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30日
重申“惩戒权”,如何不落空?
池州市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左平 徐婷
“请各位家长知悉,由于晚自习课堂纪律较差,今晚自习课延长半小时。收到请回复。”11月4日晚,临近晚自习放学时间,主城区一高中某班家长群里,班主任发了一则消息。
在家长纷纷回复“收到”的同时,一部分家长为这位班主任的做法点赞:“老师有责任心,学生秩序不好就该罚!”
但事后记者了解到,也有少数家长并不赞成:“这不就属于拖堂嘛,孩子们有心思学吗,而且也耽误孩子的休息时间啊。”
…… ……
8月26日,今年秋季开学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一石激起千层浪,教育惩戒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如何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教师又该如何用好手中的“戒尺”?社会各界特别是家长又该如何配合?三个月过去,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调研采访。
“想管,却又不敢管,导致不愿管”——
左右为难的“教育惩戒”
今年37岁的数学教师郑伟有着十几年的教育经验,目前是石台县某中心学校的一名班主任。
在他的教室内,一直都有一根细细长长的棍子。郑伟告诉记者,这根棍子是一位学生家长送来的,目的是请求老师严管他的孩子。“这位家长送来棍子的同时,一再拜托:‘老师,如果孩子不听话,尽管打,我不怪你’。”
虽然家长“期待满满”,但郑伟却“小心翼翼”。
郑伟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名学生因为考试期间违反纪律,被老师用棍子打了手。当天这位教师就被举报到教育局和学校教导处。随后,老师立即把“戒尺”收了起来,并表示以后不敢再管孩子了,“我已经50多岁了,万一背上处分影响退休可就划不来了”。
“当遇到学生扰乱课堂秩序、欺负他人、屡次不完成作业、撒谎的时候,我也会惩戒学生,其中最严厉的方式就是打手心。”郑伟说。
主城区一家初中学校的教师王洁告诉记者,她自己批发了一批戒尺。但每个都用不长,还没一个月就断掉了。
“当然,不是打学生断掉的,主要是敲桌子、敲黑板,为的是起一些震慑作用。”王洁告诉记者,近年来,老师们越来越不敢管学生,也不愿管学生。“家长找到学校质问的,发到网上议论的,对老师拳脚相向的……不论真相如何,教师最终都无法据理力争。”
王洁分享了一个身边的案例:几年前,主城区某所中学的课堂上,学生们静静地坐在位子上,老师正认真讲解知识。当下课铃声响起时,老师却意犹未尽,继续讲解未完的内容。三分钟过去,大部分学生仍保持耐心听课,一名男同学突然站起,走到讲台上一边把老师的书扔了,一边把老师往外拉。
“那是个女老师,个子不高,就这样被这名学生一路拉到操场上。”王洁回忆道,这件事在学校也引起了“轰动”。当天,学校领导、学生家长都来了。最终,这名学生没有因为自己的行为受到批评,那名老师却因为拖堂对学生进行了道歉。
王洁认为,教育惩戒是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并非简单的惩罚,而是教师为了维护教育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采取的一种必要手段。
教育惩戒也不是新话题,早在2020年,教育部就公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对教育惩戒做了明确说明。此次再次重申“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感到十分欣慰,但同时内心更多的还是矛盾。“现在孩子父母都舍不得打骂,我们又何必多事呢。”
“教不严,师之惰”——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李辉是青阳县某中学的一名学生。“连续四天不完成作业,上课扰乱课堂秩序……”说起他,语文老师周欣很是苦恼:“我们多次找他谈心,并请来家长协调沟通,但都无济于事。有时候,他也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态一定会改,但事后发现变化不大。”
记者采访中发现,对于“熊孩子”的教育,大部分老师都表示很“头疼”:明知故犯、屡教不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周欣坦言:现在,老师能做的大多是点名批评、书面检讨,或是罚站罚抄,这些惩戒手段对于“熊孩子”来说都没有什么威慑力。严重一点的处理方式比如记过甚至劝其退学,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老师和学校一般都不忍心在档案上给他们记一笔。
教育惩戒古来有之。两千多年前的一堂课上,孔子发现“熊孩子”宰予正在闷头睡大觉,气急之下骂了一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孔子对宰予的批评其实也是教育惩戒的形式之一,只不过,这种批评有点侮辱人的味道。但也正是这句略带侮辱性质的话,把宰予从浑浑噩噩中彻底“叫醒”了。宰予自此知耻而后勇,终成“孔门十哲”之一。
除了批评之外,罚背罚抄、使用戒尺,也是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惩戒方式。
