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10日
冬日白杨树
张国中
  冬日里的乡村,说白杨树是一幅淡雅的国画,一点也不夸张。多年前,我在一位画家朋友工作室里,看到他正在宣纸上描着冬日河边几棵白杨树。每棵树梢上,几片枯黄的树叶在寒风里摇曳。我不解地问画家,冬日的白杨树不是光秃秃的吗?留几片叶子是为了画面生动吗?画家狡黠地一笑,说,你是搞文学的,应该多观察一下冬日白杨树的细节才对。
  后来,我真的观察起冬日的白杨树来。果然,几乎看到每棵树梢上都有几片枯叶,任凭寒风怎样吹拂,也不离开树梢。这个不引人察觉的细节,虽然平常,却也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可能因为这个细节太小,太微不足道,所以很难引起人们关注和好奇。画家朋友心细,这也提醒了我。绘画是讲究细节的,文学更是讲究细节的。从此,我对冬日的白杨树,除了喜欢,更多了一些关注。
  冬日里的乡村,在一排排高高的白杨树的怀抱里,如处子一般,静静地铺展在广袤的大地上。它们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没有夏日的热情奔放,也没有秋天的热闹繁忙,拥有的是一份宁静、一份清冷、一份让人沉醉的韵味。这份静美,让我难忘,让我爱恋,更让我多了一个兴趣:冬日的清晨或者傍晚,到村路上、田埂上、小河边漫步。
  冬日清晨里的薄雾,为乡村披上一层轻纱。阳光映照,轻轻洒在田野上。那阳光,带着一丝凉意,也透着一丝温暖,仿佛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最温柔的抚摸。此时,漫步于白杨树夹道的乡间小路上,真的会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和谐。四周是淡淡的雾气缭绕,远处的村庄、近处的树木都在这雾气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一般。
  “寒天日暮苍,岁晚水云乡。”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这句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冬日乡村的景象。的确,在这个季节里,乡村仿佛变成了一个远离尘嚣的水云之乡。田野里,只有一片片酣睡的麦苗,绿色与枯黄相间,夹杂着淡淡白白的霜雪,丝毫看不出生长的迹象。身边的杨树枝条发出呼呼的风吟。
  这时,再看杨树梢上,每棵皆有几片枯叶,孤零零地随风摇曳,仿佛一面面招摇的小旗。而它们曾经的枝叶是那么繁茂。一片片叶子,犹如孩子的小手在哗哗地鼓掌。如今,在冬季风里,早已卸下了绿装,失去了往日的绿色和葳蕤,光溜溜与天地人赤诚相见,倒为大地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虽然这色彩显得单调,但细节丰富,也颇给人以启迪。
  在这寂静与萧瑟的冬日里,白杨树以它独有的姿态,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成为冬日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们不畏严寒,不惧风雪,用自己的毅力,诠释着生命的力量与尊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的这句诗赞美的是青松。但在我看来,用它来形容冬日里的白杨树,亦是恰如其分。白杨树虽无青松之苍翠,却有其坚韧不拔之意志。它们的枝干粗壮,树皮皲裂,岁月在它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它们光秃秃的枝丫,剩下几片枯叶,顽强地傲然苍穹,仿佛在诉说着不屈与抗争。
  走在冬日的田野上,放眼望去,一排排白杨树整齐地排列着,宛如乡村一排排忠实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冬眠的土地。它们挺拔的躯体在寒风中摇曳,却从没有畏惧和屈服过,始终不曾弯腰或者倒下。每当雪花飘落,它们便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素装,更显得高洁而神圣。雪花轻盈地落在枝头,仿佛是大自然赐予的奖章,表彰它们有坚强的毅力。
  古人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白杨树不是松柏,但其耐寒之性却堪与松柏媲美。在严寒的冬日里,它们默默地承受着风雪的侵袭,却从不言苦。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像白杨树一样,坚守信念,勇往直前,便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险阻。
  白杨树的美不仅在于其外在挺拔的外形,更在于其内在的精神品质。它们不会择地而生,无论是在肥沃的田野还是在贫瘠的盐碱地、黄土高坡,都能茁壮成长。这种随遇而安、适应环境的能力,正是人类应当借鉴的。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人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望着这冬日里的白杨树,我不禁想起了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为城市的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就像这冬日里的白杨树一样,虽然平凡,但是伟大。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在冬日的寒风中,白杨树傲然挺立。它们用自己的生命,为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做了注脚。我静静地站在它们身旁,感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我知道,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冬日里的白杨树都将永远屹立在我的心中,成为我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岁暮天寒,雪舞飘零,静听风声话晚晴。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白杨树上,那金色的光辉与洁白的雪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漫步于此,实实在在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和谐。在冬日的寒风中,它们静默挺立如伟丈夫。绿叶虽然暂时凋零了,根却深深地扎进土壤里,汲取着大地的养分。我仿佛看到:当春天来临,它们又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长出嫩绿的叶子,重新为这个世界带来绿色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