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08日
玩春
温煦的东风,吹走固守在角落里的寒冷,吹开惺忪的双眼,也吹醒了迟钝的大脑。站在清晨的阳台上,清晰地感受空气里那份带着春意的清新和立在枝头上的新生命,这勾起童年“玩春”的记忆。
孩童时,脱下厚重棉衣,把所有时间和精力,一股脑地投进无限的春光里,从中找寻乐趣。春天最先“玩”的项目是“听春”,尽管有装模作样之嫌。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第一声春雷炸响在空中,耳尖的小伙伴,便真切听到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春笋奋力破土的响动。蛰伏一冬的蚂蚁,还有各种不知名的小昆虫,急不可耐地钻出地面,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老屋旁的小溪中,鱼虾、泥鳅和不知名的水虫时而欢快地蹦跳着,响声逗引着我们不顾溪水冰凉刺骨,挽起裤腿就下水捕捞。当然,百听不厌的还是鸟儿的欢唱:小麻雀纵情歌唱,小燕子叽叽喳喳,许多不知名的鸟儿时不时飞过来插科打诨,参与大合唱。整个村子上空俨然成了群鸟狂欢的天堂… …
没“听”够“听”透,独特诱人的“味道”很快就霸占我的味蕾,留下了保持至今顽固至极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这便是心目中的“咬春”。民俗中的“咬春”,是指立春那天要吃春盘、春饼和春卷之俗。一年中最初的美食就是从春卷开始的,美其名曰:“把春天卷成美食”。与这种带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美食相比,我青睐的“咬春”是每餐的“下饭菜”。自香椿树顶端枝条上冒出绿中带红、散发着特殊香味的嫩芽被母亲烹饪成“香椿煎鸡蛋”“香椿炒腊肉”“香椿拌豆腐”后,每日餐桌上几乎都能“咬”到野菜,蒲公英、马齿苋、榆树叶、槐树叶、野蓬蒿不仅笑靥迎人,更是清香诱人;马兰头、金花菜、枸杷头、野竹笋、野香芹随后登场,其浓浓的香味让人咬得如痴如醉。那时中午和傍晚,人虽在外边疯,可鼻子却像小狗一般灵敏,闻到家里飘出来的野菜香味,不用呼唤,就屁颠屁颠跑回家。当然,酷爱“咬春”的重要原因是,咬在嘴里的春天带有母亲的关爱,因为心灵手巧的母亲总能让红绿相间的香椿、碧绿欲滴的马齿苋等变成美食,且飘出各种天然的香味。
肆无忌惮地“闹春”,则是我童年春天娱乐生活的主旋律。农村老家房前屋后的春色,总让人欢喜不尽。只要脱离父母视线,几个年龄相仿的小孩就跑到碧绿欲滴的草丛中,蹦跳雀跃,嬉戏瞎闹。有时戴着竹枝编成的伪装帽,吹着柳枝做的口哨,玩着捉迷藏抓特务打鬼子的游戏;有时干脆无所事事地趟在巴根草坪上,呼吸着清新空气,构筑着幼稚的梦想。印象最深的当然是玩泥巴。几场谨慎的春雨松软了冻硬的泥土,我们便开始做起了玩泥巴游戏。好在乡下泥巴资源非常丰富,第一次玩泥巴,用的是邻居建房剩下的黄泥巴。连铲带运地将一小堆黄泥巴弄到门前石凳上,凭记忆捏起了小汽车、大飞机、大黄马等。那时,没见过真正的飞机,便照着连环画上的将黄泥捏一个长条,然后用手指一点点地“抠”车头、车轮、车窗;捏飞机,则是先把黄泥滚成一个圆筒,尔后一点点地给它“装”机头、机翼、机尾……待把一小堆泥巴捏成了泥飞机、泥汽车、小泥人后,放在石凳晒。“制造”的新产品往往没等晒干,就纷纷裂开了。虽然我们制作的“小泥牛”等无法跟小商小贩呼应“鞭春”民俗所出售的栩栩如生的“小泥牛”相提并论,可当时烂泥巴“闹春”,让我从童年生活的经历中找到了创作的切口。
