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3日
大伟面馆:“只想把每一碗面做好”
□ 记者 汪玉
陈伟今年46岁,是地道的青阳人,开了20多年的面馆。记者近日拨通他的电话时,听筒里传来:“就开了几家面馆,没啥好采访的。”记者试着劝他:“你把面馆从青阳开到了市区,分享下经验给新入行的同行呀。”经反复沟通后,陈伟终于松了口。
走进主城区虎泉路上的大伟面馆,陈伟正坐在一方桌子前,面前摆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从扫码点餐,到等候面条上桌,再到细细品尝,他全神贯注,仿佛在体验顾客的感受。见记者进门,他赶忙起身,伸出手憨笑着说:“我的手没指纹了,你们握起来奇怪不?”常年与面团、厨具打交道,他的指纹掌纹早已被磨平。
提到不太愿意接受采访,陈伟有自己的想法。“不想炫耀国家给的荣誉,我只想下好一碗青阳小刀面。”他之前在青阳县城青通河旁开面馆时,因多次下水救人,被评为“中国好人”,央视、省级媒体纷纷报道。热潮退去后,他不愿再提救人的事,也鲜少接受采访。“那时靠面馆谋生,我只想把每一碗面做好。”陈伟的话朴实,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说到开面馆的话题,陈伟的劲头就来了。
上世纪70年代末,陈伟的奶奶带着他母亲和婶婶,在青通河边开了一家没有招牌的面馆。“那时候,长江的货物沿着青通河逆流而上,到青阳的码头,面馆就在渡口不远处,旁边还有菜市场,人多,味道好,生意自然就兴隆。”陈伟娓娓道来。
2004年,25岁的陈伟接手面馆。年轻气盛的他,有着自己的想法。“时代在变,人们的口味也变得挑剔了,我就想着,不能只做汤面,得开发点新花样。”他先是改善厨房环境,改造油烟管道,随后踏上了四处“试吃”的旅程,就为了寻找灵感。
2006年,陈伟家的拌面出炉了。拌面最核心的是酱料,为了调出好吃的酱料,陈伟反复测试本地菜籽油、芝麻、豆瓣酱的比例以及锅里的油温,让妻子和家人们帮忙品尝,整整两年,才打磨出满意的味道。拌面一经推出,就成了爆款。
那些年,汤面的浇头也在陈伟的琢磨下不断更新。从传统的青椒肉丝面、牛肉面,到融入本地传统菜式的笋干面、和气菜面。开发笋干面时,大块笋干不受欢迎,他就把笋干切成丁,既能入味,又便于顾客入口。“其实最好吃的浇头,得小锅现炒。”陈伟说,“但生意好,顾客多,没办法一碗一炒。我就尝试,每10碗面的浇头炒一锅,提前炒个七八分熟,下面条前再快速翻炒,这样既节省时间,浇头还有锅气。”
说起2016年那次救人,陈伟摆了摆手:“真没什么好说的,我在青通河边长大,救人是举手之劳。”当时,他正在下面条,听到呼救声,来不及放下手中的筷子和漏勺,条件反射般关掉灶火,衣服都没脱就跳进河里救起一位老人。救人视频传开后,媒体蜂拥而至,他虽抗拒,但也不好拒绝远道而来的记者。
“上门都是客,人家也是工作,不好挡人家的笑脸。”那段时间,陈伟一边接受采访,一边照旧下着面条,脑子里谋划着开二店的事儿。
“开新店,找门面最难,至少一个星期,蹲点在一个位置,把不同时间段的人流量记录下来,回去分析。”陈伟对门面要求很高,室内要宽敞,让顾客吃得舒服;室外得有充足的停车位。2018年,青阳县城的第二家大伟面馆顺利开业。老店点餐全靠口头,陈伟记忆力好,能记住不少顾客口味。但随着外地游客逐渐增多,他将口头点餐改成打单点餐,面馆的外卖也迎来高峰。
为了解决面条外卖容易糊的问题,陈伟又开始钻研。“我就想着,面和汤得分开打包,面条煮的时间得比堂食时间短。”他分析青阳县城的外卖线路,反复调整时间。如今,青阳两家大伟面馆的外卖订单每天超过500单。
