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03日
孟浩然烟花三月过池州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在众星璀璨的盛唐,孟浩然也算得是光彩夺目的。我们从蒙学开始,即熟读他的《春晓》,为学日进,他的《宿建德江》《过故人庄》《临洞庭》诸诗,亦耳熟能详。但他的声名却没能给他赢得应有的地位。与他同时代人王士源作《孟浩然集序》,哀叹道:“嗟哉!未禄于代,史不必书。”但史书后来还是给了他一席之地,只不过仅寥寥数笔,如《旧唐书》曰:“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所以,孟浩然的诗作,大多散失了,他死后几年,王士源多方收集,编成《孟浩然集》,只得218首诗作,后世稍有增补,今传《孟浩然集》也才262题263首。
在仅存的二百余首诗中,有一首言及池州风物的,题曰《夜泊宣城界》,诗云:“西塞沿江岛,南陵问驿楼。潮平津济阔,风止客帆收。去去怀前浦,茫茫泛夕流。石逢罗刹碍,山泊敬亭幽。火炽梅根冶,烟迷杨叶洲。离家复水宿,相伴赖沙鸥。”诗中“潮平津济阔,风止客帆收”一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与孟浩然同时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的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至于二人谁化用谁,不得而知,所可知知者,二诗皆作于“春江潮水连海平”的时节。
孟浩然一生落魄,不显于世,故其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从他自己的诗作中可见,他有两次漫游吴越的经历。一次诗题明言是《自洛之越》,而当时从洛阳到江南吴越等地,一般的路线是经汴水、运河,横渡长江,再经太湖等地达杭州,由杭州到越中诸地。另一次,应该就是他“夜泊宣城界”的这一次。诗言“烟迷杨叶洲”,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只可能是这次“烟花三月下扬州”的长途中经行池州的,他的行程在诗中记述得很清晰,从今天湖北黄石的西塞山出发,到今天安徽芜湖的南陵问宿。途中经过池州江中的杨叶洲、罗刹碍(矶)、池州江畔的梅根冶。
孟浩然旅居于南陵驿馆,距离敬亭山还很远,应该是望不见敬亭山的,但诗人还是写道“山泊敬亭幽”,也许敬亭山早就在诗人心里,他写的是他意念中的敬亭山。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眼中明明看不见的敬亭山,他要写入诗中,而眼中明明清晰可见的九华山,反倒不置一词,却是为何呢?细细想来,估计是时间差的缘故。那时候,敬亭山已天下知名,而九华山还不为人所知。孟浩然开元二十八年就去世了,而九华山到天宝年间才由李白发现,并将原本“九子”之名改为“九华”,以此名扬天下。《孟浩然集》中还有一首诗,题作《晚泊浔阳望香炉峰》,写道:“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应该是孟浩然从扬州归来,晚泊浔阳所写的,说明孟浩然到扬州去、从扬州归,两过池州,眼中都没有九华山。经行池州江面上,有很长一段,雄奇灵秀的九华山是清晰可见,为什么孟浩然偏偏看不见呢?“名山”一词或可解释,因为九华山那时还不出名,前人的诗文中还没有写过。掀开陌生山水的面纱,作“拓荒式”的写作,恐怕只有李白这样的天才方能为之。余者,都只能步天才的后尘,借天才之余韵,写一己之襟怀,所谓“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是也。秋浦、清溪也如此,出现在诗人笔下,都是始于诗仙李白。
文友间常常还会聊起另一个话题,在盛唐的众多诗人中,李白仰慕的人可不多见,唯有孟浩然是个例外。李白《赠孟浩然》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在孟浩然面前,李白一改“楚狂人”的姿态,示孟浩然如高山不可仰止,只能长揖其清美芬芳之风神品格。这当是初见孟浩然的印象,上述送别诗,称孟浩然为“故人”,应是再次相逢。相见时难别亦难,孟浩然的孤帆已消失在天边,李白却还站在黄鹤楼上痴情凝望,流连不忍离去。但奇怪的是,孟浩然对李白却很不对称,《孟浩然集》中无一首诗言及李白。这里可能还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就如李白与杜甫的关系不对称一样,李白小孟浩然12岁,杜甫小李白11岁,李白在孟浩然眼中,杜甫在李白眼中,都不过是个“小迷弟”而已,故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学史上的佳话,闲聊也挺有趣,说不清楚也无关痛痒。还是回头说孟浩然的诗吧。那年那月那日,他烟花三月过池州,对九华山、秋浦、清溪因为不熟悉,不能产生认知,不能生出诗情,所以,只能写他熟悉的,或者他在前人诗文中读过的,或者船工们能说得明白的地名及其景象。但世易时移,孟浩然当时所熟悉的,今人可能大多不怎么熟悉,姑且略书一二。