现如今,童年听春、咬春和闹春已幻变成浓郁的“乡愁”,深深嵌进记忆深处,一经春风吹拂,全部苏醒,像明媚的春光,始终温暖着我的生活。
孩童时,脱下厚重棉衣,把所有时间和精力,一股脑地投进无限的春光里,从中找寻乐趣。春天最先“玩”的项目是“听春”,尽管有装模作样之嫌。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第一声春雷炸响在空中,耳尖的小伙伴,便真切听到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春笋奋力破土的响动。蛰伏一冬的蚂蚁,还有各种不知名的小昆虫,急不可耐地钻出地面,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老屋旁的小溪中,鱼虾、泥鳅和不知名的水虫时而欢快地蹦跳着,响声逗引着我们不顾溪水冰凉刺骨,挽起裤腿就下水捕捞。当然,百听不厌的还是鸟儿的欢唱:小麻雀纵情歌唱,小燕子叽叽喳喳,许多不知名的鸟儿时不时飞过来插科打诨,参与大合唱。整个村子上空俨然成了群鸟狂欢的天堂… …
没“听”够“听”透,独特诱人的“味道”很快就霸占我的味蕾,留下了保持至今顽固至极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这便是心目中的“咬春”。民俗中的“咬春”,是指立春那天要吃春盘、春饼和春卷之俗。一年中最初的美食就是从春卷开始的,美其名曰:“把春天卷成美食”。与这种带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美食相比,我青睐的“咬春”是每餐的“下饭菜”。自香椿树顶端枝条上冒出绿中带红、散发着特殊香味的嫩芽被母亲烹饪成“香椿煎鸡蛋”“香椿炒腊肉”“香椿拌豆腐”后,每日餐桌上几乎都能“咬”到野菜,蒲公英、马齿苋、榆树叶、槐树叶、野蓬蒿不仅笑靥迎人,更是清香诱人;马兰头、金花菜、枸杷头、野竹笋、野香芹随后登场,其浓浓的香味让人咬得如痴如醉。那时中午和傍晚,人虽在外边疯,可鼻子却像小狗一般灵敏,闻到家里飘出来的野菜香味,不用呼唤,就屁颠屁颠跑回家。当然,酷爱“咬春”的重要原因是,咬在嘴里的春天带有母亲的关爱,因为心灵手巧的母亲总能让红绿相间的香椿、碧绿欲滴的马齿苋等变成美食,且飘出各种天然的香味。
肆无忌惮地“闹春”,则是我童年春天娱乐生活的主旋律。农村老家房前屋后的春色,总让人欢喜不尽。只要脱离父母视线,几个年龄相仿的小孩就跑到碧绿欲滴的草丛中,蹦跳雀跃,嬉戏瞎闹。有时戴着竹枝编成的伪装帽,吹着柳枝做的口哨,玩着捉迷藏抓特务打鬼子的游戏;有时干脆无所事事地趟在巴根草坪上,呼吸着清新空气,构筑着幼稚的梦想。印象最深的当然是玩泥巴。几场谨慎的春雨松软了冻硬的泥土,我们便开始做起了玩泥巴游戏。好在乡下泥巴资源非常丰富,第一次玩泥巴,用的是邻居建房剩下的黄泥巴。连铲带运地将一小堆黄泥巴弄到门前石凳上,凭记忆捏起了小汽车、大飞机、大黄马等。那时,没见过真正的飞机,便照着连环画上的将黄泥捏一个长条,然后用手指一点点地“抠”车头、车轮、车窗;捏飞机,则是先把黄泥滚成一个圆筒,尔后一点点地给它“装”机头、机翼、机尾……待把一小堆泥巴捏成了泥飞机、泥汽车、小泥人后,放在石凳晒。“制造”的新产品往往没等晒干,就纷纷裂开了。虽然我们制作的“小泥牛”等无法跟小商小贩呼应“鞭春”民俗所出售的栩栩如生的“小泥牛”相提并论,可当时烂泥巴“闹春”,让我从童年生活的经历中找到了创作的切口。
现如今,童年听春、咬春和闹春已幻变成浓郁的“乡愁”,深深嵌进记忆深处,一经春风吹拂,全部苏醒,像明媚的春光,始终温暖着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