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12日
不负绿水青山 写好生态答卷
——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鸟瞰平天湖。

鸿叶集团智能化生产线。

中清(池州)光伏生产车间。

 滨江公园全景。

水韵池城。

  冬日暖阳,美景无处不在。百荷公园内,三五结对的好友沐浴阳光、散步唠嗑;平天湖畔,一组自行车骑行队沿着湖边骑行,欣赏湖光山色… …
  抬头看到“天空蓝”,俯首可见“碧水清”,放眼满是“生态绿”,如今,绿色已成为池州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池州人民高品质生活的标配。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坚定的信心决心和一份份亮眼成绩,将生态环境保护答卷写在碧水蓝天间。
  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提供更优品质生态环境
  行走在东至县东流镇长江岸边,只见远处碧空如洗,身边树木环绕,耳畔百鸟啾啾……得益于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这里杂乱不堪的景象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新画卷。
  经过实施“流域共治”,贵池区木闸河惠民段彻底告别了污水入河的历史,新修建的小公园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
  蓝天、碧水、净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硬指标。一年来,市生态环境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实施美丽长江(池州)经济带新一轮提升工程,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
  — — 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精准管控,开展秋冬季大气监督帮扶、低效失效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排查整治、活性炭吸附装置“开箱行动”指导帮扶专项检查,提升企业废气治理能力。开展机动车检验机构检查、柴油货车路查路检、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抽测,加强移动源监管。持续开展扬尘源巡查,推进卫星监测裸土地块覆盖。2024年,池州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35,居全省第3位,同比改善3.5%;PM 2.5平均浓度31.1微克/立方米,居全省第3位,同比下降3.1%;优良天数比例87.2%,同比上升0.9%。
  — — 打好碧水保卫战。入河排污口监管能力显著提升,数字监控平台实现660个重点排污口水质监测数据信息季度在线更新和互联互通。不断巩固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成效,累计检查241个入河排污口点位,完成重点排污口水质监测1289次,通过入河排污口可视化管控平台交办且办结事项48条。推进落实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制度,按照“谁超标、谁赔付,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双向补偿,积极促进水质改善。2024年池州市11个地表水国考断面、14个地表水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9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100%,2024年前三季度城市水质指数3.3922,排名全省第二位。
  — —打好净土保卫战。出台《池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围绕43项建设指标、61项具体任务和 17项重点项目,建立“指标清单、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一体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启动“无废工厂”等11类“无废细胞”建设,加速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建设。对114家企业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市级评估,对18座尾矿库开展常态化污染隐患排查。扎实做好新污染物及塑料污染治理。完成贵池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溯源排查,在重点区域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加强重点建设用地管理,开展用途变更“一住两公”重点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进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结果运用。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新增、改造提升绿化面积55.1万平方米,完成口袋公园建设10个,建成绿道16.5公里;扎实开展城市污水管网整治攻坚三年提升行动,修复改造城市污水管网63.9公里;努力解决老百姓家门口的问题,餐饮油烟信访件同比下降15.5%;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76个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已全部开工建设,400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建设已基本完成;实施农膜、农药废弃物两回收,预计全年回收废旧农膜4.12万亩、回收量为280.2吨,回收率为85%;完成3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和26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治理任务。为了打造更加和美人居环境,一年来,市生态环境局实施美丽示范创建,不断厚植我市生态环境优势,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更高水平绿色发展
  位于池州高新区的安徽友进冠华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从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主的企业。日前,走进该公司总投资50亿元的铜基新材料循环产业园项目现场,只见建筑工人们在钢筋桁架间穿行,勾勒出项目拔地而起的线条,大干快干的奋进热潮扑面而来。
  “这是此次新建成的硫酸吸收热回收节能装置,它可以回收烟气制酸过程中的吸收热制备蒸汽自用,预计年产1.0兆帕蒸汽20万吨以上,节能规模折合标煤超过1.8万吨,而公司目前年总能耗也才1.76万吨标煤。也就是说,它的建成投运,将让友进冠华成为名副其实的‘负能耗’企业。”李智表示,二期工程所有子项目预计将于2025年10月全部建成。届时,铜基新材料循环产业园将形成完整的铜及稀贵金属冶炼产业链,预计年新增产值110亿元。
  如今的池州,各行业、各领域创绿创优热情澎湃,发展动能转换,发展模式创新,生产方式革新,生态“含绿量”一步步转化成发展“含金量”。
  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两高”项目零审批。开展“一企一策”节能诊断,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加快推进池州海螺存量熟料生产线、贵航特钢煤气综合利用发电、华尔泰合成氨制气节能环保升级改造等节能减煤技改项目,截至三季度末,池州市绿色贷款365.28亿元,同比增长74.08%。
