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25日
杏花诗
一座村庄,有几株苍苍古木,似乎并不少见;古树之外,尚且还保留着一些斑驳、颓圮的古筑,就为数不多了;除了古木和古筑,倘若一座村庄再能够捧出一二古诗,那么,这个村庄就得刮目相看了。
杏花村远不止于此,它给我的见面礼是几百首古诗!
因此有人称其为“天下第一诗村”。我想此说即使有舛误,也不至于闹出误将小马驹当成骆驼的笑话。但是,我讨厌“天下第一”这种没有体温的广告式的表达。殊不知,帽子编织得太大,就成了一朵乌云。
未见到杏花村之前,我像很多人一样,对杜牧的那首《清明》已了然于心,我还曾经像个玩魔方的少年,对此诗进行拆解和重组,翻出许多花样,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这么简单。这种拆解与重组完全是出于喜爱,并无半点不敬和恶搞,不像时下那些历史名著的改编者,借改编制造许多文化垃圾。
我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不会写诗,也可以不读诗,甚至不知诗为何物,但他(她)的生命里应该有一小块干净的地方安放诗意,就像安顿我们干净的初恋与精神。我这么说不是瞎掰。记得早年三伏天的中午和父亲一起在庄稼地里锄草,白花花的日头烤得皮肤嗞嗞冒烟,父亲抬手擦汗时,一朵比草帽大不了多少的云将阴翳投在了他的身上,在那片刻的凉爽里,父亲随口冒出一句,云彩帮我擦汗了。你说,我父亲的生命里是不是也有诗?我想,一个地方大抵也是如此,哪怕它只有弹丸大小,若有一首好诗属于它,这个地方就耐人寻味了。
杏花村就是这样的一座村庄。
在我看来,杏花村就是一张孕育诗的温床,诗人到了这里,不出诗反倒不正常了。因而唐朝出,宋朝出,元朝接着出,到了明清就像母鸡下蛋似的,喜坏了主人。那些诗,都被一个叫郎遂的乡村文人收藏着,一一放进了《杏花村志》。尽管岁月久远,物是人非,但你只要捧起那些诗篇,便能从中嗅出江南烟雨的气味,土酒的气味,当然少不了杏花的气味。那一拨又一拨的诗人,多得像赶桃花汛的鱼群,自长江而入秋浦河、清溪河,当他们见了岸上的灼灼杏花,眼神便痴了,心跳便急了,诗胎暗结。于是,一个个弃舟而去,失魂似的在村郊和闾巷中寻寻觅觅,那其中就有南梁太子萧统的身影,“谪仙”李白的身影,武将军岳飞立马江南北望中原的身影,大明湖畔那个落魄才女李清照的身影,还有为挽救南明小朝廷命运而疲于奔命的宰相顾元镜的身影… …
我敢如此夸口,杏花村委实是一座被诗、酒、杏花染香的村庄。与那些徒有杏花而没有诗的村庄相比,我现在住的这个村庄,就明显地多出几分优雅、文静的气质。
在灿若杏花的诗篇中,杜牧的《清明》似一枝“出墙红杏”,它老枝横逸旁出,就那么轻轻一挑,便挑破了一个季节的秘密,把稀缺的春光分送给更多张望的眼神。那枝头上的花朵,亦不妖不冶,怎么都看不出有美人越轨之意。其实,只要它越出美,越出境界,那又何妨呢?
早年我对《清明》的解读只停留在字面上,认为那是诗人于旅途中偶感而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杜牧这个人乃三朝宰相之后,少时因《阿房宫赋》一举成名,曾红透了文人聚集的长安。但是,当他踌躇满志地踏上仕途后,竟左支右绌,力不从心,且一路磕磕绊绊,趔趔趄趄,直至四十多岁衔令来到江南蕞尔小城池州,头上仍然戴着一顶陈旧的刺史帽。这顶帽子,诗人从湖州戴到黄州,又从黄州戴到池州,应该早就厌倦了。然而,他又没有勇气轻轻一掷了之,不得不委屈地继续戴下去。这对一个才高气盛怀抱远大的人而言,其内心的摧折与痛苦可想而知。身处此境的杜牧之杜诗人,想必已经勘破仕途险恶,却又进退维谷,于是,他不得不借诗酒而旁求。恰好,池州城外这个“十里烟村一色红”的村庄,便被漂泊无定的诗人视为可以安顿心灵的地方。我臆测,借着牧童那不经意地一指,“欲断魂”的诗人怔忡望去,果然前方村舍隐隐,红杏在林,间有鸡鸣飘渺,狗吠虚静,禁不住心生向往之情。于是乎,一股从忧伤中蝉蜕出来的诗情便悄悄涌上心头… …
而那个天真烂漫的牧童,压根儿就不可能想到,他那不假思索地一“指”,便将一座原本寂寂无名的村庄,“指”成了东方大地上的一个名村,同时也将自己“指”成了我国旅游史上最早的一位导游。
杏花与诗,永远不老!