《礼记·学记》说,“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是一种树木的枝干,“楚”是“荆条”,两者都是鞭策学生的工具,“夏”“楚”可以说是教鞭或戒尺的前身,目的在于整肃威仪,以收教化之功。
明代教育家黄佐提出,“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老师的惩戒权之大,不仅可以鞭打学生,甚至可以处罚学生家长。
“‘教不严,师之惰’,2005年初中时期,我在学校捣乱,成绩下降的也厉害,是老师几棍子打醒了我,如果不是那几棍子,我应该考不上重点高中。”回忆起曾经的调皮捣蛋,33岁的杨芳感慨道,“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孩子们犯了错,作为老师应该严加管教,及时纠正。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教授也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爱之深,责之切”——
失度的惩戒伤了孩子害了老师
今年2月28日,湖南湘潭,一名学生因不会做题被教师殴打辱骂。“我打死你”“读书,你配读书吗?”“你怎么不去死呢!”等刺耳的话响彻整个办公室。事后,涉事教师被停职处理,并接受调查。
9月18日,广西南宁,一名一年级学生因上课说话,被老师用胶布封住嘴巴。事件曝光后,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学校将涉事老师开除,并对受影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类似的事情在我市也发生过。2016年,主城区某小学学生小林回家声称不想上学了。家长细问之后,得知孩子因为数学解题的步骤少写了两个“答”字,就被数学老师揪耳朵、打头。事后,该老师向家长道歉并表示绝不再犯,教体局也责成学校严肃处理。
在主城区,一名班主任打学生手心时,没掌握好力度和方向,打到了孩子手腕位置,手腕一下就红了。当天,家长拍照发群里质问。事后,这名教师感到十分委屈,表示再也不愿意用戒尺的方式惩戒学生,也不愿意当班主任了。
…… ……
虽说“爱之深,责之切”,但如果在教育中随意辱骂、任意责罚,就陷入了另一个极端。
“惩戒?打孩子啊?那是不行的,会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
“罚抄作业也算吧,一个词语抄100遍的那种,有什么意义呢,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小时候,我的老师面对不听话学生,会拽他的头发,虽然事不关己,但是看着也很害怕。因此,我还是愿意老师们采用更加温和的方式教育学生。”
采访中,部分家长对教育惩戒的理解认识有偏差,心里十分抵触。还有不少家长担心维护教育惩戒权,可能会导致体罚“抬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把控惩戒学生的边界,相关方面其实早有规定。如教育部此前发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不仅列明了可以实施教育惩戒的具体情形,哪些情形下教师可以实施教育惩戒,哪些情形下学校可以进行教育惩戒,并且对一些教育惩戒流程也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同时,《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还明确了哪些惩戒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如“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以及刻意孤立等间接伤害身体、心理的变相体罚;辱骂或者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等。
“有尺度、有温度”——
帮助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当然,也有许多家长支持教育惩戒,但都对“度”提出了要求。
“惩戒是应该的,但还是要注意场合和方式,比如当着全班的面,容易伤了孩子自尊心。”
“我支持老师用戒尺打我家孩子,但要把握好‘度’,不能成了体罚。至于这个‘度’的界限在哪里,我也说不好。”
“爱护与惩戒并不是单选题,只有两者结合才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方式。”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又说:“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这位老先生是外表严厉、内在慈祥的老师。
著名作家魏巍上小学时,戒尺已演化为教鞭,他在《我的老师》中提到蔡芸芝老师,深情地写道:“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这样的温馨场面,在池州也曾有过。主城区某小学学生家长钱晓分享道:“学校孩子调皮,老师气不过,却又不想真打,最后把戒尺打到自己手心上,并厉声告诫学生:‘再不听话,就要这样打你们’。”
记者采访中得知,如今,更多教师采用的是有尺度、有温度的教育惩戒方式,如多做一页作业、多上十分钟课、适当罚站等。