杨叶洲,《光绪贵池县志》卷四引《太平寰宇记》曰:“在县西北二十里大江中,长五里,阔三里,状如杨叶。”小小一洲,形如杨叶,又在烟雨中,若隐若现,自成意象,诗人顺手拈入诗中。依然在今贵池区乌沙镇外江面上。清人姚鼐有诗云:“桃花雾绕碧溪头,春水才通杨叶洲。四面青山花万点,缓风摇橹出池州。”也是在孟浩然过池州的时节。
罗刹矶,《康熙池州府志》卷九记曰:“俗名太子矶,在城西六十,与长风沙相对。唐孟浩然所谓‘石逢罗刹碍’,宋梅尧臣所谓‘长风沙浪屋许大,罗刹石齿水下排’者是也。明建文四年,黄侍中观殉节于此。宋·陆游《入蜀记》:罗刹石在大江中,正如京口鹘峰而稍大,白石拱起,其上丛筱乔木,有小神祠。”罗刹矶亦在贵池区乌沙镇外江面上,江行过杨叶洲即到罗刹矶。因行船罗刹矶,屡遭凶险,为畅通航道,无奈被炸毁。罗刹矶虽不复存,但地名依然在,有关古迹依然在,故事依然在流传。陆游所说的“小神祠”,相传供奉的是昭明太子,故当地至今称太子矶。府志上所说的黄侍中,黄观,明初状元,因遭燕王朱棣之变,至一门忠烈,可歌可泣。清人查慎行《罗刹矶吊黄忠节公》诗记其事云:“渐渐罗刹矶,洶洶怒涛蹴。呜呼蒙葬地,乃在江鱼腹。贤哉翁夫人,偷生不忍独。提携及二女,感激到童仆。举家十三口,同日死江曲。”罗刹矶畔,翠屏山麓,有黄观衣冠冢,与山河同在,伴江水长流。故当地又俗称“黄公祠”。
梅根冶,据《光绪贵池县志》,概因有梅根河,一源于九华山,一源于太婆山,汇流后,达于江,因有梅根港,(东)吴置冶于此,曾设监钱官,故称梅根冶,又称钱溪。《宋书》卷八四《邓琬传》:“陈庆至钱溪不敢攻,越溪于梅根立砦。”故知梅根、钱溪,一地二名,在今贵池区梅龙镇境内,无遗存,但古人吟咏甚多,如齐武帝萧赜《估客乐》有云:“昔经樊邓役,阻潮梅根渚。”刘长卿《鄂渚送池州程使君》有云:“落日芜湖色,空山梅冶烟。”另陶渊明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说明陶渊明不止一次经钱溪,今复经此地,故有风物未改,记忆犹新之感。孟浩然诗云“火炽梅根冶”,可以想见,历史上,有相当长的时期,这里冶炼业相当发达,故成江行途中炫美一景。往事越千年,现如今,在此设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可谓跨越时空,与之遥相呼应。
在仅存的二百余首诗中,有一首言及池州风物的,题曰《夜泊宣城界》,诗云:“西塞沿江岛,南陵问驿楼。潮平津济阔,风止客帆收。去去怀前浦,茫茫泛夕流。石逢罗刹碍,山泊敬亭幽。火炽梅根冶,烟迷杨叶洲。离家复水宿,相伴赖沙鸥。”诗中“潮平津济阔,风止客帆收”一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与孟浩然同时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的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至于二人谁化用谁,不得而知,所可知知者,二诗皆作于“春江潮水连海平”的时节。
孟浩然一生落魄,不显于世,故其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从他自己的诗作中可见,他有两次漫游吴越的经历。一次诗题明言是《自洛之越》,而当时从洛阳到江南吴越等地,一般的路线是经汴水、运河,横渡长江,再经太湖等地达杭州,由杭州到越中诸地。另一次,应该就是他“夜泊宣城界”的这一次。诗言“烟迷杨叶洲”,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只可能是这次“烟花三月下扬州”的长途中经行池州的,他的行程在诗中记述得很清晰,从今天湖北黄石的西塞山出发,到今天安徽芜湖的南陵问宿。途中经过池州江中的杨叶洲、罗刹碍(矶)、池州江畔的梅根冶。
