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08日
聚力传承创新 激活乡土文化生命力
  □ 记者 许倩琪
  从上海出发,赴贵池区梅街镇,探寻池州傩戏,感悟非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024年12月28至29日,上海文琦汇点中学傩戏研究社16名高中学生走进梅街傩文化展示馆,开展非遗乡土文化研学活动。
  听傩戏专题讲座、观看傩戏表演、学习表演傩戏……在梅街傩文化展示馆馆长许鑫磊的精心安排下,学生们沉浸式感受非遗傩戏的古朴与神秘。“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傩戏,感觉其中乡土文化气息浓厚,它独特的唱腔与舞步很有魅力,我很感兴趣。”学生徐梦渔兴致勃勃地说。
  “ 随着傩文化推广力度加大,吸引了一大批学生、游客前来研学和旅行。2024年,仅研学团队就接待了50多个,池州傩戏的知名度越来越大了。”许鑫磊告诉记者,每次有研学团队前来,展馆都会精心安排,以便学生们深入了解傩文化,“我们希望在孩子心中种下热爱非遗的种子,让活态的乡土文化留得住、传下去。”
  类似这样积极推广乡土文化的事例,在池州比比皆是。元旦前夕,一场非遗龙船调表演在青阳县新河镇中心幼儿园热闹开场,演员们边跳边舞边唱,现场掌声、喝彩声不断。“这种演出形式十分活泼,能打动孩子们,极大地激发了他们了解和学习乡土文化的兴趣。”该园老师刘玉娟说。
  各地积极宣传推进乡土文化,有力推动非遗的保存、继承与传播,这正是我市聚焦乡土文化发展,大力推动地方特色文化繁荣的生动写照。
  在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焦琴提出《关于挖掘优秀乡土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议》,这一建议与市文化和旅游局当下重点推进的工作不谋而合。该局对此高度重视,建立工作机制,紧抓乡土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工作。“我们通过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强化乡村文化人才培养、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措施,促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与公共服务科负责人舒仁德向记者介绍全市文化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6个,累计建成348个乡村大舞台,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均已“零门槛”、无障碍免费对外开放;全市年均举办公益演出1200余场,指导成立乡村文艺活动团队700余个;持续培养非遗传承人,打造民歌赛、青阳农民画展等群众文化结对辅导品牌……目前,我市正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乡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对于建议的办理成效,市人大代表焦琴表示十分满意。“建议提出以后,市文化和旅游局很重视,主动和我沟通对接,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助力本地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焦琴说。
  以落实《关于挖掘优秀乡土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议》为契机,市文化和旅游局以点带面,大力推进全市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我们建设文旅项目、研学基地,开发创意旅游商品、举办特色活动,不断提升池州乡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舒仁德说,我市结合特色文化、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常态化举办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乡村文旅活动,线上线下观看人次达600万,全市特色传统文化发展欣欣向荣。
  2024年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5件,其中主办10件、协办5件,实现了按时办结率、与代“表委员沟通率及满意率三个100% 。在议案办理过程中,我们始终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建议办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在提高办理实效上下功夫,让人大代表满意的同时,也促进我们工作全面进步。”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江怡婷表示,今后市文化和旅游局将继续做好代表建议的“后半篇文章”,深入持续推进我市优秀乡土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