在教学上,郑伟有自己一套惩戒尺度:点名批评-谈心引导-适当惩罚或实物表扬。如第一次没完成作业,就会点名批评;屡次不改,进行谈心了解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若知错就改,会奖励本子进行鼓励,若屡教不改,就使用戒尺打手心。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并不成熟,作为农村学校,大部分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更容易误入歧途。我在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主要是分析他到底是无知模仿、品行不好、还是心理等问题,再制定个性化方案,进行教育和引导。”郑伟说。
“当下,教育惩戒的成本很高,因此会谨慎使用。”在教育惩戒尺度上,王洁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和家长沟通。“如果学生违反教学秩序并拒不改正,我就会告知家长将采取哪种方式进行教育惩戒。如果家长不同意,我也会取消惩戒。”
王洁表示,“教不严,师之惰”前面还有一句是“养不教,父之过”。教育是教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如果家长不支持,教师又如何开展。而许多家长,却忽略了这一点。
“教育惩戒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错误、改正不良行为,并不是简单粗暴的惩戒,也不是一惩了之,而是要加强期间的沟通与交流,后期的观察与引导,让惩戒达到效果。”周欣告诉记者,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教师在教育惩戒时,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能有出格行为。
“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两个孩子吵架,老师让他们站着对视,并规定‘谁先笑谁道歉’。可两人相对才几秒钟,就忍不住哈哈大笑。随后,两人拥抱和好。”家长唐兵认为,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注重惩戒方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构建一个既能管得住,又能管得好的和谐教育环境,让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重拾教师的教育惩戒权,是重塑教育生态的关键一环。但如何让老师能在规则范围内放手去做?如何保障教师的权益?如何加强家校合作?这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仍需要探索。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涉及人物均为化名。)
“请各位家长知悉,由于晚自习课堂纪律较差,今晚自习课延长半小时。收到请回复。”11月4日晚,临近晚自习放学时间,主城区一高中某班家长群里,班主任发了一则消息。
在家长纷纷回复“收到”的同时,一部分家长为这位班主任的做法点赞:“老师有责任心,学生秩序不好就该罚!”
但事后记者了解到,也有少数家长并不赞成:“这不就属于拖堂嘛,孩子们有心思学吗,而且也耽误孩子的休息时间啊。”
…… ……
8月26日,今年秋季开学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一石激起千层浪,教育惩戒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如何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教师又该如何用好手中的“戒尺”?社会各界特别是家长又该如何配合?三个月过去,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调研采访。
“想管,却又不敢管,导致不愿管”——
左右为难的“教育惩戒”
今年37岁的数学教师郑伟有着十几年的教育经验,目前是石台县某中心学校的一名班主任。
在他的教室内,一直都有一根细细长长的棍子。郑伟告诉记者,这根棍子是一位学生家长送来的,目的是请求老师严管他的孩子。“这位家长送来棍子的同时,一再拜托:‘老师,如果孩子不听话,尽管打,我不怪你’。”
虽然家长“期待满满”,但郑伟却“小心翼翼”。
郑伟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名学生因为考试期间违反纪律,被老师用棍子打了手。当天这位教师就被举报到教育局和学校教导处。随后,老师立即把“戒尺”收了起来,并表示以后不敢再管孩子了,“我已经50多岁了,万一背上处分影响退休可就划不来了”。
“当遇到学生扰乱课堂秩序、欺负他人、屡次不完成作业、撒谎的时候,我也会惩戒学生,其中最严厉的方式就是打手心。”郑伟说。
主城区一家初中学校的教师王洁告诉记者,她自己批发了一批戒尺。但每个都用不长,还没一个月就断掉了。
“当然,不是打学生断掉的,主要是敲桌子、敲黑板,为的是起一些震慑作用。”王洁告诉记者,近年来,老师们越来越不敢管学生,也不愿管学生。“家长找到学校质问的,发到网上议论的,对老师拳脚相向的……不论真相如何,教师最终都无法据理力争。”
王洁分享了一个身边的案例:几年前,主城区某所中学的课堂上,学生们静静地坐在位子上,老师正认真讲解知识。当下课铃声响起时,老师却意犹未尽,继续讲解未完的内容。三分钟过去,大部分学生仍保持耐心听课,一名男同学突然站起,走到讲台上一边把老师的书扔了,一边把老师往外拉。
