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15日
打出“特色牌” 融出好“丰”景

图为张溪镇乡村航拍图。
□ 通讯员 崔蕾 文/图
春日里,张溪镇漫山遍野的桃花、李花竞相绽放,金灿灿的油菜花铺展成海,空气中涌动着蓬勃生机。
朵朵鲜花不仅装点了大地,更助推了乡村振兴。近年来,张溪镇以产业振兴为抓手,锚定“特色化、品牌化、链条化”发展方向,将春日繁花转化为“经济硕果”,走出了一条以黄桃、蓝莓、蜂糖李等特色产业为支撑、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特色种植“点绿成金”
依托丘陵地貌和生态优势,张溪镇盘活存量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构建“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在葛仙铺村,200余亩黄桃果树蔚然成林。自2018年开始,该村以“党组织+合作社+农户”形式激活“沉睡的”土地资源,种植桃树万余株,近几年黄桃基地的年产量约为10万斤,每年可带动周边4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
在兰田村蓝莓基地,蓝莓树上挂满了银铃般的小花朵,工人们忙着给树苗施肥浇水。该村的蓝莓产业既盘活了闲置山场,帮助农户就近就业,又拓宽了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据该村党总支书记杨莉青介绍,去年,基地采摘蓝莓6000余斤,为集体经济带来收益21.6万元,配套的120平方米管理房和400平方米仓储、冷链区也投入使用。兰田村还为蓝莓注册了“耘谷源”商标,让蓝莓产业在品牌化道路上前进了一步。
除了黄桃和蓝莓,从贵州“远嫁”而来的蜂糖李也成了张溪产业发展的“新名片”。在东湖村蜂糖李种植基地,蜂糖李花以其独有的清雅之姿相继绽放,点缀着昔日的千亩荒山。“ 前来采摘的游客都对蜂糖李夸赞有加,我非常开心,也坚定了我的选择,一定要把这份产业干下去,并且要带着大家一起干,把好的产业做大做强。”东至县忠英家庭农场负责人陈贵忠说,该农场采取“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蜂糖李并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目前,东至县种植蜂糖李的乡镇有张溪镇、洋湖镇、东流镇、花园乡,蜂糖李种植总面积2000余亩。
链条延伸“接二连三”
如何让田间地头的“初级品”变身“增值品”?张溪镇在延链补链上下功夫,聚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提供土地、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支持,努力打造“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延链增效”和集群式发展。
在蓝水村,订单式辣椒种植项目让村集体经济产生了从无到有的质变。为满足辣椒等农产品的加工需求,在张溪镇政府大力支持下, 2023年,该村投入380万余元建设了辣椒烘干厂,并配有大小型烘干设备5台套,管理房、分拣车间及冷链设备等配备设施一应俱全。
在土桥村池州寻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建的标准化食品加工车间里,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一颗颗黑木耳经过精准筛选、分级包装,即将发往全国各地。据悉,该公司于2021年落户张溪镇,坚持“标准化+品牌化”双轮驱动,率先在黑木耳产业发力,投资300万元建成3000平方米标准化车间,引入智能化生产线,推动产品通过有机认证、富硒认证,开发出木耳酱、即食木耳等新型深加工产品,多渠道扩大黑木耳销路。
该镇还积极探索“电商兴农”新路径,发挥电商产业园渠道优势,让特色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依托东至县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打造的“寻味东至”电商直播实训基地,建设6个公共直播间,通过直播间将本地优质农特产品销售出去,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贡献力量。2024年,该镇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农产品营业额达200余万元。
农文旅融合“跨界出圈”
以花为媒、以果会友。近年来,张溪镇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致力于做好“旅游+”文章。
成片的油菜花、火红的草莓、成串的蓝莓、清香的黄桃、甜蜜的蜂糖李……该镇积极推行“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模式,通过产业引来人气、带动经济,让“采摘游”为乡村带来蓬勃生机,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在联盟村升金湖科考研学基地,十几栋古风古韵、青砖灰瓦的民宿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目前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和室外景观打造,计划于今年7月份竣工。该基地坚持生态优化、绿色低碳理念,依托碧绿稻田与茂密山林,以升金湖候鸟迁徙保护为主题提供低碳课堂、候鸟科普、自然研学、农耕体验等研学课程,联动周边打造适合周边游、自驾游、微度假、摄影观鸟爱好者及自然探索者的游玩路线。
“田间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的融合发展模式让村民吃上了“生态饭”,更催生了乡村文创、康养休闲等新业态,实现了“沉睡”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从“春华”到“秋实”,张溪镇用特色产业这把“金钥匙”打开了乡村振兴的“丰收门”。如今,这个农业大镇正以产业兴旺为笔、以三产融合为墨,在沃野田畴间书写“强镇富民”时代答卷,打造乡村振兴的“张溪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