孟浩然旅居于南陵驿馆,距离敬亭山还很远,应该是望不见敬亭山的,但诗人还是写道“山泊敬亭幽”,也许敬亭山早就在诗人心里,他写的是他意念中的敬亭山。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眼中明明看不见的敬亭山,他要写入诗中,而眼中明明清晰可见的九华山,反倒不置一词,却是为何呢?细细想来,估计是时间差的缘故。那时候,敬亭山已天下知名,而九华山还不为人所知。孟浩然开元二十八年就去世了,而九华山到天宝年间才由李白发现,并将原本“九子”之名改为“九华”,以此名扬天下。《孟浩然集》中还有一首诗,题作《晚泊浔阳望香炉峰》,写道:“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应该是孟浩然从扬州归来,晚泊浔阳所写的,说明孟浩然到扬州去、从扬州归,两过池州,眼中都没有九华山。经行池州江面上,有很长一段,雄奇灵秀的九华山是清晰可见,为什么孟浩然偏偏看不见呢?“名山”一词或可解释,因为九华山那时还不出名,前人的诗文中还没有写过。掀开陌生山水的面纱,作“拓荒式”的写作,恐怕只有李白这样的天才方能为之。余者,都只能步天才的后尘,借天才之余韵,写一己之襟怀,所谓“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是也。秋浦、清溪也如此,出现在诗人笔下,都是始于诗仙李白。
文友间常常还会聊起另一个话题,在盛唐的众多诗人中,李白仰慕的人可不多见,唯有孟浩然是个例外。李白《赠孟浩然》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在孟浩然面前,李白一改“楚狂人”的姿态,示孟浩然如高山不可仰止,只能长揖其清美芬芳之风神品格。这当是初见孟浩然的印象,上述送别诗,称孟浩然为“故人”,应是再次相逢。相见时难别亦难,孟浩然的孤帆已消失在天边,李白却还站在黄鹤楼上痴情凝望,流连不忍离去。但奇怪的是,孟浩然对李白却很不对称,《孟浩然集》中无一首诗言及李白。这里可能还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就如李白与杜甫的关系不对称一样,李白小孟浩然12岁,杜甫小李白11岁,李白在孟浩然眼中,杜甫在李白眼中,都不过是个“小迷弟”而已,故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学史上的佳话,闲聊也挺有趣,说不清楚也无关痛痒。还是回头说孟浩然的诗吧。那年那月那日,他烟花三月过池州,对九华山、秋浦、清溪因为不熟悉,不能产生认知,不能生出诗情,所以,只能写他熟悉的,或者他在前人诗文中读过的,或者船工们能说得明白的地名及其景象。但世易时移,孟浩然当时所熟悉的,今人可能大多不怎么熟悉,姑且略书一二。
杨叶洲,《光绪贵池县志》卷四引《太平寰宇记》曰:“在县西北二十里大江中,长五里,阔三里,状如杨叶。”小小一洲,形如杨叶,又在烟雨中,若隐若现,自成意象,诗人顺手拈入诗中。依然在今贵池区乌沙镇外江面上。清人姚鼐有诗云:“桃花雾绕碧溪头,春水才通杨叶洲。四面青山花万点,缓风摇橹出池州。”也是在孟浩然过池州的时节。
罗刹矶,《康熙池州府志》卷九记曰:“俗名太子矶,在城西六十,与长风沙相对。唐孟浩然所谓‘石逢罗刹碍’,宋梅尧臣所谓‘长风沙浪屋许大,罗刹石齿水下排’者是也。明建文四年,黄侍中观殉节于此。宋·陆游《入蜀记》:罗刹石在大江中,正如京口鹘峰而稍大,白石拱起,其上丛筱乔木,有小神祠。”罗刹矶亦在贵池区乌沙镇外江面上,江行过杨叶洲即到罗刹矶。因行船罗刹矶,屡遭凶险,为畅通航道,无奈被炸毁。罗刹矶虽不复存,但地名依然在,有关古迹依然在,故事依然在流传。陆游所说的“小神祠”,相传供奉的是昭明太子,故当地至今称太子矶。府志上所说的黄侍中,黄观,明初状元,因遭燕王朱棣之变,至一门忠烈,可歌可泣。清人查慎行《罗刹矶吊黄忠节公》诗记其事云:“渐渐罗刹矶,洶洶怒涛蹴。呜呼蒙葬地,乃在江鱼腹。贤哉翁夫人,偷生不忍独。提携及二女,感激到童仆。举家十三口,同日死江曲。”罗刹矶畔,翠屏山麓,有黄观衣冠冢,与山河同在,伴江水长流。故当地又俗称“黄公祠”。
梅根冶,据《光绪贵池县志》,概因有梅根河,一源于九华山,一源于太婆山,汇流后,达于江,因有梅根港,(东)吴置冶于此,曾设监钱官,故称梅根冶,又称钱溪。《宋书》卷八四《邓琬传》:“陈庆至钱溪不敢攻,越溪于梅根立砦。”故知梅根、钱溪,一地二名,在今贵池区梅龙镇境内,无遗存,但古人吟咏甚多,如齐武帝萧赜《估客乐》有云:“昔经樊邓役,阻潮梅根渚。”刘长卿《鄂渚送池州程使君》有云:“落日芜湖色,空山梅冶烟。”另陶渊明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说明陶渊明不止一次经钱溪,今复经此地,故有风物未改,记忆犹新之感。孟浩然诗云“火炽梅根冶”,可以想见,历史上,有相当长的时期,这里冶炼业相当发达,故成江行途中炫美一景。往事越千年,现如今,在此设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可谓跨越时空,与之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