“那是个女老师,个子不高,就这样被这名学生一路拉到操场上。”王洁回忆道,这件事在学校也引起了“轰动”。当天,学校领导、学生家长都来了。最终,这名学生没有因为自己的行为受到批评,那名老师却因为拖堂对学生进行了道歉。
王洁认为,教育惩戒是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并非简单的惩罚,而是教师为了维护教育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采取的一种必要手段。
教育惩戒也不是新话题,早在2020年,教育部就公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对教育惩戒做了明确说明。此次再次重申“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感到十分欣慰,但同时内心更多的还是矛盾。“现在孩子父母都舍不得打骂,我们又何必多事呢。”
“教不严,师之惰”——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李辉是青阳县某中学的一名学生。“连续四天不完成作业,上课扰乱课堂秩序……”说起他,语文老师周欣很是苦恼:“我们多次找他谈心,并请来家长协调沟通,但都无济于事。有时候,他也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态一定会改,但事后发现变化不大。”
记者采访中发现,对于“熊孩子”的教育,大部分老师都表示很“头疼”:明知故犯、屡教不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周欣坦言:现在,老师能做的大多是点名批评、书面检讨,或是罚站罚抄,这些惩戒手段对于“熊孩子”来说都没有什么威慑力。严重一点的处理方式比如记过甚至劝其退学,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老师和学校一般都不忍心在档案上给他们记一笔。
教育惩戒古来有之。两千多年前的一堂课上,孔子发现“熊孩子”宰予正在闷头睡大觉,气急之下骂了一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孔子对宰予的批评其实也是教育惩戒的形式之一,只不过,这种批评有点侮辱人的味道。但也正是这句略带侮辱性质的话,把宰予从浑浑噩噩中彻底“叫醒”了。宰予自此知耻而后勇,终成“孔门十哲”之一。
除了批评之外,罚背罚抄、使用戒尺,也是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惩戒方式。
《礼记·学记》说,“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是一种树木的枝干,“楚”是“荆条”,两者都是鞭策学生的工具,“夏”“楚”可以说是教鞭或戒尺的前身,目的在于整肃威仪,以收教化之功。
明代教育家黄佐提出,“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老师的惩戒权之大,不仅可以鞭打学生,甚至可以处罚学生家长。
“‘教不严,师之惰’,2005年初中时期,我在学校捣乱,成绩下降的也厉害,是老师几棍子打醒了我,如果不是那几棍子,我应该考不上重点高中。”回忆起曾经的调皮捣蛋,33岁的杨芳感慨道,“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孩子们犯了错,作为老师应该严加管教,及时纠正。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教授也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爱之深,责之切”——
失度的惩戒伤了孩子害了老师
今年2月28日,湖南湘潭,一名学生因不会做题被教师殴打辱骂。“我打死你”“读书,你配读书吗?”“你怎么不去死呢!”等刺耳的话响彻整个办公室。事后,涉事教师被停职处理,并接受调查。
9月18日,广西南宁,一名一年级学生因上课说话,被老师用胶布封住嘴巴。事件曝光后,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学校将涉事老师开除,并对受影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类似的事情在我市也发生过。2016年,主城区某小学学生小林回家声称不想上学了。家长细问之后,得知孩子因为数学解题的步骤少写了两个“答”字,就被数学老师揪耳朵、打头。事后,该老师向家长道歉并表示绝不再犯,教体局也责成学校严肃处理。
在主城区,一名班主任打学生手心时,没掌握好力度和方向,打到了孩子手腕位置,手腕一下就红了。当天,家长拍照发群里质问。事后,这名教师感到十分委屈,表示再也不愿意用戒尺的方式惩戒学生,也不愿意当班主任了。
…… ……
虽说“爱之深,责之切”,但如果在教育中随意辱骂、任意责罚,就陷入了另一个极端。
“惩戒?打孩子啊?那是不行的,会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
“罚抄作业也算吧,一个词语抄100遍的那种,有什么意义呢,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小时候,我的老师面对不听话学生,会拽他的头发,虽然事不关己,但是看着也很害怕。因此,我还是愿意老师们采用更加温和的方式教育学生。”