生意稳定了,陈伟和妻子也有时间陪伴女儿度过中学时光,同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面馆已经成为一份事业。”陈伟说,青阳两家面馆有30多名员工,很多食材都有独立供货商,面馆的背后承载着不少人的生计。就像面馆里的酒酿,是由一对老夫妻纯手工制作,老两口靠做酒酿就能养活自己。
大伟面馆的名声越来越响,陈伟也收获了许多温暖。“有位书法大师来池州,找到我,说看过关于我的新闻报道,要送我一幅作品。”说起这事,陈伟满脸感动,“我收到后赶紧把‘大伟麺馆’几个字裱起来,当招牌。这个‘麺’字是真的好,提醒我开面馆,不能忘记原来的味道。”
2024年,女儿高考后,陈伟来到池州发展。主城区虎泉路的大伟面馆开业后生意火爆,仁盛店、南湖店也陆续开业。如今,陈伟依然住在青阳县城,每天市区青阳两地跑。他早上4点多起来,严格把控食材质量,各家面馆轮着转。5家店的餐品丰富多样,不仅有20多种浇头的汤面、拌面,还有不同浇头的盖浇饭,更有馄饨、煎饺、红豆酒酿等。仅仅是面条,每天就能卖出2000多碗。
5家面馆共有60多名员工,月工资3500元到8000元不等,陈伟深感责任重大。最近,他开始研究短视频拍摄。“拍抖音,一是为了生意,二是想听听顾客反馈。”在他的抖音评论区,老顾客打招呼,他能准确说出对方点的餐;新顾客质疑,他会认真解释,到店里查错改进。
“为什么不把从前的荣誉挂到墙壁上呢?这也是你的面馆文化啊。”面对顾客的建议,陈伟认真地说:“救人是我的本分,曾经的荣誉,是让我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不是拿来炫耀的。”
对于未来,陈伟有着清晰的规划:“想依托青阳小刀面,把老品种早餐复制出来,比如小刀面和馄饨一起下。我也得跟上时代,通过短视频宣传,把这碗面做得让更多人满意。”
陈伟今年46岁,是地道的青阳人,开了20多年的面馆。记者近日拨通他的电话时,听筒里传来:“就开了几家面馆,没啥好采访的。”记者试着劝他:“你把面馆从青阳开到了市区,分享下经验给新入行的同行呀。”经反复沟通后,陈伟终于松了口。
走进主城区虎泉路上的大伟面馆,陈伟正坐在一方桌子前,面前摆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从扫码点餐,到等候面条上桌,再到细细品尝,他全神贯注,仿佛在体验顾客的感受。见记者进门,他赶忙起身,伸出手憨笑着说:“我的手没指纹了,你们握起来奇怪不?”常年与面团、厨具打交道,他的指纹掌纹早已被磨平。
提到不太愿意接受采访,陈伟有自己的想法。“不想炫耀国家给的荣誉,我只想下好一碗青阳小刀面。”他之前在青阳县城青通河旁开面馆时,因多次下水救人,被评为“中国好人”,央视、省级媒体纷纷报道。热潮退去后,他不愿再提救人的事,也鲜少接受采访。“那时靠面馆谋生,我只想把每一碗面做好。”陈伟的话朴实,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说到开面馆的话题,陈伟的劲头就来了。
上世纪70年代末,陈伟的奶奶带着他母亲和婶婶,在青通河边开了一家没有招牌的面馆。“那时候,长江的货物沿着青通河逆流而上,到青阳的码头,面馆就在渡口不远处,旁边还有菜市场,人多,味道好,生意自然就兴隆。”陈伟娓娓道来。
2004年,25岁的陈伟接手面馆。年轻气盛的他,有着自己的想法。“时代在变,人们的口味也变得挑剔了,我就想着,不能只做汤面,得开发点新花样。”他先是改善厨房环境,改造油烟管道,随后踏上了四处“试吃”的旅程,就为了寻找灵感。
