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12日
没入湖底的千年古城(三)
□ 通讯员 汪皖平
“皖南巨工”永济桥
陈村水库蓄水后,沉入太平湖水底的还有一座横跨石埭县城南门外舒溪河碧波之上的建筑物,它是被誉为“皖南巨工”的永济桥,曾是广阳城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石埭县城历史久远,城内外古建筑甚多,如城隍庙、文庙、毕锵府、城楼、宗祠等,建筑年代之久、建筑水平之高、建筑风格之奇,江南少有比肩者。永济桥是现代建筑,虽与历史建筑有些“距离”,但在那个年代里,石埭人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使用新型建桥材料,足以让人心生感慨。
这是怎样的一座桥?据2015年10月16日水下考古队调查,该桥现在淹没于水下十七八米深处,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湖水侵蚀,但桥的整体形状清晰可辨、保存完整。遗憾的是,我们已经无法亲眼目睹这座桥的“真容”,只能依据相关史料,揭开永济桥的神秘面纱。
根据《太平县志》记载,建永济桥缘于两次溺水事故。石埭县城北倚陵山,南凭舒溪河,是北连芜湖、南去徽州的必经之地,人烟稠密,热闹繁华,商贾云集。舒溪河南北两岸,原只有大南门外和小南门外的两道木桥维持交通,每逢雨季,山洪暴发,木桥常被冲倒,两岸交通仅靠渡船维系。1911年5月19日,南门外舒溪河渡船倾覆,淹死50余人。 1920年农历五月十八日,石埭城内照惯例出城隍会、唱城隍戏,民众纷纷进城烧香、观会,争先恐后挤上大南门的渡船,催促开船,船夫奈何不得,只好冒险摆渡,船至中流,水急浪高,船夫无法控制,竟遭倾覆,虽经奋力抢救,仅救起数人,溺死20多人。
旅住天津的石埭籍民族资本家陈劭吾、陈一甫兄弟得知这两起惨剧后,极为震惊,随即决心在广阳南门外舒溪河上造桥,与石埭、青阳、太平各县实业界人士联系磋商,发起广泛募捐活动,并带头捐2.4万银元。太平人陈少舟和旌德、江宁、南通等地实业界人士积极响应,总计募捐达到14万元。
资金有着落后,捐款者推荐当地知名人士孙敏斋(石埭崇实中学校长孙梅轩之父)和桂承之(崇实中学驻校校董,新中国成立后任石埭县文教科科长)两人负责监造。桥梁设计任务交给毕业于北洋大学桥梁科的陈范有,聘请美籍工程师裴特森作技术指导,并派员从外埠购进大量建筑材料。
皖南山区道路曲折难行,运输任务艰巨。粗长的钢筋全靠船只从芜湖运到青弋江上游,再卸在木排上,逆舒溪河而上运至石埭。施工任务更为繁重,承建这项工程的南通建筑公司工人们日夜扑在建筑工地上,和当地民工一起,夏不避酷暑,冬不畏严寒。自1923年7月动工起,经历了两个春秋,这座长180米、宽7米、高10米、11孔大桥终于横卧在舒溪河上。
永济桥被称作皖南山区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使用了新的建筑材料,整体设计科学。桥面两侧有1米高护栏,距护栏0.7米处有供独轮车行驶的车槽,桥两端筑有桥头护坡。北岸桥头建纪念亭一座,亭额刻“利步大川”四字,亭中立石碑4块,刻有建桥经过、护桥禁令和建桥功德名录,又建有两层小楼,供护桥值班住宿。1935年,修《石埭县志》,称该桥为“皖南巨工”。
令人惋惜的是,1942年,集结在青阳的日军有侵犯屯溪的迹象,驻守屯溪的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命令新七师工兵连炸毁桥北头3个桥墩,旨在阻止日军进犯。后来,被炸毁的桥面只能以木桥代替,剩下的半截混凝土大桥与半截木质桥相连接。1955年,省交通厅调来贝力式钢架接通北岸99.7米桥梁,夏季修复完工,秋季通车, 1971年被陈村水库淹没。
