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03日
接济桥自述
曹锦平
  我叫接济桥,是皖西南山区一条名为黄荆河上的石梁桥。桥的南头立着一块指路碑,两旁楷书着“建德大路北行,浮镇大路南行”。建德即今天的东至县,浮镇为江西浮梁、景德镇的合称。
  我始建于明天启五年,桥北立的功德碑是证明人。我全长41米,通高3.9米,有五孔六墩。墩是船形的,以抵御水流冲击,墩与墩之间平行铺设着五块方石条,合宽1.82米。我的孔跨中间为5.3米,两边各为4.5米。我建成时,桥北的黄荆港古镇和对岸的民众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那是我的高光时刻。
  黄荆河水流迂回湍急,是鄱阳湖西河水系的支流,可以行船。黄荆港古镇因设港而名、有港而兴、建桥而畅,成为南北重要通道和一方物资集散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河的上游修建了大板水库,水流被拦截,河水小了许多,行船功能基本丧失了,河床渐渐被青草灌木侵蚀。一到山洪暴发,水流格外凶猛。
  我见证了徽商的盛况,独轮车、牛马车从我身上辚辚轧过,留下了车轴的吱吱声、车夫的吆喝声和深深的辙印;我也经历了这条商道的衰落,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河上建了新大桥后,我领受到了“门前冷落鞍马稀”。
  很久以前,有位书生模样的过路人曾倚着车在桥头读《石头记》。我知道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虽然“质虽粗蠢”,但“性却稍通”,而我只是一块块毫无生气的青石,只能无声无息地卧在这黄荆河上,接济着往来两岸的车马行人,看着河水日夜不停地流淌。
  我和河水是一对冤家,她看老了我,我却看不老她。她秋冬的柔情把我的心融化了,我把整个身子都投进了她的流水里;她春夏时发脾气,嫌我堵了她的去路,她用浊浪拍打我,用漩涡卷我,把我摁在她的身下。她赢了,清乾隆五十六年,我不得不进行了重建。
  四十年前,一位姑娘来到我身边,她不久前从师范毕业,分配到离我很近的公社中学当初中老师。她喜欢诗歌,有时迎着风大声诵读。我清晰地记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请保持心中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请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因为相信你,开始相信了自己/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成一束光,绽放着所有的美好。她的眼里闪着晶莹的光,比脚下的河水还清亮。
  后来,这所中学因撤乡改镇迁走了,姑娘也跟着走了。我至今还记得她的模样。她给自己力量,我也借了她的光、她的善良、她的信仰。我发誓,只要有一个人需要接济,我就要挺直腰板和河水缠斗,直至我的脚被掏空被摧毁。
  十多年前,一群下放知青重回故地,特意来看我。他们如同见到亲人般徘徊在桥面上,但我知道,我苍老不堪了。草快遮掩了桥头的路,河床已然长满荆棘,缓坡的树枝挂着枯黄的草和各色的塑料袋,那是洪水和风的杰作。他们在我的累累伤痕上摩挲,几个女士掉下了眼泪。
  我想对他们说:不要叹息和掉泪,这也许是我的宿命。
  令大家高兴的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得到了关注和重视。2020年,政府拨出18万元专款,河道和接桥的道路也得到了整修,我又焕发了力量。现今,接济桥已成为乡村旅游的打卡地,每逢节假日,三三两两的本乡人、外乡人会慕名而来,在我身边放飞自己。
  2021年,我被池州市定为市级文物,我的心更定了,我笑河水、笑雨和风终究没能把我推倒,也相信她们会为我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