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06日
每个人都有一片庄稼地
一个周末,在都市繁华街头,一个胡须花白的老汉担着红苕,他没有一句吆喝,却吸引了几个市民。他担子里的红苕特别大,个个都有二三斤重,大家惊讶于他怎么种出这么大的红苕,他重复说,这是“爆地”种的,并没有特别施什么肥料,还有那地方阳光好、水源好。他所说的“爆地”,就是新开荒出来的地,或者原来是熟地而多年撂荒又开始耕种的地,这样的土地自然有天然积累的肥料和良好的墒情。
他反复述说,露出喜形于色的丰收笑脸,这让我控制不住自己把他担子里的剩下的几个全买了。我想,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里,还有什么东西像他的红苕是一块钱一斤呢?他自若满足,高兴得像一个孩子。由此,我想起了我的父亲。父亲和这位老汉一样,极像罗中立油画中的《父亲》。每次我们回去,他都会不厌其烦地说农事,豌豆、蚕豆什么的颗粒饱满,其得意的神情,像一个孩子得到了老师的小红花一般;谷子什么的灌浆时节缺水歉收,他像一个不小心做错了事的孩子低下头去,似乎暗暗憋足一股劲,争取来年一定努力实现丰收。
父亲六十岁生日时,我们几兄妹就开始动员他和母亲进城,说动了母亲却没说动父亲。偶尔进城一次,见我们的孩子都大了,而我们天天忙于工作难得落屋几天,他们尝到了进城来无所事事的寂寥,而他们习惯了不看任何人的脸色——春播秋收,在小镇上卖时令蔬菜和粮食,回家像温习功课一样喜形于色地数钱。他离不开那片耕作了几十年的庄稼地,终究还是回去了。
同兄弟姐妹一样,父亲和母亲不想进城,我心里有气——把他们留在老家,老乡怎么看我们啊。纠结了近二十年,父亲和母亲也相继离开了,我终于理解了不愿意离开山乡的父辈们。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片庄稼地,因为我们习惯了一种耕种方式而不愿意离开。比如作家,周围的人都发财了,他们仍然不改初衷,经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写作,一件作品的面世、一单不足为外人道的稿费、一句读者朋友的赞许或发自内心的认同,都是他们躬耕不辍的莫大动力。
每个人都生存在一个天地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庄稼地,丰收或歉收,他们都自若地生活,从容地面对,不在乎别人的评说,也不会天天拿自己和别人对比,因为喜欢这个,热爱这个,根在这里,魂在这里。在生命并不漫长的时间长河里,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哪怕喜形于其中一二的满足,就已经足够,因为这份满足感足以慰藉这个纷繁世界的搅扰带来的浮躁,抚平内心深处迷茫和失落交织的褶皱。
他反复述说,露出喜形于色的丰收笑脸,这让我控制不住自己把他担子里的剩下的几个全买了。我想,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里,还有什么东西像他的红苕是一块钱一斤呢?他自若满足,高兴得像一个孩子。由此,我想起了我的父亲。父亲和这位老汉一样,极像罗中立油画中的《父亲》。每次我们回去,他都会不厌其烦地说农事,豌豆、蚕豆什么的颗粒饱满,其得意的神情,像一个孩子得到了老师的小红花一般;谷子什么的灌浆时节缺水歉收,他像一个不小心做错了事的孩子低下头去,似乎暗暗憋足一股劲,争取来年一定努力实现丰收。
父亲六十岁生日时,我们几兄妹就开始动员他和母亲进城,说动了母亲却没说动父亲。偶尔进城一次,见我们的孩子都大了,而我们天天忙于工作难得落屋几天,他们尝到了进城来无所事事的寂寥,而他们习惯了不看任何人的脸色——春播秋收,在小镇上卖时令蔬菜和粮食,回家像温习功课一样喜形于色地数钱。他离不开那片耕作了几十年的庄稼地,终究还是回去了。
同兄弟姐妹一样,父亲和母亲不想进城,我心里有气——把他们留在老家,老乡怎么看我们啊。纠结了近二十年,父亲和母亲也相继离开了,我终于理解了不愿意离开山乡的父辈们。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片庄稼地,因为我们习惯了一种耕种方式而不愿意离开。比如作家,周围的人都发财了,他们仍然不改初衷,经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写作,一件作品的面世、一单不足为外人道的稿费、一句读者朋友的赞许或发自内心的认同,都是他们躬耕不辍的莫大动力。
每个人都生存在一个天地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庄稼地,丰收或歉收,他们都自若地生活,从容地面对,不在乎别人的评说,也不会天天拿自己和别人对比,因为喜欢这个,热爱这个,根在这里,魂在这里。在生命并不漫长的时间长河里,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哪怕喜形于其中一二的满足,就已经足够,因为这份满足感足以慰藉这个纷繁世界的搅扰带来的浮躁,抚平内心深处迷茫和失落交织的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