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01日
鼓点
上次归乡,惊闻老谭的媳妇走了。
算算年纪,也不过六十,竟倏忽间成了故人。想当年,她是何等“攒劲”的女子。高挑个子,脑后垂着两条乌黑的麻花辫,走起路来辫梢轻摆,宛如春风里拂动的柳枝。她穿得也讲究,虽不是什么名贵料子,却总是干净合身,颜色配得也妥帖。我结婚那日,她从邻村赶来,穿一件红布衫,黑裤子,脚上是双半新的黑皮鞋,鞋跟敲在砖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在我的“新房”里,她笑吟吟说了几句吉利话,声音清亮。那时村里随礼不过两块钱,她去院子里随礼时,谁不暗暗羡慕老谭讨了个好媳妇。
老谭那时正当壮年,心气高,托人买通门路接手了一辆大客车,每日天不亮就出门,天黑透了才回家。两口子勤快,日子过得红火。先在县城买了房,后来又在市里置了产业。村里人都说,老谭家真是顺风顺水,踩着鼓点往前奔呢。
待儿子长大,没考上大学,老两口便盘下市里一家宾馆。客车生意那时已见萧条,老谭索性卖了车,将积蓄全数投了进去。装修时更是讲究,瓷砖要挑最光亮的,窗帘要选最时兴的花色。开张那天,鞭炮声震得半条街都醒了,红纸屑漫天飞舞,积了厚厚一层。
谁知日子像鼓点般敲得正欢时,鼓皮突然破了。宾馆生意出奇地冷清。熬了一年,本钱都没回来。偏在这时,儿子又染上了赌瘾。先是在牌桌上小打小闹,后来竟欠下大笔赌债。为了填这无底洞,老谭媳妇把金镯子、金耳环都卖了。再后来,只得四处借钱,亲戚借遍,又去借高利贷。县城房子卖了,市里的房子也卖了。最后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一家人只能租住在城郊一间很便宜的出租屋里。
为维持生计,老谭媳妇去饭馆找了份洗碗的活儿。冬天水冷,她的手泡得通红,却默默咬牙忍着。有次我去那饭馆吃饭,正瞧见她弓着腰在厨房后门刷碗,麻花辫早已剪成了短发,且已经花白,用一根橡皮筋胡乱扎着。
市里催债的人太多,一家人索性去了外地。可那边也不是去了就能赚钱,不出两年,老谭媳妇就病倒了。辗转移回老家时已病入膏肓,只能住在县医院。儿子因躲债不敢露面,直至母亲弥留之际才匆匆赶来,未及半个钟点,又如惊弓之鸟般惶惶离去。
几十年在外漂泊,老家连间像样的房子都没留下。原先的老屋早塌了,只剩半堵土墙立在杂草中。老谭媳妇住院期间,几个侄子于心不忍,帮着在村里申请了宅基地,凑钱盖了两间彩钢房。老谭媳妇死后,便停灵于此。
出殡那日,村里人都来帮忙。谁知要债的不知从哪儿得了消息,竟将老谭堵在大门口。老谭的儿子是半夜才到家的,见此情形,含泪看了母亲最后一眼,就慌忙翻墙逃走了。人们摇头叹气,两天后,帮着把老谭媳妇抬到后山安葬了。
至今,我还不知道老谭媳妇的名字,只听大家都那样唤她。但我一直记得她穿红布衫、黑皮鞋的模样——那个走路带风、辫梢轻扬的女子。
算算年纪,也不过六十,竟倏忽间成了故人。想当年,她是何等“攒劲”的女子。高挑个子,脑后垂着两条乌黑的麻花辫,走起路来辫梢轻摆,宛如春风里拂动的柳枝。她穿得也讲究,虽不是什么名贵料子,却总是干净合身,颜色配得也妥帖。我结婚那日,她从邻村赶来,穿一件红布衫,黑裤子,脚上是双半新的黑皮鞋,鞋跟敲在砖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在我的“新房”里,她笑吟吟说了几句吉利话,声音清亮。那时村里随礼不过两块钱,她去院子里随礼时,谁不暗暗羡慕老谭讨了个好媳妇。
老谭那时正当壮年,心气高,托人买通门路接手了一辆大客车,每日天不亮就出门,天黑透了才回家。两口子勤快,日子过得红火。先在县城买了房,后来又在市里置了产业。村里人都说,老谭家真是顺风顺水,踩着鼓点往前奔呢。
待儿子长大,没考上大学,老两口便盘下市里一家宾馆。客车生意那时已见萧条,老谭索性卖了车,将积蓄全数投了进去。装修时更是讲究,瓷砖要挑最光亮的,窗帘要选最时兴的花色。开张那天,鞭炮声震得半条街都醒了,红纸屑漫天飞舞,积了厚厚一层。
谁知日子像鼓点般敲得正欢时,鼓皮突然破了。宾馆生意出奇地冷清。熬了一年,本钱都没回来。偏在这时,儿子又染上了赌瘾。先是在牌桌上小打小闹,后来竟欠下大笔赌债。为了填这无底洞,老谭媳妇把金镯子、金耳环都卖了。再后来,只得四处借钱,亲戚借遍,又去借高利贷。县城房子卖了,市里的房子也卖了。最后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一家人只能租住在城郊一间很便宜的出租屋里。
为维持生计,老谭媳妇去饭馆找了份洗碗的活儿。冬天水冷,她的手泡得通红,却默默咬牙忍着。有次我去那饭馆吃饭,正瞧见她弓着腰在厨房后门刷碗,麻花辫早已剪成了短发,且已经花白,用一根橡皮筋胡乱扎着。
市里催债的人太多,一家人索性去了外地。可那边也不是去了就能赚钱,不出两年,老谭媳妇就病倒了。辗转移回老家时已病入膏肓,只能住在县医院。儿子因躲债不敢露面,直至母亲弥留之际才匆匆赶来,未及半个钟点,又如惊弓之鸟般惶惶离去。
几十年在外漂泊,老家连间像样的房子都没留下。原先的老屋早塌了,只剩半堵土墙立在杂草中。老谭媳妇住院期间,几个侄子于心不忍,帮着在村里申请了宅基地,凑钱盖了两间彩钢房。老谭媳妇死后,便停灵于此。
出殡那日,村里人都来帮忙。谁知要债的不知从哪儿得了消息,竟将老谭堵在大门口。老谭的儿子是半夜才到家的,见此情形,含泪看了母亲最后一眼,就慌忙翻墙逃走了。人们摇头叹气,两天后,帮着把老谭媳妇抬到后山安葬了。
至今,我还不知道老谭媳妇的名字,只听大家都那样唤她。但我一直记得她穿红布衫、黑皮鞋的模样——那个走路带风、辫梢轻扬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