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27日
半张药方
  □ 通讯员 汪皖平
  1934年12月22日,方志敏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柯村苏区。为便于部队行军作战,方志敏决定将300多名伤员(其中重伤员130多名)留在新棚皖南红军总医院进行治疗。由于当时医院条件极其艰苦,大批伤员因缺乏营养、身体虚弱,染上了疟疾。疟疾迅速在苏区各个部队间流行,严重危及伤员生命,削弱了部队战斗力,情况十分危急。
  疟疾,又称打摆子,病人浑身忽冷忽热、不断腹泻,是皖南山区常见的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针对这种情况,时任皖南红军总医院正、副院长的吴国舜、张履中根据多年行医经验,果断采用张履中祖传的中医秘方,发动村民采集药材,熬制汤药进行治疗,在很短的时间里,有效遏制了疟疾的流行,挽救了不少红军伤员的生命。
  皖南苏维埃政府主席宁春生知晓此事后,便向远在赣东北根据地的方志敏作了汇报。方志敏对此充分肯定,并要求皖南红军总医院尽快将药方送往赣东北,他将以电报的方式发给正处在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
  接到任务后,皖南红军总医院将药方缝进大衣内层,派出两名战士,跋山涉水,顶风冒雪,穿越敌人多条封锁线,长途跋涉数百公里,才将药方送到目的地。送到时,两名战士身负重伤,缝在大衣里的药方已被鲜血染透磨烂,只剩下半张勉强可以辨认的字样。好在一名战士出发前仔细地看过这张药方,凭着记忆,他将药方上模糊不清的几味草药回忆出来,赣东北根据地顺利地以电报形式把药方发给中央红军,使患同样疾病的伤员也得到了及时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