  近年来,我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始终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池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出位置。2024年1-10月,战新产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7.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7%,均居全省第3位。其中,半导体产业集群入选首批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镁基等新材料产业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汽车领域科技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全市新兴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推进能源综合改革创新,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围绕贵池区和东至县风光资源丰富区域,持续推动光伏、风力发电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石台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积极服务棠溪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2024年1-10月份,可再生能源并网42.18万千瓦、同比增长36.06%,预计全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2亿千瓦时,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2%。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达到时序进度。
  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构建更加稳定生态系统
  成功举办池州市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场活动。组织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截至目前贵池区共调查发现物种1524种、东至县1561种、青阳县1485种、石台县1271种。各地发现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鹇、斑头秋沙鸭等珍稀物种。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华东地区动植物基因库、绿色自然博物馆。设立近40年来,保护区坚持“护绿”“管绿”并重,未发生森林火警、火灾、乱砍滥伐和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案件,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截至目前,保护区已知的野生植物、野生脊椎动物种类,与1983年第一次科学考察时相比,分别增加274种、49种。
  生态保护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强化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编制完成《池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谋划形成6项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15个项目领域,124个生态修复项目组成的三级工程项目体系。加强湿地智能化监管,建成十八索、秋浦河源、江豚保护区(池州段)智慧监管平台,进一步优化升金湖智慧监管系统升。筑牢自然生态屏障,完成营造林37.2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94%。实施10个省级森林质量提升示范片项目,建设面积1.72万亩。全年核查244个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疑似问题线索点位,完成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加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优化后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地17个,总面积10.9703万公顷。完成升金湖、九华山、齐山—平天湖等3个国家级保护地规划编制,统一规范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建成。
  立足富硒优势,石台县开发硒茶等硒产品100余种,拥有富硒农产品品牌68个,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达40亿元;青阳县持续推进九华黄精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链条化发展,目前全县黄精种植面积达4.3万亩,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20亿元……近年来,我市以九华黄精、池州鳜鱼、富硒农产品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培育水产业、林产业、硒产业、农产业等生态绿色产业。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达320亿元、同比增长11.2%。成功创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9个,纳入第五批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创建名单6个。
  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建设更加健全治理体系
  日前,在池州市入河排污口可视化管控平台大屏前,工作人员点开东至县尧渡河入江闸口,清晰地看到排污口氨氮、溶解氧等数据。在这里,实现了池州境内入河排污口情况“一屏掌握”。
  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深入开展信息化赋能污染防治行动,依托池州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集成整合入河排污口可视化管控、秸秆禁烧预警监控等两个系统,提升全市整体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一年来,两个系统总预警9062条,其中秸秆禁烧方面8926条、入河排污口监测方面136条。
  2023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青阳县某公司在未取得用地等手续情况下,在当地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违规开工建设光伏阵列,侵占七星河北侧河流水面约150亩。”经过及时治理和修复,如今,河道恢复了往日的神采。
  一年来,我市纵深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百日攻坚”行动,排查问题1680个,已完成整改1660个,整改完成率98.8%。我市在2024年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进驻期间,转办信访件数量在全省16个地市中最少;省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转办的196件信访件已办结188件,余下问题正序时推进整改。
  与此同时,市生态环境局坚持环境执法监管“严”的主基调,扎实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一年来共出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人员3563人次,检查企业1489家次,下达处罚决定书111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后,市生态环境局将锚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战略,突出精准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好池州蓝天碧水净土;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发挥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作用,促进绿色发展方式的低碳转型;加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系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治理,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作出应有的贡献。 (范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