不少,你边打工边给婆婆治病,照顾得无微不至,被评为全省最美军属,请问您有什么想说的?”
“我听何劲讲过,仁和桥曾是通往318国道的交通要道,几次山洪暴发都平安无事,日本鬼子侵略时炸了个大窟窿……七十多年前,我公公身披大红花,穿上了军装,我婆婆送他过桥,送了一程又一程。我公公历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一次雪地阻击战中,腿部受伤动不了,是团长把马让给他,命他火速撤退……公公复员回到景和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带领村民维修仁和桥,上山凿石,清理淤河,用混凝土填平窟窿,保障桥面安全顺畅。公公临终前还念叨着团长的名字哩。”宋莲花起身续水,哽咽道:“这些年风里雨里,婆婆也不容易,我服侍她是应该的。”
“几千个日日夜夜地坚守与付出,值得为你点赞!”
“我是替何劲尽孝呢。”宋莲花鼻子一酸,两眼湿润,冯烨烨赶紧递上纸巾。
三十多年前,何劲循着父辈的足迹,热血满怀地成了一名军人。
“那天他站在桥中央,微笑着朝我挥手,让我别送了……他步子矫健,人潇洒,我站在樟树下,想好的话一句也没说出口……来来来,吃花生,我自己种的!”宋莲花擦擦眼睛,站起来招呼客人,脑海里却不断浮现出那些难忘的画面:他们在部队举行了简单的婚礼,首长讲话热情洋溢,战友们掌声雷动;儿子阿猛出生在军营,一家三口留下了唯一的“全家福”合影;有一次执行边防任务,何劲为掩护战友光荣牺牲了……
“谢谢莲花姐,你真了不起!”冯烨烨起身收拾好摄像机,说:“我想拍几组你婆婆的镜头,老人家在哪里?”
宋莲花说:“婆婆在镇医院,身体消瘦得不行,但精神不错,我外出干活,基本生活她能自理。”
冯烨烨说:“那就去医院吧。”
河水蜿蜒曲折,两岸稻香氤氲,汽车驶出村子,仿佛在画里徜徉。路上,冯烨烨聊起了阿猛。宋莲花要服侍婆婆,无暇管阿猛,阿猛寄住舅舅家。阿猛从小懂事,读书用功,从谷水中学脱颖而出,考上了市一中,各科成绩名列前茅,有望入读重点大学。高考前,他作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偷偷地报名参军,直到体检、政审合格后才告诉宋莲花。她的心情好复杂,笑中带泪,目送阿猛奔赴军营。阿猛已服役十二年,表现优秀,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三个月后,有几位桥梁专家专程来到木镇,对仁和桥展开细致的勘察,当地政府按原貌进行了修缮加固,使得桥体更加牢靠。它像彩虹一样横卧两岸,默默地守护着这方碧水蓝天,“仁和桥”三字尤为刚劲有力,在阳光下散发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