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30日
秋浦河大桥诞生记
  □ 通讯员 王早云
  石台县城有一座引人注目的石拱大桥,全长170多米。远远望去,大桥横跨秋浦河,古朴而壮观,和周围的城防大堤浑然一体,成为山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秋浦河大桥位于县城北,桥纵轴线与水流方向正交,是县道石(台)七(井)公路的一段。1965年,国务院设立石台县,县城定在七里公社秋浦河南岸的七里街。当时,秋浦河以北有矶滩、贡溪、七井三个公社和七里公社的几个大队。河对岸居民出门靠步行,到县城办事,均要步行到渡口,坐小木船往返,既不安全,也十分不便。1969年,石(台)七(井)公路开工建设,1972年完工。因资金困难,交通部门在掘珠渡与柏山渡中间河水较平缓处,建了一处简易过水路面(今城东茶城附近河段)。此举虽可缓解秋浦河南北交通问题,但稍一下雨,河水上涨,就难以通行,经常发生险情。因此,跨秋浦河建桥迫在眉睫。
  在县领导积极向上汇报和争取下,秋浦河大桥项目终于有了眉目。1972年,省交通局派来三位技术骨干,在县城一带负责勘探大桥桥墩的地质。我父亲王立柱全程协助勘探工作。地质勘探工作结束后,由省交通局公路工程处测量队叶在渊负责大桥的设计工作。
  1973年春,中共石台县委、县革命委员会专门成立建造秋浦河大桥指挥部。我父亲在大桥指挥部负责具体设计施工工作。承接秋浦河大桥的施工队是怀宁县凉亭建筑工程队。经过充分的实地调研勘探,秋浦河大桥于1973年11月6日破土动工。
  经过两年多的建造,1975年12月,这座横跨秋浦河,连接县城与贡溪、七井、矶滩的空腹式石拱桥竣工,成为当时秋浦河流域跨度最大的石拱桥,《徽州地区交通志》《安徽省公路志》中对此均有记载。
  石台这座标志性建筑和我父亲渊源颇深。父亲王立柱,1938年出生于舒城县城关,1956年毕业于合肥林业学校,是该校第一届毕业生,同年分配至省林业厅工作。1963年,我父亲被下放到贵池县森林工业局。1965年复建石台县,贵池县森林工业局分家,父亲来到石台县森林工业局工作。此后,父亲一直在该县从事林区公路和桥梁的设计、施工工作,直至1998年退休。父亲工作40余载,跋山涉水,攀险峰、修桥梁、铺公路,黄泥坑公路、贡(溪)七(井)公路、仙寓山公路、新棚公路等建设工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父亲最为自豪的还是他参与建设的秋浦河大桥。据时任秋浦河大桥指挥部司务长吴义清回忆:参与大桥建设的总共有100多名工人,整整两年时间,工人们起早歇晚,不辞辛劳。那时,运输工具极其简陋,石头板材是工人们一板车一板车从采石场拉到大桥施工工地的。
  建秋浦河大桥时,我只有三四岁,还没有桌子腿高。母亲随父亲在大桥工组里给工人做饭。出身贫寒的母亲,那时20多岁,勤劳能干,每天有几大箩筐菜要挑到河边洗。在后勤组里,母亲主要负责炒菜。切菜的时候,母亲常常把我背在背上,干活、带娃两不误。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岁月变迁,半个世纪的时光已随秋浦河水飘然而去。历经半个世纪的迎来送往,这座象征石台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石拱桥依然安然无恙。作为大桥施工建设者的女儿,我时常心生自豪。
  几十年时间里,秋浦河大桥桥面、桥墩、桥梁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确保车辆和行人通行安全,石台县于2015年8月1日启动秋浦河大桥维修项目,投入资金180万元,对桥体、桥面、栏杆等进行加固美化。经过近半年的维修,秋浦河大桥焕然一新,于2016年1月15日恢复通行。每天晨曦时分,桥上人来人往;傍晚时分,桥下散步人群三三两两,有说有笑。秋浦河大桥就这样继续默默地付出着、奉献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