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09日
南原郑氏:尚书树德 耕读传家
□ 记者 陆寒芳
在东至县葛公镇永正村,青山叠翠处,白墙黛瓦间,一座三进两天井式徽派建筑— —南原郑氏宗祠“焕公祠”已静立四百余年,与不远处的紫溪古桥相互映衬。堂内,“尚树堂”匾额高悬,明代名臣郑三俊题写的“通德蔼流风门第欲高还树德,尚书绵世泽履声思继在攻书”等四副楹联,凝练着郑氏家族“耕读传家”的家风文化,虽历经岁月洗礼,仍滋养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南原郑氏祖上为唐代“七姓十家”中的荥阳郑氏,在唐朝乾符年间从祁门县西乡昼锦里营前(今祁门县闪里镇)迁居到建德县南原(今东至县葛公镇洪方村牌楼下),明朝嘉靖年间又逐渐分迁到南原周边。家族代表人物郑三俊是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代重臣,有“三部尚书”之称。他一生经历了晚明由盛转衰、社会动荡、民族危难的艰难时期,为官期间遭三次弹劾罢免,三次起复任用,却始终不改儒生本色,怀抱忧国忧民家国情怀,《明史》载其“为人端严清亮,正色立朝”。而其为官做人的品格,离不开南原郑氏家风文化的根植涵养。
“南原郑氏祖训和家规以‘尚书’‘树德’为核心要义,告诫子孙在刻苦学习、投身报国的同时,更要洁身自好、光明磊落。”永正村党支部副书记郑玉宝介绍。郑氏家族铭记祖训——“善似青松恶似花,松常冷淡不如花。忽然一日严霜至,只见青松不见花。”他们以青松示节,教育子孙不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像青松一样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培养正直、朴素、坚强的内在品质。
郑氏家族十分重视教育。郑三俊先后就读于南原郑氏私塾学堂、黄龙庵书院和唐山寺书院。他不畏家贫,刻苦自励,勤奋不息。相传,郑三俊在黄龙庵书院求学期间非常用功,有次先生见其很晚才钻进黑蚊帐里睡觉,于是吟了句“乌龟帐,帐乌龟,爬上爬下”,郑三俊略一思索,续道“黄龙庵,庵黄龙,飞进飞出”。先生听后暗暗称奇,认为他将来绝非等闲之辈,从此更加用心教导。后来,郑三俊不负众望,23岁考中举人,24岁考中进士。
金榜题名后,郑三俊没有得意,反而在给兄弟的家书中表示,自己其实才智平平,但机会和运气比家族里的同辈兄弟要好一些,非常幸运考中举人和进士。而对自己身为进士却只出任县令,他又在信中表示“世间事全仗自家精神……精神到事业亦到”,意思是说,只要抖擞精神、奋发图强,一定可以事业有成。
郑三俊始终将体察民情、为民解忧作为施政之本。“他任元氏知县时,一次借宿山间古庙,看到几十名山民背着山货赶路,询问后得知是当地南正村百姓因离集市太远,只能摸黑出发。为此,郑三俊与村民约好时间,在南正村开办集市,且规定官府不收取任何税赋。这一举措不仅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郑玉宝告诉记者。此外,郑三俊还亲力亲为赈灾抚民,积极兴修水利工程,严禁宗藩侵占百姓田舍……在人才培养方面,他同样不遗余力,兴办教育,亲自教授,秉持清正公平的态度选拔人才,时人称为“真为知人得士”。
近年来,南原郑氏宗祠经修缮维护,得以完好保存,不仅展示了郑三俊的生平事迹,还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场所,发挥着弘扬家风、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如今,郑氏后人仍延续祖德,热心公益:郑玉东自发捐赠路灯25盏,方便村里老人夜行;郑玉友、郑玉忠、郑太平连续9年参与助老、清“白”等志愿服务;郑观全夫妻被评为“好公婆”……此外,郑氏后人还以家训为准则,注重礼仪教化,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和睦。
