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5日
文明的接力
  东至县第一中学401班 吕梦竹
  指导老师:洪峻
  去年冬天,我怀着对远古文明的好奇,走进东至华龙洞遗址陈列馆。在那里,一只残缺的陶罐静静立在展柜中,它是30万年前先民用来汲水的器具。当讲解员说,这只陶罐的裂纹处有反复修补的痕迹时,我的心仿佛被轻轻触碰,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文明从来不是宏大空洞的概念,它藏在陶罐的裂纹里,写在竹简的刻痕中,更流淌在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里。
  说起文明的传承,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奶奶的身影。奶奶年轻时在纺织厂工作,记忆里,奶奶的纺织机总是“咔嗒咔嗒”地响着,那声音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
  有一天,我看见她小心翼翼地将掉色的蓝印花布放入染缸,她轻轻搅动着染液,当时间悄悄流逝,那些褪色的纹路竟奇迹般地重现,仿佛沉睡的精灵被唤醒。那一刻,我想起了敦煌壁画修复师,用矿物颜料唤醒千年前的色彩;想起了故宫工匠,用传统技艺修复破碎的瓷器。
  原来,文明的生命力就藏在奶奶专注的眼神中,藏在这代代相传的坚守里。
  传承固然重要,创新更有活力。永远忘不了学校组织的那次非遗研学活动,那一天,我们跟着东至何氏泥塑非遗传承人明月阿姨学捏泥巴。我的好朋友小林突发奇想,把小泥人捏成了自创的“元宇宙”造型。本以为会受到批评,没想到何老师竟满脸欣喜地鼓励他:“传统工艺就该这样活起来!”这让我想起故宫的“数字文物库”,想起三星堆青铜面具在VR技术里的新生。
  看,这就是文明的河流,既保持着五千年的底色,又激荡着青春的浪花。
  当我们用手机扫描碑帖练习书法时,当国风音乐登上国际舞台时,当冬奥会开幕式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时,我们每个人都在参与这场文明的接力。
  让我们就这样传递下去,做文明长河里的浪花,既不忘源头活水,又奔向更广阔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