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2月18日
纸上光阴
家里的老柜子里,至今还保存着几幅泛黄的木炭画。那是父亲年轻时的作品,黑白分明的线条勾勒出一张张生动的面容,眉眼间神韵毕现。每当我翻看这些画作,都仿佛能看到父亲年轻时的光影。
那是在阳朔小镇的西街,他独自支着一个简单的画架,用一支木炭条,画下了无数过客的容颜。父亲没上过美术学院,也没拜过名师。年轻时在街头看过一个艺人画木炭画,就被这门艺术深深吸引。凭着与生俱来的天分,他很快掌握了这门技艺。那个年代,照相机还是稀罕物,能把一个人的模样画得惟妙惟肖的画师,自然备受欢迎。
西街又叫“洋人街”,是外国游客的聚集地。父亲虽然不懂英文,却硬是学会了几个常用词。“Tomorrow、tenclock,”这句蹩脚的、语法都不正确的英语,是他和外国游客最常用的交流。游客坐在他的画架前,他就全神贯注地观察对方的五官特征,然后用木炭条精心描绘。几个小时,一张栩栩如生的肖像画就完成了。有一次,一位外国记者被父亲的画技吸引,用相机记录下了他作画的过程。后来,父亲发现自己的照片登上了一份外国报纸,有外国人带着这张报纸来寻他。那个专注作画的身影,那双在纸上游走的手,让异国的读者看到了中国街头艺术家的风采。
那时候,一张画能卖五元钱。在物价还不算高的年代,这是我的一罐奶粉钱,我的生活,就是父亲这样一笔一画挣来的。现在想来,那些画作承载的不只是父亲的艺术,更是一个年代的记忆,和一个家庭的温情。
后来,照相机普及了,街头写生的画师越来越少。父亲转而投身国画创作,再也不画肖像了。每次翻看那些旧作,我都会感到一丝惋惜。那些画中的面孔,有着怎样的故事?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现在又在世界的哪个角落?父亲的画作,或许还挂在他们的某个角落,成为他们对中国的一段珍贵回忆。
不论是早年的木炭画,还是后来的国画创作,父亲始终保持着一份执着的匠心。他的画室里总是安静,只有画笔和墨碟轻轻触碰的声响。在那里,时光似乎过得特别慢,让他能够专注地捕捉每一个细节,雕琢每一处笔触。几十年来,他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作画,将对艺术的追求,化作养家的责任。
时光飞逝,如今的西街,依然能看到画肖像的艺术家。他们手持铅笔,用现代素描技法勾勒游客的面容,画技娴熟,效果自然。但那种用木炭条在纸上反复推敲、耐心打磨的传统技艺,那种能将一张平凡的面孔画出照片般细腻效果的功夫,却是少见了。那个靠着一支木炭条、一张画纸就能安身立命的年代,已经渐行渐远。但在我心中,那个在街头专注作画的身影,永远定格成了最动人的画面——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和一位父亲的责任与坚守。
那是在阳朔小镇的西街,他独自支着一个简单的画架,用一支木炭条,画下了无数过客的容颜。父亲没上过美术学院,也没拜过名师。年轻时在街头看过一个艺人画木炭画,就被这门艺术深深吸引。凭着与生俱来的天分,他很快掌握了这门技艺。那个年代,照相机还是稀罕物,能把一个人的模样画得惟妙惟肖的画师,自然备受欢迎。
西街又叫“洋人街”,是外国游客的聚集地。父亲虽然不懂英文,却硬是学会了几个常用词。“Tomorrow、tenclock,”这句蹩脚的、语法都不正确的英语,是他和外国游客最常用的交流。游客坐在他的画架前,他就全神贯注地观察对方的五官特征,然后用木炭条精心描绘。几个小时,一张栩栩如生的肖像画就完成了。有一次,一位外国记者被父亲的画技吸引,用相机记录下了他作画的过程。后来,父亲发现自己的照片登上了一份外国报纸,有外国人带着这张报纸来寻他。那个专注作画的身影,那双在纸上游走的手,让异国的读者看到了中国街头艺术家的风采。
那时候,一张画能卖五元钱。在物价还不算高的年代,这是我的一罐奶粉钱,我的生活,就是父亲这样一笔一画挣来的。现在想来,那些画作承载的不只是父亲的艺术,更是一个年代的记忆,和一个家庭的温情。
后来,照相机普及了,街头写生的画师越来越少。父亲转而投身国画创作,再也不画肖像了。每次翻看那些旧作,我都会感到一丝惋惜。那些画中的面孔,有着怎样的故事?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现在又在世界的哪个角落?父亲的画作,或许还挂在他们的某个角落,成为他们对中国的一段珍贵回忆。
不论是早年的木炭画,还是后来的国画创作,父亲始终保持着一份执着的匠心。他的画室里总是安静,只有画笔和墨碟轻轻触碰的声响。在那里,时光似乎过得特别慢,让他能够专注地捕捉每一个细节,雕琢每一处笔触。几十年来,他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作画,将对艺术的追求,化作养家的责任。
时光飞逝,如今的西街,依然能看到画肖像的艺术家。他们手持铅笔,用现代素描技法勾勒游客的面容,画技娴熟,效果自然。但那种用木炭条在纸上反复推敲、耐心打磨的传统技艺,那种能将一张平凡的面孔画出照片般细腻效果的功夫,却是少见了。那个靠着一支木炭条、一张画纸就能安身立命的年代,已经渐行渐远。但在我心中,那个在街头专注作画的身影,永远定格成了最动人的画面——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和一位父亲的责任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