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16日
艰辛离乡路
  □ 通讯员 汪皖平 江雪飞 徐敏可
  听说要移民时,广阳镇的大街小巷,“ 搬迁”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故土难离,广阳镇的老人、妇女们格外表现出依依不舍。
  今年85岁的詹锦华属于第一批移民,她老家在原太平县山区,自幼家境贫寒,18岁嫁到石埭县城(广阳)后,平生第一次住上了三间瓦房,这让她兴奋不已。她与丈夫精心维修了房屋,由于家里人口多,公婆、小叔子加上孩子7口人,住房还有些紧张,她便拿出丈夫做手工活攒下的积蓄,又在屋后加盖了三间草屋,基本解决了住房问题。
  1958年,正当他们对未来的好日子充满希望时,突然接到了搬迁的通知,要求他们家在第二年春天移民到别处去。“接到搬迁通知的那一天,我们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特别是我的公婆,他们在广阳镇生活了一辈子,怎么也不相信这座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城会一下子被水淹没。”詹锦华说,搬迁工作队三番五次地上门做工作后,他们迟迟不愿意做搬走的准备,心里惦念的是倾注了全家人几年的心血才建起的家园。
  “开始是劝说、动员、做工作,好多人不愿意行动。拖到1959年底,移民工作队只好下达限期搬迁的通知。我家三间瓦房上全是明清时代厚实的老瓦,如果被水淹掉了,将是一笔很大的损失。在临近搬迁的最后期限,我们全家连夜上房卸瓦,用了一整夜,才把一万多块屋瓦卸下来。”詹锦华说。
  当时的移民方式多种多样,有整体移民的,有就近后靠的,也有投亲靠友的。据詹锦华回忆,她家采取的是最后一种方式,由丈夫做篾匠时认识的熟人介绍,他们选择在河口乡下堡畈生产队落户。
  詹锦华说,搬家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家里桌椅板凳、坛坛罐罐不说,就是那一万多块老瓦和一大堆房料堆在门口,就像一座小山,一车都装不下,看着就发愁。无论怎么装,迫于无奈,他家还是将不少杂七杂八的东西留在了原地。在那个年代,物资极其匮乏,她连家里的火煤炭、猪食槽都舍不得丢下,但又心疼搬运第二趟的车费,全家人只得用从广阳粮站借来的板车,一趟又一趟地人工搬运。那时,广阳至黄土岭公路还没有贯通,得绕道青阳县的桥头店才能到达河口下堡畈,足足40公里,砂石路遇到雨雪天气,一路寒风、一路泥泞,往返一趟,需要两天时间。
  初到下堡畈,当地村民都很热心,大家一起帮忙,仓促间盖了一幢“合六间”的土坯房。詹锦华一家暂时有了住处,但困难还是接踵而来。她与丈夫长期生活在城里,对于生产队里的各种农活一窍不通,连最基本的工分都挣不到,一年下来,超支巨大,成为当地有名的“超支户”。后来,詹锦华的丈夫听说兰关公社成立了手工业合作社,想方设法进入社里,算是谋到了可靠的“饭碗”。1972年,她们全家移居当时的兰关公社,租一间民房,靠着丈夫的篾匠手艺,勉强过上了能够“糊口”的日子。1973年,兰关公社在稠岭上开办林茶厂,招募工人,夫妻俩看准机会,成了林茶场的工人。一家人又在稠岭的山沟沟搭了几间草屋,总算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
  与詹锦华相比,谢玉珍家搬迁到兰关公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要少得多。谢玉珍原住在广阳镇东街,公公经营着一家祖传理发店,前店后坊,市口非常好,仅靠着理发生意,她们家就生活得很宽裕。第一次移民动员时,公公就是不愿走。到了陈村水库停工时,谢玉珍说:“一家人高兴得不得了,公公见人就说,广阳保住了,店面保住了,家产保住了。”
  可他们哪里想到,安定的日子只过了几年。1969年,陈村水库复工建设,第二次移民随之而来。“这一次移民,基本上采取定向安置的政策,给予每间房屋400元的经济补助,外加每人80元的落地农具款。我家6口人,被评4间房,加上农具补助款,计人民币2080元。”谢玉珍说,公公看到政府补助了这么多钱,也就没有再说二话。1970年1月,全家人痛痛快快找了一辆卡车,将家里的“值钱”家当,特别是理发店里那些家什,一车子拉到兰关公社街上生产队,剩下的砖瓦、木料一概没要。
  “我还记得,全家人挤在汽车上家当的夹缝中,在赶往兰关的路上,鼓鼓囊囊缝在公公腰间的钞票,一路上不知被他摸了多少回。”谢玉珍回忆道。这也难怪,当时有这样一笔“巨款”,谁都会对未来充满希望。
  希望是美好的,但现实却很残酷。谢玉珍没有想到,到达落户地点后,竟到了“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地步——宅基地没有落实,每人80元的农具补贴必须上交生产队。这样一来,她家只得在靠近山脚的一块荒地上白手起家,历时7个月,盖起一幢砖木结构的简易住房。“原以为盖房子要不到几个钱,哪里知道所有材料、人工用的都是实打实的票子,屋子竣工后一盘算,1600元用得一分不剩,还欠下200多元债务。”谢玉珍说。
  “200多元负债现在不算什么,那时候可以压倒一个家庭。”谢玉珍说起当时的处境,不胜唏嘘,“那时街上生产队经济条件还是比较好的,一个劳动力的标准工分值是一块钱,即使这样,全家人还是急得睡不着觉。因为孩子小,公公年龄大,丈夫从小娇生惯养,我身体又很弱,所以一家没有一个完整的劳动力,一年只能在生产队挣100元左右的工分,扣除口粮钱,不但没钱进家门,还超支好几百元。后来实在没法子了,70多岁的公公在屋子的外面搭了个草棚,重新支起理发摊子,理一次发2毛钱,一直理到80多岁去世前,债务都没有还清。”
  穿越时空的隧道,时间一晃过去50多年。当年的移民,如今大多老去或故去。进入耄耋之年的詹锦华和谢玉珍是众多移民的缩影,她们在移民过程中历经艰辛,体现了舍小家为大家、默默奉献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