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16日
让高龄患者重获行走自由
— —记石台县人民医院骨科医生汪文德
  □ 通讯员 徐敏可 江雪飞
  “ 是这里不舒服?痛吗?把腿伸直,再收起来。”在县人民医院骨科诊室,59岁的汪文德医生正弓着腰为一名老人检查腿部,目光专注而温和。从医近40年,这位从芜湖中医学校毕业、先后在弋矶山医院和省立医院进修的骨科主治医师,用一双妙手在髋关节手术领域创造了让同行惊叹的纪录——经他主刀的80岁以上高龄髋关节置换手术已达40余例,其中两名患者分别以103岁和97岁高龄刷新我市同类手术年龄纪录。
  “汪医生,您看我妈妈能自己拄拐走两步了!”近日,患者裴等男的女儿向汪文德报喜。视频里,家住小河镇红石村的裴等男拄着拐杖,在客厅里缓缓踱步,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笑容,手中的拐杖轻轻点地,发出“咚咚”的声响。
  时间回溯到两年前。2023年深冬,当时97岁的裴等男因摔跤导致髋关节骨折卧床不起。“疼得直哼哼,饭喂到嘴边都没力气张嘴。”回忆起母亲最严重的时刻,裴等男的女儿红了眼眶,“跑了三家医院,都说风险太大,让我们准备后事。”就在一家人绝望之际,同村的赤脚医生建议:“去找县医院的汪文德医生,他敢接别人不敢接的‘硬骨头’。”
  见到瘦骨嶙峋的老人,汪文德看了各项检查指标后,手指在X光片上轻轻划过:“股皮质中断,骨块位移,但心肺功能还能承受手术。”面对犹豫不定的家属,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记着近10例90岁以上同类手术的成功案例,满怀信心地对家属说:“风险确实大,但不做手术,老人只能在疼痛中熬日子。我们有全套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案,你们可以放心。”
  手术当天,麻醉科、心内科专家全程护航,汪文德仅用30分钟就精准完成关节置换手术。术后第3天,老人在助行器上颤巍巍站立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如今,裴等男每天都要拄着拐杖在院子里走三圈。“多亏汪医生,不然我母亲早就瘫痪卧床了。”裴等男的女儿逢人便说,“汪医生做手术前,把每个风险都讲得明明白白,让我们心里有底,更加相信医学的力量。”
  无独有偶,在东至县张溪镇,95岁的章花妹最近能坐在门前择菜了,谁能想到,半年前她还因髋关节疼痛整夜呻吟,只能靠止痛片勉强入睡。
  “疼起来像有把刀子在骨头里搅。”回忆起发病时的情景,老人眼眶泛红,“在外地医院住了一个月,花了不少钱,医生说年纪太大没法手术,让回家养着。”直到章花妹的女婿偶然听说石台县医院有个汪医生,专给高龄老人治骨头病,而且技术很过硬,家人便把她推进汪文德的诊室。
  “老太太,您试着蹲一下?”看着老人艰难地弯曲膝盖,汪文德一边触诊一边轻声安慰,“别担心,我们先作个全面评估。”整整3页的检查报告,他逐字分析,最终在多学科会诊中拍板:“手术指征明确,我们有能力完成。”
  手术前一晚,汪文德特意来到病房,握着老人的手说:“明天睡一觉,起来就能走路了。”这句承诺,让章花妹忐忑的心安定下来。最终,汪文德凭借细致的术后调理方案,让老人术后24小时就开始进食,3天便能坐起。如今,章花妹已经能够独立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高龄手术不是冒险,是科学评估后的精准施策。”谈及自己的“高龄手术经”,汪文德推了推眼镜,“从术前营养支持到术后调理,从血栓预防到心肺功能维护,每个环节都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如今,找他看病的患者中,慕名而来的高龄老人越来越多。面对赞誉,他总是摆摆手:“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看着这些老人能站起来,能和家人围桌吃饭,比拿什么奖都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