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1日
东至县“一号工程”以“矿、廊、园、港”四位一体模式推进,实现从“卖资源”到“造产品”“强服务”的质变— —
生态优先 推动矿业绿色发展

工程全景。安徽交控集团提供

  □ 通讯员 鲁琴 江靖
  6月17日,东至县柯家村矿深加工产业园生产线全线开机运行,标志着该县“一号工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暨矿业绿色发展一体化项目正式迈入投产前的关键联调联试阶段。
  “各单位注意,产业园联调联试开始启动。”调试现场,安徽交控东流新材料有限公司柯家村矿深加工产业园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熊煦手持对讲机现场指挥。调试团队依托智慧中控系统,对破碎、筛分、运输等12个核心工艺单元进行全流程动态验证,不仅重点检测设备启停逻辑、联锁保护机制以及跨系统协同响应能力,还模拟异常断电、物料堵塞等突发工况,对设备运行稳定性、传感器灵敏度和应急处置流程开展压力测试,同步采集设备振动、温度、能耗等20余项核心数据,为后续参数优化筑牢科学根基。
  园区调试紧锣密鼓地进行,矿区也同步开展了“全身体检”。自去年初动工建设,承担矿石第二道破碎功能的二破加工区,历经土建工程、钢结构安装、设备安装与运行等环节,于今年5月底完成带载联调联试。
  “ 二破加工区服务于柯家村矿,目前已经完成所有的带载联调联试,其设计产能为每年6000万吨,目前暂时按照每年3000万吨的产能进行生产。按每年300天加工时间计算,日均产能可以达到10万吨。”东至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暨矿业绿色发展一体化项目矿山板块负责人李亚枫说。
  原料矿区与加工园区直线距离超20公里,运输难题如何破解?历时18个月,一条凌空架设的“绿色运输通道”拔地而起。该项目公用运输廊道工程副经理刘井德告诉笔者:“5月26日,整个廊道桥工程K线已经实现了全线贯通,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廊道桥的包封施工。整个廊道贯穿矿区、园区、港区三大板块,建成之后能实现每年运输量8000万吨。”
  这条“钢铁动脉”全长27.2公里,其中K线长度23公里,连接柯家村矿区和深加工产业园区,由架空廊道和山体隧道构成,途经6处隧道,跨越5处国省公路干道、1处铁路干线和2处涉河涉水段,穿山越岭,施工难度大。该项目曾一举创下全国同类项目运输量最大、皮带宽度最宽等多项纪录。“整个廊道工程地形复杂,为最大力度保护当地自然环境,我们技术团队在施工过程中,反复打磨优化方案,采用最环保的材料和工艺。”刘井德说。
  作为省重点项目和该县“一号工程”,此项目由东至县携手安徽交控集团资源公司联合打造,总投资119亿元,以“矿、廊、园、港”四位一体模式推进。围绕储量6.5亿吨的柯家村矿开发,配套建设年运量8000万吨公用运输廊道和年加工6000万吨非金属材料产业园;年吞吐4600万吨港口码头项目三季度即将开工建设。
  “‘ 矿、廊、园、港’一体化产业链模式,通过将矿山开采、绿色运输廊道、深加工产业园、港口物流深度串联,打破了过去单一开采、粗放加工的局限,实现从‘卖资源’到‘造产品’‘强服务’的质变。按照一期每年3000万吨的产能,全面投产后将实现每年13.8亿元的经济效益,使该县成为长三角非金属新材料研发与大数据信息中心,乃至全国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安徽交控东流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士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