杏花村远不止于此,它给我的见面礼是几百首古诗!
因此有人称其为“天下第一诗村”。我想此说即使有舛误,也不至于闹出误将小马驹当成骆驼的笑话。但是,我讨厌“天下第一”这种没有体温的广告式的表达。殊不知,帽子编织得太大,就成了一朵乌云。
未见到杏花村之前,我像很多人一样,对杜牧的那首《清明》已了然于心,我还曾经像个玩魔方的少年,对此诗进行拆解和重组,翻出许多花样,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这么简单。这种拆解与重组完全是出于喜爱,并无半点不敬和恶搞,不像时下那些历史名著的改编者,借改编制造许多文化垃圾。
我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不会写诗,也可以不读诗,甚至不知诗为何物,但他(她)的生命里应该有一小块干净的地方安放诗意,就像安顿我们干净的初恋与精神。我这么说不是瞎掰。记得早年三伏天的中午和父亲一起在庄稼地里锄草,白花花的日头烤得皮肤嗞嗞冒烟,父亲抬手擦汗时,一朵比草帽大不了多少的云将阴翳投在了他的身上,在那片刻的凉爽里,父亲随口冒出一句,云彩帮我擦汗了。你说,我父亲的生命里是不是也有诗?我想,一个地方大抵也是如此,哪怕它只有弹丸大小,若有一首好诗属于它,这个地方就耐人寻味了。
杏花村就是这样的一座村庄。
在我看来,杏花村就是一张孕育诗的温床,诗人到了这里,不出诗反倒不正常了。因而唐朝出,宋朝出,元朝接着出,到了明清就像母鸡下蛋似的,喜坏了主人。那些诗,都被一个叫郎遂的乡村文人收藏着,一一放进了《杏花村志》。尽管岁月久远,物是人非,但你只要捧起那些诗篇,便能从中嗅出江南烟雨的气味,土酒的气味,当然少不了杏花的气味。那一拨又一拨的诗人,多得像赶桃花汛的鱼群,自长江而入秋浦河、清溪河,当他们见了岸上的灼灼杏花,眼神便痴了,心跳便急了,诗胎暗结。于是,一个个弃舟而去,失魂似的在村郊和闾巷中寻寻觅觅,那其中就有南梁太子萧统的身影,“谪仙”李白的身影,武将军岳飞立马江南北望中原的身影,大明湖畔那个落魄才女李清照的身影,还有为挽救南明小朝廷命运而疲于奔命的宰相顾元镜的身影… …
我敢如此夸口,杏花村委实是一座被诗、酒、杏花染香的村庄。与那些徒有杏花而没有诗的村庄相比,我现在住的这个村庄,就明显地多出几分优雅、文静的气质。
在灿若杏花的诗篇中,杜牧的《清明》似一枝“出墙红杏”,它老枝横逸旁出,就那么轻轻一挑,便挑破了一个季节的秘密,把稀缺的春光分送给更多张望的眼神。那枝头上的花朵,亦不妖不冶,怎么都看不出有美人越轨之意。其实,只要它越出美,越出境界,那又何妨呢?
早年我对《清明》的解读只停留在字面上,认为那是诗人于旅途中偶感而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杜牧这个人乃三朝宰相之后,少时因《阿房宫赋》一举成名,曾红透了文人聚集的长安。但是,当他踌躇满志地踏上仕途后,竟左支右绌,力不从心,且一路磕磕绊绊,趔趔趄趄,直至四十多岁衔令来到江南蕞尔小城池州,头上仍然戴着一顶陈旧的刺史帽。这顶帽子,诗人从湖州戴到黄州,又从黄州戴到池州,应该早就厌倦了。然而,他又没有勇气轻轻一掷了之,不得不委屈地继续戴下去。这对一个才高气盛怀抱远大的人而言,其内心的摧折与痛苦可想而知。身处此境的杜牧之杜诗人,想必已经勘破仕途险恶,却又进退维谷,于是,他不得不借诗酒而旁求。恰好,池州城外这个“十里烟村一色红”的村庄,便被漂泊无定的诗人视为可以安顿心灵的地方。我臆测,借着牧童那不经意地一指,“欲断魂”的诗人怔忡望去,果然前方村舍隐隐,红杏在林,间有鸡鸣飘渺,狗吠虚静,禁不住心生向往之情。于是乎,一股从忧伤中蝉蜕出来的诗情便悄悄涌上心头… …
而那个天真烂漫的牧童,压根儿就不可能想到,他那不假思索地一“指”,便将一座原本寂寂无名的村庄,“指”成了东方大地上的一个名村,同时也将自己“指”成了我国旅游史上最早的一位导游。
杏花与诗,永远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