2006年,陈伟家的拌面出炉了。拌面最核心的是酱料,为了调出好吃的酱料,陈伟反复测试本地菜籽油、芝麻、豆瓣酱的比例以及锅里的油温,让妻子和家人们帮忙品尝,整整两年,才打磨出满意的味道。拌面一经推出,就成了爆款。
那些年,汤面的浇头也在陈伟的琢磨下不断更新。从传统的青椒肉丝面、牛肉面,到融入本地传统菜式的笋干面、和气菜面。开发笋干面时,大块笋干不受欢迎,他就把笋干切成丁,既能入味,又便于顾客入口。“其实最好吃的浇头,得小锅现炒。”陈伟说,“但生意好,顾客多,没办法一碗一炒。我就尝试,每10碗面的浇头炒一锅,提前炒个七八分熟,下面条前再快速翻炒,这样既节省时间,浇头还有锅气。”
说起2016年那次救人,陈伟摆了摆手:“真没什么好说的,我在青通河边长大,救人是举手之劳。”当时,他正在下面条,听到呼救声,来不及放下手中的筷子和漏勺,条件反射般关掉灶火,衣服都没脱就跳进河里救起一位老人。救人视频传开后,媒体蜂拥而至,他虽抗拒,但也不好拒绝远道而来的记者。
“上门都是客,人家也是工作,不好挡人家的笑脸。”那段时间,陈伟一边接受采访,一边照旧下着面条,脑子里谋划着开二店的事儿。
“开新店,找门面最难,至少一个星期,蹲点在一个位置,把不同时间段的人流量记录下来,回去分析。”陈伟对门面要求很高,室内要宽敞,让顾客吃得舒服;室外得有充足的停车位。2018年,青阳县城的第二家大伟面馆顺利开业。老店点餐全靠口头,陈伟记忆力好,能记住不少顾客口味。但随着外地游客逐渐增多,他将口头点餐改成打单点餐,面馆的外卖也迎来高峰。
为了解决面条外卖容易糊的问题,陈伟又开始钻研。“我就想着,面和汤得分开打包,面条煮的时间得比堂食时间短。”他分析青阳县城的外卖线路,反复调整时间。如今,青阳两家大伟面馆的外卖订单每天超过500单。
生意稳定了,陈伟和妻子也有时间陪伴女儿度过中学时光,同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面馆已经成为一份事业。”陈伟说,青阳两家面馆有30多名员工,很多食材都有独立供货商,面馆的背后承载着不少人的生计。就像面馆里的酒酿,是由一对老夫妻纯手工制作,老两口靠做酒酿就能养活自己。
大伟面馆的名声越来越响,陈伟也收获了许多温暖。“有位书法大师来池州,找到我,说看过关于我的新闻报道,要送我一幅作品。”说起这事,陈伟满脸感动,“我收到后赶紧把‘大伟麺馆’几个字裱起来,当招牌。这个‘麺’字是真的好,提醒我开面馆,不能忘记原来的味道。”
2024年,女儿高考后,陈伟来到池州发展。主城区虎泉路的大伟面馆开业后生意火爆,仁盛店、南湖店也陆续开业。如今,陈伟依然住在青阳县城,每天市区青阳两地跑。他早上4点多起来,严格把控食材质量,各家面馆轮着转。5家店的餐品丰富多样,不仅有20多种浇头的汤面、拌面,还有不同浇头的盖浇饭,更有馄饨、煎饺、红豆酒酿等。仅仅是面条,每天就能卖出2000多碗。
5家面馆共有60多名员工,月工资3500元到8000元不等,陈伟深感责任重大。最近,他开始研究短视频拍摄。“拍抖音,一是为了生意,二是想听听顾客反馈。”在他的抖音评论区,老顾客打招呼,他能准确说出对方点的餐;新顾客质疑,他会认真解释,到店里查错改进。
“为什么不把从前的荣誉挂到墙壁上呢?这也是你的面馆文化啊。”面对顾客的建议,陈伟认真地说:“救人是我的本分,曾经的荣誉,是让我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不是拿来炫耀的。”
对于未来,陈伟有着清晰的规划:“想依托青阳小刀面,把老品种早餐复制出来,比如小刀面和馄饨一起下。我也得跟上时代,通过短视频宣传,把这碗面做得让更多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