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12日
13项课题获省级立项背后的深耕之路

池州市第四届幼儿游戏活动周,幼教工作者观摩市直幼教集团翠微苑园并做教科研笔记。
□ 记者 唐馥娴
近日,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公布2025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名单,我市13项课题获立项,数量达历史最高水平。这一成果体现了我市教育科研水平的提升,也反映出全市中小学校和老师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积极实践。我市通过系统化、专业化方式推进教科研工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广泛动员:教师申报积极性空前高涨
过去,很多教师对教育科研存在畏难情绪,认为科研是专家学者之事。但2025年申报数据打破这一认知,全市上报24项省级课题,申报数量较往年增长近一倍,获省级立项13项,立项数更是获历史性突破,覆盖市直及三县一区,涵盖基础教育全学段、多学科。
这一转变得益于池州市教育和体育局近年来对教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池州市教学研究室精心策划,并在全市中小学校广泛动员。项目申报初期,市教研室通过多种渠道传达申报信息,详细解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选题指南和政策要求。为提升课题申报质量,市教研室积极组织专题培训会,2024年11月,联合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了池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项目暨教科研课题研究能力提升培训活动,邀请省、市科研专家进行选题指导、标题拟定和内容撰写等全方位培训。市教研室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胡月华利用开展教研活动的时机,动员鼓励一线老师结合日常教学,提炼问题深入研究,并受县区教育部门邀请,到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剖析科研路径突破方向,指导课题选题策略,通过案例研讨掌握从教学问题到科研课题的转化方法。
精准指导:提升课题申报质量
在广泛动员、强化培训的基础上,市教研室更是在精准指导上狠下功夫。从选题到论证,为一线教师在课题申报中提供“一对一”的细致指导。
申报省级课题前,市教研室组织课题研究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县区及学校提交的选题逐一评审,提出修改意见,指导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和兴趣点,选择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课题。如池州市第一中学殷旭东老师申报的课题,选题方向是基于生物学教学对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需求,通过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最终课题确定为“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生物学问题驱动式教学的研究”。同时,根据教育发展热点和难点问题,专家为教师提供了选题建议,如“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跨学科研究”等前沿领域成为今年课题立项的热门方向。
“课题标题是课题的‘眼睛’,必须准确反映研究内容和研究价值。”通过“一对一”指导,教师学会运用简洁语言概括课题核心思想,使标题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如“人工智能助力小学语文古诗词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突出人工智能应用和跨学科融合教学理念,更具学术性和创新性。
在内容撰写阶段,专家对申报书进行认真审核和修改,从研究背景、目标、方法、预期成果等方面全面评估,提出具体建议。“申报书不仅要体现创新性,更要注重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专家指出。通过指导,教师学会撰写规范、严谨、可操作的申报书,为课题顺利立项奠定了基础。
聚焦热点:课题研究领域广泛深入
此次获立项的13项课题,研究领域广泛且深入,全面覆盖了校本课程建设、跨学科研究、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差异化教学以及学科教学策略优化等多个关键领域,充分展示了池州市教育科研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校本课程建设,传承地方文化。“优秀地方文化视域下的新时代中学校本课程建设探究”课题由池州市第一中学刘道平老师主持。该课题将池州九华山文化、杏花村文化等地方资源融入校本课程,构建特色体系。此研究既能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又能为其他地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验,推动地方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传承发展。
跨学科研究,打破学科壁垒。多个课题聚焦跨学科研究领域,如“基于校共体的小学语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研究”“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整体教学的路径研究”“‘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路径探究”“五育融合视域下初中美术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等,这些课题旨在通过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践,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跨学科思维。市教研室负责人称,跨学科教学是未来教育趋势,这些研究将为教师提供实践与理论支持,推动其在池州市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如“数智技术赋能下的初中语文阅读实践研究”“人工智能助力小学语文古诗词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等课题,把人工智能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探索利用科技手段丰富教学、提高效果的方法。借助人工智能实现语文阅读教学及古诗词教学智能化与个性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也为其他学科教学创新提供借鉴。
差异化教学,关注学困生成长。“核心素养视域下学困生的干预实证研究— —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课题,关注学困生教育问题,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干预措施,促进学困生全面发展。该课题主持人认为,差异化教学策略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助其找回自信、实现个性化成长,体现教育公平理念,对提升整体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学科教学策略优化,培养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跨区域协同实践的研究”“爱国文化观照下语文阅读教学改进研究”“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结构化学习的实践研究”“自主游戏对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发展的效果评价研究”等课题聚焦学科领域教学策略优化,这些研究重视学生思维品质与核心素养培养,为学科教学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长效赋能:以体系化建设实现科研协作共享
此次,我市 13 个课题斩获省级立项,这一突破性成果,既是本土教研团队厚积薄发的见证,更是我市教育科研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创新”的缩影。
这一成绩,折射出近年来我市在推动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时,致力于构建长效支持体系。
资源整合层面,强化校地、校际协作,与高校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与人才培养,鼓励学校共建教育共同体,开展联合教研。
制度保障层面,市教研室规范研究流程,制定《池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明确课题各环节要求,强化过程管理与监督,确保研究真实有效。
平台建设层面,搭建科研交流平台,举办专题培训、研讨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线上交流群、资源库,促进教师交流合作,提升科研能力。
激励机制层面,建立完善表彰奖励制度,评选教科研成果奖,鼓励参与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对科研突出教师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将科研成果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挂钩,激发教师科研热情。
市教研室副主任、教科研工作分管负责人余小燕表示,我市将继续秉承“科研兴教、科研强师、科研育人”理念,深化教育科研工作,搭建科研平台、组织科研活动、推广优秀成果,激发教师科研热情与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市联合教研,推进校际协作,共享科研资源与经验,推动教育科研进一步高质量发展。