采访中,部分家长对教育惩戒的理解认识有偏差,心里十分抵触。还有不少家长担心维护教育惩戒权,可能会导致体罚“抬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把控惩戒学生的边界,相关方面其实早有规定。如教育部此前发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不仅列明了可以实施教育惩戒的具体情形,哪些情形下教师可以实施教育惩戒,哪些情形下学校可以进行教育惩戒,并且对一些教育惩戒流程也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同时,《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还明确了哪些惩戒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如“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以及刻意孤立等间接伤害身体、心理的变相体罚;辱骂或者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等。
“有尺度、有温度”——
帮助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当然,也有许多家长支持教育惩戒,但都对“度”提出了要求。
“惩戒是应该的,但还是要注意场合和方式,比如当着全班的面,容易伤了孩子自尊心。”
“我支持老师用戒尺打我家孩子,但要把握好‘度’,不能成了体罚。至于这个‘度’的界限在哪里,我也说不好。”
“爱护与惩戒并不是单选题,只有两者结合才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方式。”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又说:“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这位老先生是外表严厉、内在慈祥的老师。
著名作家魏巍上小学时,戒尺已演化为教鞭,他在《我的老师》中提到蔡芸芝老师,深情地写道:“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这样的温馨场面,在池州也曾有过。主城区某小学学生家长钱晓分享道:“学校孩子调皮,老师气不过,却又不想真打,最后把戒尺打到自己手心上,并厉声告诫学生:‘再不听话,就要这样打你们’。”
记者采访中得知,如今,更多教师采用的是有尺度、有温度的教育惩戒方式,如多做一页作业、多上十分钟课、适当罚站等。
在教学上,郑伟有自己一套惩戒尺度:点名批评-谈心引导-适当惩罚或实物表扬。如第一次没完成作业,就会点名批评;屡次不改,进行谈心了解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若知错就改,会奖励本子进行鼓励,若屡教不改,就使用戒尺打手心。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并不成熟,作为农村学校,大部分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更容易误入歧途。我在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主要是分析他到底是无知模仿、品行不好、还是心理等问题,再制定个性化方案,进行教育和引导。”郑伟说。
“当下,教育惩戒的成本很高,因此会谨慎使用。”在教育惩戒尺度上,王洁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和家长沟通。“如果学生违反教学秩序并拒不改正,我就会告知家长将采取哪种方式进行教育惩戒。如果家长不同意,我也会取消惩戒。”
王洁表示,“教不严,师之惰”前面还有一句是“养不教,父之过”。教育是教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如果家长不支持,教师又如何开展。而许多家长,却忽略了这一点。
“教育惩戒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错误、改正不良行为,并不是简单粗暴的惩戒,也不是一惩了之,而是要加强期间的沟通与交流,后期的观察与引导,让惩戒达到效果。”周欣告诉记者,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教师在教育惩戒时,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能有出格行为。
“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两个孩子吵架,老师让他们站着对视,并规定‘谁先笑谁道歉’。可两人相对才几秒钟,就忍不住哈哈大笑。随后,两人拥抱和好。”家长唐兵认为,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注重惩戒方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构建一个既能管得住,又能管得好的和谐教育环境,让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重拾教师的教育惩戒权,是重塑教育生态的关键一环。但如何让老师能在规则范围内放手去做?如何保障教师的权益?如何加强家校合作?这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仍需要探索。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涉及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