“皖南巨工”永济桥
陈村水库蓄水后,沉入太平湖水底的还有一座横跨石埭县城南门外舒溪河碧波之上的建筑物,它是被誉为“皖南巨工”的永济桥,曾是广阳城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石埭县城历史久远,城内外古建筑甚多,如城隍庙、文庙、毕锵府、城楼、宗祠等,建筑年代之久、建筑水平之高、建筑风格之奇,江南少有比肩者。永济桥是现代建筑,虽与历史建筑有些“距离”,但在那个年代里,石埭人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使用新型建桥材料,足以让人心生感慨。
这是怎样的一座桥?据2015年10月16日水下考古队调查,该桥现在淹没于水下十七八米深处,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湖水侵蚀,但桥的整体形状清晰可辨、保存完整。遗憾的是,我们已经无法亲眼目睹这座桥的“真容”,只能依据相关史料,揭开永济桥的神秘面纱。
根据《太平县志》记载,建永济桥缘于两次溺水事故。石埭县城北倚陵山,南凭舒溪河,是北连芜湖、南去徽州的必经之地,人烟稠密,热闹繁华,商贾云集。舒溪河南北两岸,原只有大南门外和小南门外的两道木桥维持交通,每逢雨季,山洪暴发,木桥常被冲倒,两岸交通仅靠渡船维系。1911年5月19日,南门外舒溪河渡船倾覆,淹死50余人。 1920年农历五月十八日,石埭城内照惯例出城隍会、唱城隍戏,民众纷纷进城烧香、观会,争先恐后挤上大南门的渡船,催促开船,船夫奈何不得,只好冒险摆渡,船至中流,水急浪高,船夫无法控制,竟遭倾覆,虽经奋力抢救,仅救起数人,溺死20多人。
旅住天津的石埭籍民族资本家陈劭吾、陈一甫兄弟得知这两起惨剧后,极为震惊,随即决心在广阳南门外舒溪河上造桥,与石埭、青阳、太平各县实业界人士联系磋商,发起广泛募捐活动,并带头捐2.4万银元。太平人陈少舟和旌德、江宁、南通等地实业界人士积极响应,总计募捐达到14万元。
资金有着落后,捐款者推荐当地知名人士孙敏斋(石埭崇实中学校长孙梅轩之父)和桂承之(崇实中学驻校校董,新中国成立后任石埭县文教科科长)两人负责监造。桥梁设计任务交给毕业于北洋大学桥梁科的陈范有,聘请美籍工程师裴特森作技术指导,并派员从外埠购进大量建筑材料。
皖南山区道路曲折难行,运输任务艰巨。粗长的钢筋全靠船只从芜湖运到青弋江上游,再卸在木排上,逆舒溪河而上运至石埭。施工任务更为繁重,承建这项工程的南通建筑公司工人们日夜扑在建筑工地上,和当地民工一起,夏不避酷暑,冬不畏严寒。自1923年7月动工起,经历了两个春秋,这座长180米、宽7米、高10米、11孔大桥终于横卧在舒溪河上。
永济桥被称作皖南山区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使用了新的建筑材料,整体设计科学。桥面两侧有1米高护栏,距护栏0.7米处有供独轮车行驶的车槽,桥两端筑有桥头护坡。北岸桥头建纪念亭一座,亭额刻“利步大川”四字,亭中立石碑4块,刻有建桥经过、护桥禁令和建桥功德名录,又建有两层小楼,供护桥值班住宿。1935年,修《石埭县志》,称该桥为“皖南巨工”。
令人惋惜的是,1942年,集结在青阳的日军有侵犯屯溪的迹象,驻守屯溪的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命令新七师工兵连炸毁桥北头3个桥墩,旨在阻止日军进犯。后来,被炸毁的桥面只能以木桥代替,剩下的半截混凝土大桥与半截木质桥相连接。1955年,省交通厅调来贝力式钢架接通北岸99.7米桥梁,夏季修复完工,秋季通车, 1971年被陈村水库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