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08日
黑皮面馆:不追网红爆款 只守一方本味
  □ 记者 许倩琪
  清晨6点,青阳定心桥北巷口,黑皮面馆已飘出阵阵油香。
  老板谢海涛站在明档灶台前,单手稳稳地掂起已倒油预热的铁锅,配菜在锅中迅速翻滚,发出“滋滋”声响 ,只见他抄起竹笊篱,将煮熟的小刀面精准倒入锅中,瞬间,白茫茫的雾气汹涌升腾。伴随着手腕发力,铁锅被颠得呼呼作响,金黄的炒面裹挟着火腿肠片,在热锅中上下翻飞,腾起的白烟里,咸香肆意飘散,顺着街巷悠悠弥漫开来… …
  17年来,这家以老板谢海涛小名“黑皮”命名的面馆,凭借一碗“锅气”十足的炒面,成为本地食客的“心头好”,更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当被问及经营秘诀时,老板谢海涛的回答朴素:“没有秘方,就是青阳家常味。”这份看似“无秘”的答案背后,实则是谢海涛17年如一日对食材和口味的严格把关。
  “‘锅气’足、油香浓”
  2008年,谢海涛和妻子牧小云在青阳定心桥北巷深处开了一家面馆。彼时,店里仅靠着三碗汤面撑起门面— —香菇肉末汤面的醇厚、黄豆虾米汤面的鲜甜、茭白虾米汤面的清雅,虽能留住街坊熟客,却始终缺了那簇点燃生意的火苗。
  转机来自一位熟客的随口一问:“老板,能炒碗面不?”作为土生土长的青阳人,谢海涛深谙青阳人口味,按照本地人“旺火快炒,油香不腻”的传统炒法,将面条与当季时蔬在灶台上翻飞出铿锵节奏,意外收获到食客“‘锅气’足、油香浓”的夸赞。
  一传十,十传百。这碗符合青阳人口味的黑皮炒面很快成为了面馆招牌。食客们大排长龙,让谢海涛不得不琢磨起扩大店面的主意。2024年,黑皮面馆从深巷搬至50米外的巷口,门面扩至3倍,日销300碗面,周末更达500碗。
  即便店面大了,谢海涛仍坚持“家庭作坊式”经营:母亲切菜、妻子下面、新招的伙计跑堂,自己则守着灶台。“火候差一秒,味道就两样。”他抹了把汗,铁锅在灶上转出半圈,油光锃亮。
  “老板,先别关门”
  “老板,先别关门,再等10分钟!我快到了!”临近下午2点,谢海涛的手机又响了。这是黑皮面馆的惯例——下午2点准时闭门,任凭食客“软磨硬泡”也不破例。
  “不是不想赚这份钱,是实在腾不出手。”他指着后厨冰柜里码放的牛肚、牛肉解释道,“荤菜需提前一天出水、过油、冷藏,次日再炒制;香菇肉末、黄豆虾米、茭白虾米这三种浇头底料,每一种都要慢火煨足90分钟。”为保证每日食材鲜活,谢海涛必须在下午2点准时闭店备料,这个雷打不动的规矩,反而成就了青阳餐饮界独份的“美味饥饿营销”。
  这份“笨功夫”换来了舌尖的诚意。宿州的夏女士专程驱车400多公里,只为让孩子尝一口“去年在九华山吃过的味道”;青阳一中的王子娴和同学们把这里当食堂,“加辣加蛋”的吆喝声里混着少年嬉笑;在附近上班的吴世林从大学生吃到职场人,直呼“一周三四次,吃不腻”。甚至有食客在小红书写下攻略:“赶不上高铁也一定要赶上2点前的最后一碗炒面!”
  “ 扎扎实实炒好一碗面”
  其实,谢海涛也有自己的坚守。17年来,面馆的浇头食材由菜市场清晨直送,调料只用家常款。“我要保证每一碗面的品质。”谢海涛坚定地说。
  去年夏天,一位老客想点牛肚汤面,却被谢海涛婉拒:“天热牛肚存不住,给您换炒面吧?”这幕被徐女士看在眼里:“老板宁可不赚钱也要保品质,吃得踏实。”
  黑皮面馆的热度也吸引了许多闻名而来的食客、创业者,不少人特意来青阳,请求谢海涛开分店、搞加盟,但他始终不为所动。“味道一散就守不住了,不如扎扎实实炒好一碗面。”
  下午2点,卷闸门缓缓落下。谢海涛转身扎进后厨,灶火重新燃起。铁锅里,明天的浇头正咕嘟冒泡,香气顺着排风扇飘向老街… …
  一碗炒面,十七载烟火。这里没有精致的摆盘,却有街巷的温度;不追网红爆款,只守一方本味。正如谢海涛所说:“‘锅气’易散,但用心做面的诚意,街坊们永远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