郑氏家风历久弥新,既铭刻于古祠楹联,更践行于当代善举,彰显传统家训的永恒价值,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在困境中坚守初心、在平凡中践行善举,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在东至县葛公镇永正村,青山叠翠处,白墙黛瓦间,一座三进两天井式徽派建筑— —南原郑氏宗祠“焕公祠”已静立四百余年,与不远处的紫溪古桥相互映衬。堂内,“尚树堂”匾额高悬,明代名臣郑三俊题写的“通德蔼流风门第欲高还树德,尚书绵世泽履声思继在攻书”等四副楹联,凝练着郑氏家族“耕读传家”的家风文化,虽历经岁月洗礼,仍滋养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南原郑氏祖上为唐代“七姓十家”中的荥阳郑氏,在唐朝乾符年间从祁门县西乡昼锦里营前(今祁门县闪里镇)迁居到建德县南原(今东至县葛公镇洪方村牌楼下),明朝嘉靖年间又逐渐分迁到南原周边。家族代表人物郑三俊是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代重臣,有“三部尚书”之称。他一生经历了晚明由盛转衰、社会动荡、民族危难的艰难时期,为官期间遭三次弹劾罢免,三次起复任用,却始终不改儒生本色,怀抱忧国忧民家国情怀,《明史》载其“为人端严清亮,正色立朝”。而其为官做人的品格,离不开南原郑氏家风文化的根植涵养。
“南原郑氏祖训和家规以‘尚书’‘树德’为核心要义,告诫子孙在刻苦学习、投身报国的同时,更要洁身自好、光明磊落。”永正村党支部副书记郑玉宝介绍。郑氏家族铭记祖训——“善似青松恶似花,松常冷淡不如花。忽然一日严霜至,只见青松不见花。”他们以青松示节,教育子孙不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像青松一样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培养正直、朴素、坚强的内在品质。
郑氏家族十分重视教育。郑三俊先后就读于南原郑氏私塾学堂、黄龙庵书院和唐山寺书院。他不畏家贫,刻苦自励,勤奋不息。相传,郑三俊在黄龙庵书院求学期间非常用功,有次先生见其很晚才钻进黑蚊帐里睡觉,于是吟了句“乌龟帐,帐乌龟,爬上爬下”,郑三俊略一思索,续道“黄龙庵,庵黄龙,飞进飞出”。先生听后暗暗称奇,认为他将来绝非等闲之辈,从此更加用心教导。后来,郑三俊不负众望,23岁考中举人,24岁考中进士。
金榜题名后,郑三俊没有得意,反而在给兄弟的家书中表示,自己其实才智平平,但机会和运气比家族里的同辈兄弟要好一些,非常幸运考中举人和进士。而对自己身为进士却只出任县令,他又在信中表示“世间事全仗自家精神……精神到事业亦到”,意思是说,只要抖擞精神、奋发图强,一定可以事业有成。
郑三俊始终将体察民情、为民解忧作为施政之本。“他任元氏知县时,一次借宿山间古庙,看到几十名山民背着山货赶路,询问后得知是当地南正村百姓因离集市太远,只能摸黑出发。为此,郑三俊与村民约好时间,在南正村开办集市,且规定官府不收取任何税赋。这一举措不仅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郑玉宝告诉记者。此外,郑三俊还亲力亲为赈灾抚民,积极兴修水利工程,严禁宗藩侵占百姓田舍……在人才培养方面,他同样不遗余力,兴办教育,亲自教授,秉持清正公平的态度选拔人才,时人称为“真为知人得士”。
近年来,南原郑氏宗祠经修缮维护,得以完好保存,不仅展示了郑三俊的生平事迹,还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场所,发挥着弘扬家风、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如今,郑氏后人仍延续祖德,热心公益:郑玉东自发捐赠路灯25盏,方便村里老人夜行;郑玉友、郑玉忠、郑太平连续9年参与助老、清“白”等志愿服务;郑观全夫妻被评为“好公婆”……此外,郑氏后人还以家训为准则,注重礼仪教化,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和睦。
郑氏家风历久弥新,既铭刻于古祠楹联,更践行于当代善举,彰显传统家训的永恒价值,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在困境中坚守初心、在平凡中践行善举,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