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30日
科技赋能春耕 绘就丰收图景
  □ 通讯员 吴顺
  谷雨过后,大地回暖,正是春耕好时节。在小河镇的广袤田野上,早稻、再生稻的育苗及机插秧工作全面铺开,农机穿梭于稻田之间,一株株秧苗整齐挺立,勾勒出一幅现代农业春耕图。
  为有效抵御倒春寒等不利气候影响,樟村村育秧工厂创新采用“叠盘暗化升温出苗”技术,打造出恒温恒湿的智能温室环境。在这一技术加持下,秧苗在“摇篮”中茁壮成长,均匀萌发,出苗时间大幅缩短,种子利用率提升了20%。通过对光照、温湿度的实时精准调控,每一株秧苗都能汲取充足的养分,达到苗齐苗壮的理想状态,仅需20天便可出苗移栽,为机插秧工作争取到宝贵的农时。
  田间地头,插秧机的轰鸣声奏响了“春耕乐章”,一盘盘嫩绿的秧苗在输送带上整齐排列,被精准地插入水田之中。与传统人工插秧相比,机械移栽的效率提升20倍以上。一台插秧机每日作业面积可达35亩。种植大户汪有德望着正在作业的插秧机,难掩喜悦之情:“以前人工插秧,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现在有了插秧机,成本降低了不少,而且秧苗间距均匀,通风透光条件好,今年的产量更有保障!”
  今年以来,小河镇积极响应“两强一增”行动号召,充分整合政策资源,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同时,积极推广“一季栽种、两次收获”的再生稻种植模式。据了解,再生稻头季亩产预计可达600公斤,二茬无需重新播种,每亩可再增收150公斤,与传统中稻相比,亩均增收超300元。
  据该镇农技人员介绍,小河镇今年早稻种植面积400亩,再生稻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配套农机服务实现了全覆盖,为全年粮食稳产增收筑牢了坚实根基。同时,该镇将深化“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动,延伸富硒稻米加工产业链,让科技兴农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