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2日
百年崇实中学(下)
  □ 通讯员 黄德锋 焦目祥 曹西苟 向阳红
  崇实中学校址迁回广阳以后,孙梅轩校长积劳成疾,于1946年1月在南京逝世,享年50岁。后由李新吾、章在行、曹全惠、江恕涛继任中学校长。1948年,陈一甫先生病故,其子陈范有继任校董会董事长,并赠学校“新小学文库”一套。1949年4月,石埭人民获得解放,崇实中学由人民政府接管。1953年秋,私立学校接省教育厅通知一律改为公办,改校名为“石埭县立初级中学”,高中部停办。
  崇实中学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宝地,还是红色革命的摇篮。大革命失败后,陈恕、彭微萍、周世光三位共产党员先后从湖南辗转来到石埭县,以崇实中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陈恕借讲现代文学谈解放思想,在课余闲谈中抨击时弊,揭露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彭微萍被聘为国文、英文教师和图书馆馆长,毅然丢弃旧《文法津梁》,为学生选讲《文学革命论》《青春》等文章,课余还自弹自唱,吸引学生到图书馆去阅读进步报刊。
  在彭微萍、陈恕支持下,崇实中学创办《崇实周刊》,刊登反封建专制、宣扬民主、介绍新思想以及评论时事的白话文章。还创编了《薰风》诗刊,稿件全部出自学生之手,大大推动了新文化潮流。1938年10月,中共崇实中学支部成立,成为抗战时期石埭县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苏帅仁担任党支部书记,汤安仁(汤冰)为组织委员、杨光弼为宣传委员。抗战时期,崇实中学还成立“新青年学会”,宗旨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走出课堂,抗日救亡”。学校师生排演话剧《桃李劫》《卧薪尝胆》等,宣传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孙梅轩校长带领由该校师生组成的“民族救亡宣讲团”,深入六都、七都、横渡等乡村宣传抗日救亡,利用讲演、歌咏、戏剧、访问、墙报等形式,向广大深居偏僻乡村的民众高声疾呼: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霸占东三省,我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的境地。为了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顾及子孙万代的幸福,必须团结起来坚决抗日!”这些活动对石埭山区来说,起到了振聋发聩和巨大的警醒作用。
  崇实中小学从1919年正式招生,到1953年改为公办,历时35年,培养中小学毕业生三千多人,为皖南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崇实中学奉献家国、服务社会的校友队伍里,不乏教授、专家、学者和实业家,有的还在国内外政界、学术界颇具影响。
  1958年国家兴修陈村水库,石埭县城广阳被淹没。崇实中学因此而迁移,名称随后多次变更。1959年春,“崇中”迁到太平县沟村,易名为太平县初级中学。1962年,太平初级中学迁到七都公社(高中部并入太平县中学)。1965年石台县复建,崇实中学改名为“ 石台县七都中学”。七都中学承接和保存着老“崇中”的碑文、校旗、图书古籍以及教学仪器、标本、模型等。
  七都中学1970年增设的高中部于1987年并入石台中学。1993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七都中学”恢复校名“安徽省石台县崇实中学”。后因高中部并入石台中学,1996年经安徽省教委批准,在石台县城设“安徽省石台县崇实中学”,挂靠石台中学。2000年,为继承先人爱乡助教的精神,旅居海外的陈氏第三代——陈范有先生子女捐资在两所崇实中学设立“范有助学金”,专门资助家境贫寒而又品学兼优的学生就读,还在七都“崇实中学”建造一座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